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理论旅行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理论旅行(Traveling Theory)

目录

什么是理论旅行

  理论旅行最早由爱德华·萨义德在《世界·文本·批评家》一书中提出的术语名词,“理论旅行”是一个研究某个术语产生、发展、消亡的动态过程的研究方法,该理论通过研究某个理论的动态变迁史而侧面探究当时社会的背景。

理论旅行的四阶段

  “理论旅行”大体要经过四个阶段的旅行,首先是某个理论的产生。一个理论在特定的环境下,经受刺激而出现,产生理论的环境就可以视为新理论出现的背景。

  其次是理论寻找新的栖息地。具体来说,新理论产生以后,就已经开始了理论的旅行过程,这时,理论要跨越时间和空间,然后到达新的地方。

  第三个阶段是指新理论所生活的新环境对这一理论的接受与否的问题。任何新理论进入新的环境都要经历自我异化和求同存异,以适应新环境,但新的环境是否愿意接受新理论还取决于其他注重因素。

  第四个阶段是指理论在适应新环境后发生的变异。理论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变异生动阐述了入乡随俗,由于新理论要在新的环境下生存与成长,所以理论的接受者和引入者必须想方设法地将理论改变成适应新环境的理论。

理论旅行的理论发展[1]

  爱德华·赛义德在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著名的“理论旅行”(traveling theory)的命题,将理论和思想的旅行方式描述为四个主要阶段:

  (1)在发源地,思想得以降生或者进入话语之内;

  (2)存在着一个被穿越的距离,思想从较早一个点进入另一种时间和空间,从而获得了一种新的重要性;

  (3)存在一组接受或抵抗的条件,使得对这种理论与思想的引进和默认成为可能;

  (4)最终在某种程度上被其新的用法及其在新的时间与空间中的新位置所改变。

  詹姆斯·克里福德则对赛义德的“旅行理论”提出修正和扩展,从语源学角度指出:“希腊文术语Theorein,指的是一种旅行和观察活动,由城邦派出去的某人去另一个城市观看宗教典礼。因此,‘理论’是一种置换和比较的产物,是某种距离。”一种理论的意义在流通到“他者本土”中的过程因德里达所谓的“时空延异”而不可避免发生流变,实质上是“他者本土”内部各种利益和思想斗争的外在表现。世界各国的联动效应往往不为人们所关注。

理论旅行的特点

  “理论旅行”作为一种理论,在传播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自己的鲜明特点。首先是强调历史性,即任何理论的传播与发展都与当时的历史情境和背景有重大关系。

  同时,任何理论的发展都要根据历史情境做出改变,不进行改变的理论注定会在旅行过程中消亡。具体来说,这里的历史情境主要包括历史背景、政治氛围、经济影响、文化气氛等。

  其次是对地域性的强调。“理论旅行”的跨界传播打破了理论的地域性特征,就像爱德华·萨义德所说,所有理论总是事先划定阐释领域的范围,然后固守自己的疆界,反对任何其他理论介入自己的领域。

  爱德华·萨义德看到了理论的这一弊端,所以他所提出的“理论旅行”就打破了地域性,理论的跨界旅行为现代学术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研究的新思路。

  最后是强调连续性。“理论旅行”在旅行过程中是不断发生变异的,这意味着一个理论在变异过后会再次变异,而再次变异的理论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理论,这种不间断的变异与理论所在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所以有学者说:“任何理论都不可能以一个最终的形式被固定下来。”除了理论所生存的环境,理论能否解决众多问题也决定了理论的变异频率。

参考文献

  1. 张世明.《被忽视的理论旅行:以法国五月风暴为例》.中华读书报.2015年06月17日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理论旅行"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