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旅游资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水利旅游资源指水工程管理范围内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旅游资源。
水利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1]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为了消除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人们修建水利工程,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进行水资源的利用、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这些水利工程设施在发挥水利功能的同时,由于增强了景观效果、改善了生态环境,迎合了人们对旅游环境舒适性的追求,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利旅游资源。
(一)水资源——物质基础
水是水利旅游资源的主体,所有的水利旅游资都是以水为重要景观和环境背景的载体。缺少水,没有水景支撑,水利旅游资源不复存在:水不美,水量不大,水利旅游资源也难以兴盛。离开了水,就没有水利旅游。水体自身的形态、声响、光感等都是水利旅游资源形成的质前提。
1.水的形象美
水体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产生丰富的形象美。包括水势雄浑的壮丽美、水急变幻的险峻美、水变多样的奇妙美、水柔质清的秀丽美、水深曲折的幽静美和水阔开朗的旷远美。
2.水的色彩美
水是自然色彩美最富魅力、最富生气的物质资源。我国许多湖泊就是因为有奇妙的水色变化现象,而赢得了游客的赞赏和青睐。如太湖的黄绿色;黑龙江省镜泊湖的湛蓝色;扬州瘦西湖的淡绿色;南京莫愁湖的浅绿色;青海高原上的鄂陵湖里青蓝色,扎陵湖则呈灰白色四川九寨沟高原湖泊有蓝、黄、橙、绿、紫等多种色彩。由于水的深浅、泥沙含量、水生植物繁衍程度、有机质多寡以及水对光的吸收与反射各不相同,产生了丰富的色彩美。
3.水的音响美
溪水潺潺,瀑声轰鸣,泉水徐徐,河水滔滔,湖水拍岸,海浪击石,各具风采,形成大自然美妙的交响乐。如南京珍珠泉省级旅游度假区内的珍珠泉、安徽寿县的喊泉、无为县的笑泉等的声音拟人化。水的声响美可以欢悦人的听觉,愉悦人们的身心。
(二)水利工程——技术基础
水利旅游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它依托水利行业独具的水利工程设施,水利工程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群体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及结构,本身有较大旅游吸引力。水利工程所形成的景观是水利旅游区的最大特色:壮观的拦河大坝,咆哮的溢洪道,“曲径通幽”的河叉港河,雄伟的泄水闸,烟波浩渺的库区水面,星争棋布的湖中岛屿,都是极美的胜景。壮观的水利工程是水利旅游区能招徕大量游客的主要原因,离开了水利工程,水利旅游就没有了生命力。
国内水利旅游可谓是异军突起,如都江堰、葛洲坝水利工程、三峡水利工程等都是著名的水利旅游胜地。浙江省的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后,库区所形成的”千岛湖“,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国外也有很多以水利工程为基础积极发展旅游的实例,如美国的田纳西工程、俄罗斯的布拉茨克枢纽、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日本的黑部第四水库等。
(三)旅游需求——社会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对节日休假的调整,人们外出休闲、度假已成为一种消费热点。而由于生活压力增大、工作节奏加快、环境质量的下降,人们对蓝天碧水的渴求与日俱增。人们在闲暇时间偏向于选择有山有水、环境清幽的地方休闲度假,而水利旅游资源多位于生态环境良好地域,域内山水秀丽,水利工程建设形成的山水风光、雄伟建筑,是一种得天独厚的集自然、水域、人文为一体的景观,正好迎合了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心态。
宏伟的水利工程本身就是一道靓丽风景线,可以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核心资源;富有特色的山水资源为观光、体闲、度假等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景观优势,为开展众多的旅游项目提供了绝佳去处。以水利风景资源为核心吸引物的水利风景区正成为众多旅游者向往的旅游胜地。
水利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因素[1]
自然环境条件是水利旅游资源形成的首要影响因素,具备了水环境,才谈得上水利资源的形成。水环境的形成是天然赋存的,是自然环境控制因子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在具备水环境的前提下,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和经济技术水平也是水利旅游资源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三者共同决定了水利旅游资源的最终形态、开发利用形式等。
