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源保障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文献资源保障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供给文献资料,满足文献情报需求以支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文献资源保障水平标志着馆藏建设或文献资源建设的水平,是国家、地区或机构研究、管理和决策能力的组成要素之一。
图书馆界习惯将本馆读者人均拥有的藏书量称为藏书保证率,这个指标表示了读者使用本馆馆藏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余地。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型图书馆因馆藏量大而具有优势,很多图书馆以馆藏量大、藏书保证率高为荣。在现实中,有的图书馆藏书量虽大,但其馆藏中可能包括一些与本馆任务无关领域的资料,或者过时陈旧无价值的资料,或大量的复本(复本不增加情报量),因而某个馆藏书保证率高,并不一定就表明该图书馆供给文献资料、满足文献情报需求的能力强。有些小型专门图书馆收藏总量不多,但由于馆藏针对性强,资料新,不收或少收复本,虽然它的藏书保证率并不高,但供给专门文献资料,满足特定文献情报需求的能力却很可能比较强。有鉴于这种情况,在图书馆界,人们转而以满足用户需求的状况作为馆藏水平的标志。例如某馆的收藏能满足用户需求的50%、或60%、或70%等。这就促使人们不再单纯地追求馆藏数量,而是努力提高馆藏质量,提高馆藏的情报容量,从而达到较高的文献保障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高速发展,使已积累的文献数量浩大并不断以空前的速度增长,使得任何一个图书馆或其他文献情报机构很难仅仅依靠自身所藏即能全面满足用户的需求,于是便采取多馆互相配合,分担或合作收藏文献,实行整体化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以数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所藏来共同满足用户的需求,大大提高了整体的文献保障水平。 文献资源保障既可用以表示一种现实的能力,也可用于描述努力的目标。例如,一个国家的文献资源能满足用户需求的70%,但该国期望能达到90%。文献保障水平有多种表示方法,既可以表示为综合能力(如上例),也可以按学科或文献类型分别表示。例如,国内文献保障率为100%,国外文献保障率为70%;或期刊保障率为90%,图书保障率为80%;或自然科学与技术类文献的保障率为95%,社会科学类文献保障率为85%,等等。
文献资源建设的目的是要努力建成国家所需的文献资源保障。为此,需要确定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供给文献的方针、目标、组织、制度等,并以此构成一种文献资源保障体制。文献资源保障体制类型多种多样:有由一个机构独自支撑的保障体制,也有数个机构合作共享的保障体制;有国家统一规划组织的保障体制,也有地区合作型的保障体制,此外还有国际合作型的保障体制。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实践,已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体制。他们广泛开展合作发展馆藏活动,推行了一些著名的计划或方案。例如德国的跨地区文献保障体系,苏联的集中化图书馆等等(见文献资源建设)。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努力探索建立适应自己特点的文献资源保障体制。中国1957年的藏书协调计划是形成国家保障体制的第一次试验,1988年成立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正进行规划研究,以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