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渔业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数字渔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数字渔业”可以看成是3S及网络技术在渔业系统内部的应用,是在数字地球大框架指导下,应用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和可视化技术,把地球上的各种渔业信息用地理坐标确定与连接起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采集与更新数据,实现数据充分享用的过程。是主要基于“3s”技术的渔业信息数字化以及对这些数字信息的储存、分析、处理和应用。广义的“数字渔业”可以认为是渔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和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系统化,是在信息社会大框架指导下,渔业系统内部与外部全面化的信息集成。是实现渔业系统内部之间及其他部门行业之间经济、管理和社会信息的互通与共享,为渔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建设提供信息决策基础。[1]
建设数字渔业的主要内容[1]
我国“数字渔业”是在计算机网络和国家数字通讯网络支持下,在中国数字地球的大框架下。在将现有的各种渔业信息资料数字化的基础上,利用“3S”技术,将渔业生产决策管理、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监测新技术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开发面向我国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系统,形成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功能的综合管理信息体系,并将这一体系集成到中国的数字地球框架,使之与中国的数字地球完全融合。目前,3S技术在渔业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许多系统已经实用化,在渔业管理中发挥作用。但是。这些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或孤立的。而我们所指的“数字渔业”是指在广泛收集现有的各种渔业信息资料数字化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3s”技术的支撑,集成各种渔业信息和各类应用系统,建立面向社会的开放的渔业信息化体系或渔业信息化共享的基础平台。建设数字渔业的重点是渔业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和渔业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
(一)渔业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
l、地理空间数据库;
2、渔业生产数据库;
3、渔业资源与环境数据库;
4、水产养殖数据库;
5、影像及多媒体数据库;
6、渔业机构数据库;
7、远洋渔业数据库;
(二)渔业应用系统
1、渔业信息决策支持系统;
2、水域温度、叶绿素等资源遥感监测系统;
3、渔业水域水污染等环境监测系统;
4、渔业灾害天气预报系统;
5、渔业资源评估与预测系统;
6、渔群探测、渔船导航和作业指挥等系统;
7、水产养殖水质智能监控系统;
8、水产健康养殖专家系统;
9、水产养殖产后数字化标示系统;
1O、经济鱼类资源变化预测模型等。
我国建设数字渔业的SWOT分析[2]
1.优势
我国开展“数字渔业”建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渔业信息化的迫切性逐渐成为渔业界的共识。我国已经在分析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渔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国家提出的农业现代化科技工作的总目标,明确渔业信息化的方向,制订2l世纪渔业信息化应用的规划,这是渔业信息化的迫切性成为渔业界共识的具体表现之一。有了渔业信息化的迫切性的产业共识无疑我国进行“数字渔业”建设的思想和观念优势。
(2)在我国“3S”技术研发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国渔业科研部门对“3S”技术的研发也十分活跃。近年来,我国渔业科研部门开展了一系列RS技术和GPS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目前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生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水产养殖实用技术库、渤海生物资源管理和环境信息地理系统、南海海洋渔业GIS管理系统等项目都在进行高强度地研发。这些高新技术的研发,不仅促进渔业基础数据的积累和数据库建设以及网络化技术的研发,而且为“数字渔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基础。
(3)渔业实用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已经形成一定基础。我国在渔业信息积累和数据库建设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成了一些实用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这些工作将为“数字渔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数据库资料和信息系统资料的基础。
(4)近年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渔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渔业发达地区几乎都建立了地方性的渔业站点,提供渔业信息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水产网站已接近千家。最近,农业部又已经启动了《“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旨在收集、整理、发布信息,提供服务,把信息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从而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政府对渔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重视无疑为“数字渔业”建设提供了组织领导基础。
2.劣势