(一)自然环境条件
自然环境是人类从事社会生产须臾不可脱离的空间和物质的能量前提,是资源利用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水利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水形态、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三个方面,世界各地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气候、水文、地理、地质等条件的多种多样,决定了水利工程在不同地域的多样性。如灌溉工程就有渠系、圩田、陂塘、坎儿井等多种形式。
1.水形态的影响
有什么形态的水,就决定了用什么样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①河流水利。河流雨量通常比较集中,所以防洪工程是河流水利的主旋律。无论古今中外,治河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除去洪水灾害,千方百计减轻洪水对人类安全、生存的威胁。人们兴建各种防洪水利工程都是源白干安全、生存的欲望。
其次,由历代劳动人民兴建起来的众多的灌溉系统,沟通各水系之间的水上运输的人工运道,以及利用河流水利资源而逐步发展的水力机械、到近现代的水力发电等,是世界河流水利发展史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如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其卓越的布局、高超的施工技术和广阔的受益面积著名于世,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不断修建,历时两千多年而日益显现其生命力,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光辉代表。春秋战国时期劳动人民开凿的分别沟通江淮、黄淮水系的两条人工运河邗沟和鸿沟,是我国人工运河的先导。我国早期著名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淮河流域兴建的。先秦时期,海河流域曾修建过漳水十二渠等著名的大型灌溉渠系。
②湖泊水利。湖泊对调节河流洪水、蓄水灌溉起着重大作用,以圩田、灌溉、排涝等农田水利为代表的湖区水利,丰富了世界水利发展史的内容。除了自然湖泊以外,还包括大量的人工湖湖泊——水库。
③海洋水利。生活在沿海的历代劳动人民,在与海潮侵袭作斗争的过程中建设了规模壮观的海塘工程,保护沿海地区的生产发展,为世界水利发展史写下重要的篇章。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我国江浙沿海地区海岸边就已出现海塘工程。唐代以后,出现了石塘,使海塘工程技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明清间,海塘工程又不断进步,技术日趋完善,成为我国古代水利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④泉瀑溪流水利。对于无法引入河水的地区,泉瀑溪流的利用至关重要,根据当地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将雨水、泉水、瀑布、溪流加以集蓄,用以农田灌溉、江河水源补给、畜牧用水、生活用水、机械动力等。泉瀑溪流比之河流湖泊也有它自身的优越性。首先,经过了自然沉淀和净化,水质好,适于饮用、灌溉等。第二,流量比较稳定容易控制,不像大江大河,经常泛滥成灾或改道,大起大落。第三,泉瀑溪流裸露在地表上面,很容易开发利用。比如用于灌溉,修建管道工程较为方便容易。因此历代都很重试视对泉瀑溪流的开发利用翻。
2.地形地貌的影响
①山地水利。山地面积多、山脉纵横的地形特点,使得水利工程常常受到山脉布局影响。如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改造山地的斗争中创造了劈山引水的水利施工方法。大禹凿龙门的历史传说,寄托着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力还是相当原始的情况下,就敢于挑战水利工程的地形困难的英勇斗争精神。在秦代兴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枣灵渠,是在山峦起伏的南岭地区开凿的,当时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南岭山脉山岭各自分立、山口隘道较多的地形特点,打通山隘,接通湘漓二水,从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航道。
②丘陵水利。历代劳动人民利用丘陵地区地理特点,兴修了不少富于创造性的水利工程,生动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技巧。例如浙东一带利用沿江海的丘陵“山——原——海”的台阶地形特点兴修水利,最有名的是鉴湖,它从汉代起,通过建造湖堤和斗门,闸、堰、涵管等一系列工程,把这里众多的小湖泊联系起来,用以蓄水,既可排涝又可御咸蓄淡,进行灌溉,使鉴湖附近近万顷土地减少灾害,增加收入,受益八百多年。又如元代兴建的会通河,长三百余里,流经山东的丘陵地带,根据以往创造的经验,通过建造数十座闸、堰等渠系建筑物使船只逐级顺利航行,这种由低处向高处过船的技术,对扩展人工航运地区有很重要的意义。
