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禁果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Forbidden fruit effect)

目录

什么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叫做“禁果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的现有关,这种逆反心理现象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你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而一旦这些信息突破你的掌握,进入了传播领域,会因为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被许多人争相获取,并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从而与你隐瞒该信息的愿望背道而驰。这一现象被称作传播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一些事物因为被禁止,反而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更多地人参与或关注。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对爱情展开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确认了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心理学上,借名于莎士比亚悲剧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莎士比亚的这一悲剧故事描写的,正是这种试图破坏两个人的爱情关系,反而使两个人爱得更深的现象。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家族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双方家庭的竭力阻挠。然而,家庭的压迫非但没有使他们彼此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至双双殉情而亡。

  德里斯科尔等人1972年研究了91对已婚夫妇和相恋已达8个月以上的49对恋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考察被研究夫妇、恋人的彼此相爱程度与他们父母干涉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有情人之间相爱也越深。研究后的6至10个月期间,德里斯科尔等人对这些被研究者又作了调查,试图了解他们父母的干涉是否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相爱的水平。结果证明,父母干涉程度与恋人们的情感变化成显著正相关。亦即父母干涉越大,恋人们爱得也越深。

  如果人们的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

  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选择自己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禁果来源

  “禁果效应”(forbidden fruit)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后来人们通常用偷吃“禁果”来比喻少男少女初尝人事。从圣经故事中引申出来的“禁果”,其含义就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的东西。传播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当外界压力迫使人们无法自由获取信息时,人们往往会对被迫疏离和失去的那部分信息有更强的了解欲望,施压者与受传者之间的隔阂因此加大。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心理分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在一个实验中,让一名被试面临A与B两个选择,在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们选择的是A”,在高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该选择A”。

  结果,低压力条件下被试实际选择A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的被试选择A。

  可见一种选择,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被强迫的时候,便会降低对选择对象的好感。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受传者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的阙如在受传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召唤。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特别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人们恐惧的往往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不确定的、难以知晓的事情,在无法知晓和渴望知晓的搏杀过程中,公众会因为恐惧心理而像饕餮一样渴望获得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是屡见不鲜的,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宜硬性禁止,应该善于做疏导教育。只用这样,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才会降低强度。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因为它有效。有些人为了赚钱便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诸如未成年人禁看的电影,不满18 岁莫入的网吧,限量供应的商品,以及疯涨的房价等等。有了这些充满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消费者,钱便有的赚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相关案例

案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对旅游景点的影响

  印度有一座古寺庙叫加娜庙,它红墙环绕,绿树成荫,庙门宽敞。但庙里空间不大,行人从宽大庙门前经过,就能将庙内景致一览无余。因此,没有多少游人进去观光,日趋冷清,最后只好关门。然而想象不到的是,自从加娜庙大门关闭之后,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游人走到这里,经常会在庙门前驻足,他们扒着门缝儿往里看。其实能看到的景象只是一堵红墙、一角砖地,一棵老树,其它均被大门遮档住了。但这样的人每天照样一拨接一拨,络绎不绝。该庙和尚对这种现象好奇,便刻意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每天扒着门缝儿往里窥探的人数,竟比之前大门敞开时多了几十倍,这现象让和尚们吃了一惊。有了这样情况,加娜庙终于又向游客开放了,不过与以前不同的是,和尚们把一道影壁立在大门的里面,阻挡人们的视线。还有意锁上几间房门,留些小缝供游客窥探,房里同样放了屏障,让人窥探起来很费劲。不过仔细一看,也只能见到一张老床,一个老柜,一双旧鞋,再向里看,还有一个小泥菩萨。对于这样一座被布置得虚虚实实的小庙宇人们总想一探究竟,所以踊跃购票,乐此不疲。

  这个故事清楚应验了人对“禁果”产生巨大好奇心和吸引力的本能,以及其效应被人利用后产生意外收获的事实。

案例二: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对激励学习的影响

  一个孩子学了一年的电子琴,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想放弃了。这个时候聪敏的妈妈就买回了一架高级的电子琴,放在自己的卧室,不许孩子碰它。孩子急了说道:妈妈,电子琴不是给我的吗?为什么不让我碰?妈妈故意激她:“反正你也学不会,碰它干嘛?”“谁说的?”孩子叫了起来,“我一定会学会的”。以后,每当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悄悄偷着弹。

  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①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②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案例三: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对媒体传播的作用[1]

  2012年10月9日云南《都市时报》几十万份已印刷完成的报纸遭到“跨省撤报”,迅即,被撤报纸A30版头条《福建“表叔厅长”来了》曝光福建官员戴镶钻手表、系名贵腰带的新闻信息反而传播得更广了。在当今社会,如果想通过封锁一家报纸渠道来阻碍新闻信息的传播,报纸的确会没有出版,但某一新闻一定会成为网络新媒体上的热点话题。现在毕竟是新媒体时代了,任何信息的封闭都挡不住四通八达的新媒体渠道,这次撤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引发了更大的传播潮。事实上,现在的信息流通就像水流一样,大道不传小道传,抽刀断水水更流,堵塞与压制只会刺激信息更快速地流通。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毛湛文.南方日报: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产生传播倍增效果(EB).南方日报.2012-10-23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ne0135,Mis铭,y桑,Tracy.

评论(共3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10.80.33.* 在 2015年9月10日 15:34 发表

好奇害死猫!

回复评论
110.80.33.* 在 2015年9月10日 15:54 发表

回复评论
199.216.68.* 在 2016年10月31日 10:22 发表

nice work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