尽管我国建设“数字渔业”具有一些优势.但其劣势也不容忽视,诸如:渔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渔业数据标准规范滞后,渔业数据共享困难,渔业基础数据存贮、管理、更新技术落后,渔业基础数据获取困难,渔业数字化应用的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1)渔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渔业的部分应用领域起点较高,但整体应用水平偏低。到目前为止涉及到到渔业、渔民、渔村的国家级渔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就有十几项,诸如:金农工程、“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工程、农业智能化信息管理与服务工程、农业“3S”应用工程、“数字农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另外,国家一些部委也先后出台了与渔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直接相关的规划,诸如: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的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规划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规划,农业部的农业信息预警项目.国家发改委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项目、“村村通”工程、863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等等。这些工程和规划尽管投资巨大,也取得了一定效益,但由于它们之间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其应有的绩效还远未发挥。
(2)渔业数据标准规范滞后。我国数据信息标准制订工作的尽管近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大整体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如“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等基础类标准规范已经国家标准,但相应的软件工具开发滞后,因而其使用还不普遍。基于这种局面,我国渔业数据标准规范就更为滞后,一些重要的数据标准,如渔业元数据标准、渔业元数据系统运行规范、渔业数据共享模型等还仅仅停留在方案阶段,与真正成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在应用类标准规范中,尚未建立一个渔业行业的“3S”技术规范或标准。
(3)渔业数据共享困难。我国渔业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应用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渔业部门、地方和单位每天都在生产大量的空间数据和专题应用数据。全国已经建成几十个个大型渔业数据库:由于没有渔业数据的共享机制和政策,目前大量的是各自为战,许多数据库只是限于本部门、本单位使用,利用效率极低。一方面是大量数据闲置,另一方面继续使用的单位又找不到数据,结果是出现严重的数据重复建设现象。渔业数据共享的问题比较复杂,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例如各类标准规范和共享工具,又有机制、观念和政策问题,需要区别对待.认真解决。
(4)渔业基础数据存贮、管理、更新技术落后。由于我国各类渔业图书馆数字化水平较低,目前渔业基础数据很多还是以纸质媒介的形式存在于这些图书馆。这样的渔业基础数据存贮、管理和更新与“数字渔业”的要求相处甚远。尽管现有的一些渔业数据库基本是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数据库存贮方式,但是数据输入方式基本还是采用人工录入,而且其中的数据较为陈旧,数据更新的频率很低;另外,主要的渔业专业应用软件很少,早期开发的一些软件目前仍然停留在DOS平台,没有及时跟上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
(5)渔业基础数据获取困难.目前,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方面数据的获取仍然主要是通过野外调查来进行,渔业内陆水域分布零散,海洋水域的海况复杂,从而使渔业野外调查费工费时,调查成本高。有些区域难以调查,以至于获得的基础数据精确度较低,没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的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状况。渔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数据,其收集方法仍然主要采用统计报表制度和数量普查法来完成。是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按统一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指标内容,统一的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统计报告制度,尽管统计报表制度具备统一性、时效性、全面性特点,但是,数据的可靠性一直不能让各方满意。
(6)渔业数字化应用的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我国渔业数字化应用领域还非常狭窄,主要在渔业资源调查、水域环境检测和渔业经济统计这三大领域渔业数字化有一些应用。其实,渔业要素、渔业过程和渔业管理中还有很多领域需要数字化:诸如:渔业种质资源数据、物种生活环境数据等反映渔业要素信息的数据在种苗培育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渔业工艺、渔业生产等等反映渔业过程信息的数据在渔业专家系统开发中的具体应用;渔业生物量动态数据、渔业可捕量动态数据、渔业捕捞努力量动态数据、环境容量与养殖布局和密度动态数据等反映渔业管理信息的数据在渔业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另外,应用“3S”技术作为技术支撑,采用构件式或者积木式的软件开发理念,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在功能模块上进行系统规划和整合;在数据和信息方面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数据、信息的重用和共享,推动我国渔业经营与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
3.机会
随着“3S”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经营、管理、利用的信息化、网络化、数量化和模型化进程,从而为我国建设“数字渔业”从技术上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可以说,“数字渔业”是继“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城市”、“数字农业”、“数字水利”、“数字地质”、“数字林业”、“数字海洋”、“数字黄河”、“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数字北京”、“数字奥运”等慨念提出之后,在渔业系统引伸出的新慨念。笔者认为,提出“数字渔业”的慨念或理念并非空穴来风,目前就我国而言,开展“数字渔业”建设,存在巨大的发展机会。