③盆地水利。我国盆地数量很多,面积在十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巨型盆地就有四个,这就是西部地区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西南地区的四川盆地。我国西部地区虽然气候干燥,但大盆地内水源丰富,盆地内常有不少的“绿洲”,那里土壤的矿物成分多,很适合于植物的生长,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新疆吐鲁番地区和哈密地区创建的坎儿井,是根据当地地形特点进行地下取水的好形式;四J1I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特产丰饶。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密如蛛网的渠道,使四川盆地农田灌溉非常便利,成为我国著名的“天府之国”。
④平原水利。我国领土约有百分之十二属于平原地区。这些平原地区主要由江河湖海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量丰富,是我国历代重要农耕地区。广大平原地区人口较为集中,为了发展生产和促进社会的繁荣,平原地区以人工灌溉渠道和人工运道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相当发达。几个平原地区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凿了人工运道,并逐渐形成运河网,成为我国历代沟通各地的重要运输线。著名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以及关中平原、河套平原、江汉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是我国历代水利工程集中的地区。
3.气候的影响
气候对于水利最直接的影响是雨量的分布。从大兴安岭起,经张家口、榆林、兰州、玉树至拉萨附近的四百毫米等雨线,把我国划分为两大部分:东南为湿润和半湿润区,西北为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南半壁以秦岭、淮河的一千毫米等雨线为界分成湿润区和半湿润区。西北半壁则以二百毫米等雨线作为干旱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水利主要是保水、蓄水、引水、提水的灌溉工程。如关中、河套平原的灌溉渠系,都是直接引河水解决大面积干旱土地的灌溉问题而著称的。新疆的坎儿井,则是干旱地区利用地下水源解决土地灌溉问题的例子。半湿润和湿润地区的灌溉条件要优越的多,这些地区的水利工程,除了灌溉、航运以外,还必须注意解决由于水量过多可能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些地区的治河、防洪、排涝工程不断在斗争中得到发展。
(二)生产生活需要
几千年来,世界各地水利活动绵延不断,水利成就不计其数。历史上兴建水利的动力无非源自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富国强民,发展经济,造福人类社会。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各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人们在除水害,保障人类有一个良好的平安生存环境的前提条件下,就要开发利用水为人类的生产生活而服务。上古人类逐水草而居,那是简单地利用水发展畜牧业和渔业。继而人们为了种植业而开沟、建渠、淘井,则是进一步以开发水利来发展农牧业经济。到了近代和现代,人们则又高层次开发利用水发电、供水、发展工业和商品市场经济,水利成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在中国历史上,开发水利富国强民的事例是很多的,如都江堰建成后,改变了成都平原的灌溉条件,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馍,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四川“天府”之称即由此而来。民强自然国强。在李冰父子建都江堰大约20年后,秦国采纳郑国的建议,建设了能灌田4万余顷的郑国渠,“于是关中成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秦国因兴修水利,收到富国强兵之利,最后一统天下,这是历史公认的事实。
(三)经济技术水平
并非水资源少的地区,水利资源就少,而是要受到地区经济技术水平的影响。如我国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受到经济技术水平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水利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水利旅游资源相对较少:北方地区的黄河等诸流域,水资源量较少,但开发利用程度高,水利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科学技术是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水利科学技术是水文化的重要内容。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科学技术都有水的贡献,如瓦特发明蒸气机、阿基米德定律的形成和温度计的产生等,都与水有重要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推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有什么样水平的科学技术,就有什么样水平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