积极幻想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积极幻想(Positive Illusions)
目录 |
积极幻想这一概念是由Taylor和 Brown于1988年最早在学术界提出的(Taylor & Brown,1988),他们认为积极幻想是个体在生活中或在面临威胁性情境、压力性事件时所做出的一种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的消极方面的认知过滤,而这种过滤是以歪曲表征方式投射到个体的自我意识中。积极幻想虽然是对现实的一种背离,但它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适应。因为积极幻想显示了个体对现实的积极把握和乐观知觉(Carr,2004),同时也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一种保护(Robins & Beer, 2001)。
它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题,它通常和乐观及希望等方面的研究相关联(Carr,2004)。我国心理学界对积极幻想概念尚没有统一的译法,主要有积极错觉、积极幻觉和积极幻想等译法。
20 世纪50年代,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心理健康的前提是个体能够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做出准确的知觉(Taylor & Brown,1988)。但在随后的有关研究中,有研究者却发现,当个体在面对威胁性情境或压力性事件时,如果采用一种轻微积极歪曲事实的知觉方式,这反而会更有利于个体保持心理健康(Brendgen,Vitaro,Turgeon,Poulin, & Wanner, 2004; Taylor & Brown,1988)。比如在实际生活中,当个体把自己的抑郁情绪当作是自己心理适应的一种特定方式时,个体便不太会受到抑郁情绪的消极影响。事实上,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主动偏向积极的倾向,他们会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幸福、更能良好地适应环境,并相信自己的未来会更好。如在一项求职实验研究中,求职者对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的自我评价要明显好于他在面试中的实际表现(Wells & Iyengar,2005)。由此,心理学开始关注积极幻想这一心理现象。
1、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
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个体品质等方面给予不切实 际的积极评估。也有人认为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实际,上就是对自我的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Moore和Healy 曾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描述过度自信,首先,过度自信是指个体过高估计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表现,其次,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的品质更好;最后是指个体过度相信自已判断的准确性(尤其是在数字方面)。从内容来看,过度自信确实与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相类似。
2、夸大个人对现实的控制感;
积极幻想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夸大个人对现实的控制感。控制感指的就是个体自己能够做决定与采取有效行动,并获得想要的结果和避免不想要的结果。包括社会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等在内的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控制感是个体自我概念(self-concept)和自尊不可或缺的成分。不过有研究发现,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会夸大自己的这种控制感(Taylor & Brown, 1988)。例如我们在驾驶汽车时,如果没有扣上安全带,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当发生车祸时自己可以牢牢抓住方向盘而不至于受伤;当我们开始吸烟时,我们总想象自己不论在何时做出戒烟决定时都可以立即戒掉。
夸大个人对现实的控制感与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不同,前者强调个体高估自己对自我以外的现实的掌控度(有时也称之为控制幻想),后者则主要涉及对自我各种特质和品质的过高评价。夸大控制感一般是个体对自己事实上已具有的控制感的一种轻微扭曲,如果一个个体对某一情境完全不可控,那他一般不会发生夸大控制感的情形。感的情形。美国心理学家Langer (1975) 曾经做了一系列赌博范式的实验研究,他发现人们在情境中通常会把原本是运气的成分归结为自己的控制感,也就是说,人们有高估自己的控制水平和低估运气所扮演的角色的倾向。
3、对未来的盲目乐观。
积极幻想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是对未来的盲目乐观,主要指个体毫无根据地对未来充满希望,并认定未来会出现更多对自己有利的事件和机遇(Taylor & Brown, 1988)。人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相信现在要比过去好,未来会比现在好,因此大多数个体在知觉未来的时候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在未来的发展要好于现在,不仅如此,大多数人还会认为自己的未来会好于他人,而自己在未来所遇到的逆境、灾难则会少于他人。