(1)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数字渔业”的机会。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渔业的两大基本内容。可持续渔业要求渔业内部各部分之间必须协调发展,包括渔业资源生长发育与其水域生态环境之间、水生生物资源生物与天然捕捞及其渔获物的加工利用之间、水产养殖与养殖容量之间、养殖品种和与养殖模式及工程之间、各种水产品的生物资源与水产品生产之间、水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渔业与其它部门之间等的协调发展。所以,制定合理的捕捞、养殖、加工和流通的规划、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的动态监测,提高渔业经营水平,改进行业管理决策等,都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都需要有实时、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持:“数字渔业”理念的形成与数字渔业技术体系的实施,对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2)渔业资源养护与水域生态保护的需要是建设“数字渔业”的机会。由于长期以来的酷渔滥捕,以及渔业水域的内源和外源污染加剧,我国近海和内陆水生生物生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水域生态荒漠化日趋严重,渔业的经济与生态功能减弱。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域生态保护,乃至健康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微观经营与行业管理工作都必须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合理高效经营与科学管理。“数字渔业”是以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信息为基础,通过“数字渔业”建设可以对以上渔业经营与管理对象进行实时监测,为渔业资源养护与水域生态保护提供各种信息支撑和决策服务。
(3)政策制定和管理决策的需要是建设“数字渔业”的机会。目前我国以捕捞量控制和渔业许可制度等为核心的渔业政策制定和管理决策,由于缺乏准确、及时、必要的渔业基础数据的支持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数字渔业”的相关技术,诸如,渔业资源数字化技术具有三维和不同分辨率的浏览界面,广泛和易访问的渔业地理空间数据.通过对数字渔业信息的分析和模拟,可以动态掌握水生生物量以及鱼情变化,可以真正实现分品种的捕捞量控制和许可制度,真正实现以养殖容量为基础的养殖布局和养殖密度,从而突破以往传统政府决策的局限性和盲目性。所以,政策制定和管理决策的需要是建设“数字渔业”的机会。
(4)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是建设“数字渔业”的机会。“数字渔业”可以通过水产品原产地信息、生产加工流程信息和流通销售信息等的实时跟踪,作为产品信息的一部分而与水产品一起呈现在货架上供消费者参考与挑选.从而能够经济有效地从需求角度拉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进步。另外,政府为了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与工程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对其实施过程实时监测、评估和监督,就需要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通道,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多级信息交互传输渠道,以实施过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使管理部门实时、同步、全面、系统、快捷、准确地了解各个项目的进展状况,在增加管理透明度的同时,拓宽沟通与交流渠道,而且便于发现问题、推广经验以及解决问题,从而为建设“数字渔业”提供了机会。
(5)渔业安全生产的需要是建设“数字渔业”的机会。通过“数字渔业”建设,将海况、船况、渔情、作业区域临近的他国渔政甚至海盗行踪等方面的信息实时跟踪,及时准确地提供给海上作业船只和陆上指挥中心,从而作出防险减灾的对策。另外,在渔业保险实务中,只有信息对称和信息完全才能有效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从而使渔业保险真正起到为渔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作用。所以,渔业安全生产的需要是建设“数字渔业”的机会。
(6)水产科技创新的需要是建设“数字渔业”的机会。“数字渔业”主要是通过数字形式处理一切渔业资源、水域生态、捕捞和养殖等渔业要素、渔业过程和渔业管理信息为特征,它既可带动本行业的发展,又将促进全社会的进步。所以,拥有“数字渔业”等于占领了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制高点。“数字渔业”的建设将为渔业科技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同时,渔业科技的发展也将不断丰富“数字渔业”的内容和提高“数字渔业”的服务能力。
(7)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现有的数据和信息资源的需要是建设“数字渔业”的机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渔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字化数据及其它资料,建立了众多水产数据库,但这些数据库目前都很分散,大量的数据利用率很低。渔业界“数据饥渴”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数字渔业”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实现我国渔业信息的统一发布和服务,促进信息共享,“盘活”现有的数据存量;另一方面又可以大大增强我国渔业获取数据的能力和信息挖掘能力,支持其它行业乃至整个国家“数字”理念的实现。
4.威胁
从目前的国内外和渔业行业外部条件看,我国建设“数字渔业”的重要威胁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数字渔业”建设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其投资的外部性也较为明显,从而较大地影响了社会私人资本进入“数字渔业”建设的兴趣。所以在“数字渔业”建设初期,拓宽建设资金的瓶颈将很困难。
(2)数字技术向渔业领域转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会在“数字渔业”建设的技术支撑方面落后与其它产业部门。一些学者研究我国技术进步及其在渔业领域扩散的过程中发现,工程技术、材料技术等在我国渔业中的推广应用一般都要比这些技术在其它行业的推广应用要落后几年。同样,数字技术向渔业领域转移也将相对滞后,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数字渔业”的建设进程。
(3)目前提出进行我国的“数字渔业”建设可能难以马上得到较大的国家财政支持。因为,“数字渔业”是继很多行业和地方提出“数字”理念之后在渔业系统引伸出的概念,尽管在渔业部门目前还是一种大胆的概念或理论创新,但从整个经济信息化看,“数字渔业”已经不是一种具有独创性的概念或理论创新,最多只是一种模仿式的的概念或理论创新。由于国家财政具有对那些外部性较强的创新进行支持的偏好。所以,目前提出进行我国的“数字渔业”建设可能难以马上得到较大的国家财政支持:同时,也正因为具有一定的模仿性,所以在目前在我国进行“数字渔业”建设,其创新的成本将较低,因为其它行业或地区的“数字”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将大大提高建设“数字渔业”的学习效率,减少创新成本。
(4)中国渔业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国内外许多公司采用高薪、高福利等政策吸引中国渔业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造成中国“数字渔业”人才严重流失。人才的流动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关系到中国“数字渔业”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因此,如何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潜能,是我国建设“数字渔业”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