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95个条目

文化教育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文化教育学(Culture Pedagogy)

目录

什么是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是指重视文化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观点。按照文化教育学的观点,教育的功能是要使儿童体验到历史所创造的客观文化,促进他们对价值的领会,唤起他们的意志的觉醒,把儿童引向新的文化的创造。

文化教育学的起源[1]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教育学,出现于19世纪末的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有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斯普朗格(E.Spranger,1882--1963)、利特(T.Litt,1880--1962)等人,主要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问题》、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等。文化教育学派认为,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的纯粹概念思辨,也不能使用实验教育学的数据统计,而必须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正如狄尔泰所说:“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生命。”在文化教育学派看来,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陶冶与唤醒,发挥教师与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学派与实验教育学派的发展,在方法论上对教育学的重构作出了新的探索。

文化教育学的观点与影响

  1.基本观点

  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

  第五,培养完整的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2.影响

  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不足之处是思辩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王晞著. 教育学.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林巧玲,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文化教育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