有研究表明,对未来的盲目乐观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如在一项研究中(Markus & Nurius, 1986),当被试被问及在未来可能会遇到些什么时,这些大学生被试报告的积极反应是消极反应的4倍还多,但却又不能为这些乐观主张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相反,如果让被试选择自己将来可能会面临的各种消极事件(包括遭遇车祸、成为了犯罪受害者、找工作遇到了困难、生病或发生抑郁)时,绝大部分被试却认为自己不太会经历这些消极事件(Taylor & Brown, 1988)。
1、理想是积极的幻想,它是灯塔、航标、力量的源泉。
2、积极幻想是学习工作的巨大动力。
3、积极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
1、自我评价中的积极幻想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自我评价幻想在一些领域可能会更具优势。Taylor and Brown(1988认为积极幻想能促进心理健康、产生高成就动机、高坚持性以及更有效的表现,取得更大的成功。美国在对全社会的精神健康调查报告(1995)指出,大量的研究表明积极幻想的人们认为自己的未来更绚烂,这种心理使个体有一个积极的心境、动机,在未来目标、培养创造性、以及建设性工作上,感觉自己可以控制命运。
在研究个体的自我评价中,往往把自我认知作为“现实”的基点,然而一些研究表明认知优越性的个体对自己比对他人具有更多的积极观念,这种自我一他人差异使得被试在要求与自己的同伴作出对比时,他们觉得自己更优秀,或选择自己擅长的方面进行对比,或者以特殊的方法定义个人特质,强调自己的长处,或者选择与最差的人对比以显出自己的优势。
2、恋爱关系中的积极幻想
积极幻想与恋爱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家们比较青睐的一个研究领域,古语有“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实际上是积极幻想的生活写照。美国心理学家Murray 等人(1996a)的研究表明,当人们沉浸在浪漫的爱的体验中时,他们常常会将现实想象成自己希望或愿望的那样,他们不会为对方的真实品质而感到失望,而是将自己理想的形象投射在对方身上,甚至会将对方明显的缺点看作是一种美德。在另一项研究中,Murray等人分别以恋爱中的双方和结婚后的伴侣作为被试,要求他们各自描述他们自己和他们恋人的各种积极品质和消极品质(Murray&Holmes,1997;Murray et al.,1996b)。结果发现,被试对恋人的品质印象,与对方对自己品质的自我报告相比,前者的评价要高于后者,也就是说:所有被试均比对方自己更喜欢对方(Barelds-Dijkstra & Barelds,2008)。
荷兰学者Barelds和Dijkstra (2009)的调查同样发现,恋人们在对对方的外表吸引力以及关系质量方面的认知均存在积极幻想,而这种积极幻想一方面可以使得相互间的恋爱关系更稳定、更持久、满意度也更高,另一方面,这种积极幻想还可以使双方的冲突、怀疑和不安全感都得到降低(Murray & Holmes, 1997; Murray et al, 1996b)。这说明积极幻想可以帮助那些恋爱中的人们捕提到坚定的信念和安全感,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建构了满意度。
3、亲子关系中的积极幻想
对积极幻想的研究者们一致认为,个体对自己和与自己亲近的人要表现出更积极。Murry认为积极的投射幻想不仅发生在恋爱和夫妻双方上,同时也可能发生在亲子或者家庭等其他亲密关系上。但是对于积极幻想是否存在于除恋爱和婚姻亲密关系之外的其他亲密关系比如亲子关系中,还缺乏实证性的研究。
在Andrew Wenger和Blaine J . Fowersl的研究中发现父母的养育积极幻想和婚姻关系中的积极幻想是一致的。他们的研究发现父母积极自我评定和对孩子的评定之间存在关系,也就是个体对自己评定越高,那么评定他们的孩子越积极。但是,研究只考察了2-5岁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中的积极幻想,并未考察其他年龄段的孩子的父母是否也具有积极幻想,另外,只对父母的养育幻想进行考察并没有研究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4、跨文化领域中的积极幻想
积极幻想是否具有跨文化性特点也是积极幻想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Heine和 Hamamura(2007)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发现东亚人与西方人在积极幻想方面有显著差异,西方人积极幻想的程度更高。国内的王轶楠曾对积极幻想中有关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方面的研究做了相关的回顾(王轶楠, 2005),研究发现北美文化下的个体普遍表现出积极幻想,而东方文化下的个体普遍倾向于关注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这说明积极幻想在跨文化上可能存在不一致性特点。
另外一项研究检验了积极幻想的维度与与三个西方国家(分别是美国、克罗地亚和挪威)篮球运动员运动成绩的相关性(Catina et al.,2005),结果表明二者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积极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预测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指西方文化背景)。除此之外,该研究还发现,三个国家的个体的积极幻想水平并无统计学水平上的差异,积极幻想的结构在这三个国家中具有类似的操作方式,尤其是在夸大个人对现实控制感维度方面,三个国家的的个体呈现高度一致。这一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积极幻想可能仅存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在同一种西方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个体的积极幻想的特点可能呈现一致性。
- 任俊,蔡晓辉.积极幻想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
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