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所谓碎片化阅读是指一种通过手机、电子书、计算机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这种阅读模式的最大受众是与电子产品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的广大青年群体。碎片化阅读作为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趋势,它不可避免的参与塑造了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广大青年的认知机制。
碎片化阅读的界定[1]
关于“碎片化”一词,源于英文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为诸多零碎状。也有人将“碎片化”译为片断化。最早见于2O世纪80年代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文献当中。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理论家杰姆逊曾有言:“如今,各个社会层面成了‘文化移人’,在这个充满奇观、形象或海市蜃楼的社会里,一切都终于成了文化的——上至上层建筑的各个平面.下至经济基础的各种机制。‘文化’本体的制品已成了日常生活随意偶然的经验本身。”他还进一步指出,后现代文化包括电视、电影、广告、建筑、小说等在内的多种文化现象,其首要特征就是碎片化、零散化。之后该理论被用来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管理以及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在当下,碎片化已经成为大众社会传播语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恰如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所言:“‘碎片化’表现在传播领域,一方面指传统媒体市场份额收缩,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指新兴媒体的勃兴,媒介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及表达意见的多元——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临的语境。”碎片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入、多元利益和意见的产生,并不只是简单的、深与浅的范畴争论,而是人们从字面上对概念本身的误读与理解上有所偏差。
碎片化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人们通常主要有两种理解:一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形式。即在纸质媒介独领风骚时期。人们利用上下班乘车、餐前饭后、休闲娱乐之余的碎片化时间,通过报纸、杂志所进行的碎片化内容的阅读习惯;二是指人们通过手机浏览新闻信息及各种资讯,或者通过微信朋友圈中的内容分享、订阅感兴趣的公众账号话题以及下载一些阅读类APP(应用程序)、购买电子图书等所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当下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解读。则取后者之意。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超九成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公民是49周岁以下群体,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其中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分钟.比2012年的16.52分钟增加了5.18分钟。毕竟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已经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很少有大量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书,因而只能忙里偷闲地利用各种便捷工具,在零碎的时间里进行快餐化阅读,即“时间的碎片化导致了阅读的碎片化,阅读形式的碎片化又加速了碎片化阅读的演化”。于是,人们在碎片化时间中来弥补阅读。由以往那种较为轻松的阅读习惯(闲暇时还能够潜心通读完整的文本典籍)渐渐演变成了近乎彻底碎片化的阅读方式。
- ↑ 王艳玲.让碎片化阅读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