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同居式养老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搭伴式养老)

目录

什么是同居式养老

  同居式养老又称“搭伴式养老”即找志同道合的人(老人、年轻人)一起居住,彼此互相照顾,共同付担费用可以省些费用,此种养老方式在德国正流行

同居式养老的理解

  同居者是不同家庭但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地域习俗、兴趣爱好,甚至相同(或者类似)语言、民族、年龄阶段”的人。这是一种超越家庭、自愿组合的共同生活方式。在目前的“一线城市”中,也有一些年轻人通过“合租”的方式共同生活,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同居式生活”。

  同居式养老”是“同居式生活”的一种方式。“同居式养老”是针对准老人(以55-65岁之间的老人为主)的一种度假休闲生活方式。同居者保留除了相对独立的起居卧室之外,其他的日常行为都可以互助的方式在一个共享空间中完成,比如“轮流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共同玩游戏、参加农业劳动”等等。是这些(准)老人们在儿女不在身边的情况下,通过互相帮助、相互照应的共同养老生活方式。最好,他们本来就住在一幢大房子里。

同居式养老的发展

  目前德国是欧洲最多老人的国家,在德国六十岁就可以进疗养院;德国有些老人不喜欢疗养院的养老方式,这些老人开始找志趣相同的人一起“同居”;他们不只找老人同居也找年轻人同居;在德国租屋费用昂贵,此种同居式养老相对减轻年轻人租屋费用;他们只要付出时间陪伴老人聊天、陪老人看医生、帮忙采购物品、打扫环境等等。德国联邦家庭部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年龄在50岁以上的德国人对跟人合租同居感到有兴趣;德国健康保险公司(DKV)的护理专家向《世界报》表示:“许多人都希望能在老龄阶段继续拥有自主的生活和家一样的环境。”因此养老院并不是德国老人养老的第一选择。   

同居式养老的实例

  日本同居式养老

  最早看到的来自日本。日本一电视台做了个特别节目,题为《七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七位女人,小的71岁,大的83岁,住在同一个公寓里,但又各自独立。她们平时相互照应,有需要了,就给好友邻居打个电话,有急事了,通过传呼机紧急呼叫(每人的房间里安装了传呼机)。身体出现状况,互相帮忙联系医生,照看生活,鼓励打气。外出了,有人代为照料家事,比如给花浇水(每人存有朋友的钥匙)。公寓里有公共活动区域,可以聚会、聊天、打牌、学习。

  美国同居式养老

  后来又看到,美国德州有四对空巢老人,彼此是相处了20年的朋友,年纪大了,儿女独立了,于是约定一起“同居养老”。他们找了一个僻静之处,盖了四间小房子,按照方便舒适的要求,精心设计建造,有分有合。在这儿养老,虽没有儿女陪伴,却常有各种野生小动物造访。他们爱好钓鱼、打牌,8位老人刚好凑成两桌。

  德国人做事更喜欢简单。脾气相投的老人,问一句“我们同居吧?”一方就自愿搬进对方家里,一起度过老年时光。

  中国同居式养老

  同居式养老于2017年已传入中国大陆,浙江杭州朱氏夫妇透过媒体寻找爱打麻将的同好,挑选5对夫妻及一名没有丈夫的老太太,开始过着同居式的养老生活,大家相处的很好,每天日子过得非常丰富有趣。朱氏夫妻农家透天楼有三层,为避免引起纠纷,入住时要签立“结伴养老协议书”。他们制订值日生制度。

  “大院”养老

  在海南,我们也发现了共享养老的真实案例。来自湖南某城市的32户“老人家”,由一位大哥牵头,在海口市的三门坡镇,共同租用了一个半拉子农贸市场项目顶层2000多平米的房子“共享”养老。经过改造后的楼层,每户拥有一套完整的住房(大小不一,共三种户型,厅、卧、卫、厨一应齐备),并围合成的公共庭院(屋顶花园)。此外,还有一个共享大厨房(登记使用、成本分摊)。虽然没有房产证(有物权合同等文件)、没有物业公司,但老人们通过自我管理,把“大院”经营得有条有理。

  在去年春节期间,32家人家悉数到齐,一起吃一个长桌年夜饭,随后便各自行动,或环岛游,或去海口住,或到其他地方访朋友,他们的养老生活显得十分愉快。冬季以外的其他时间,还是有不少人在居住。甚至在夏天,也有人来“避暑”。

  “抱团”养老

  一位曾在海南当过“知青”经历的朋友,讲述了他们前些年在演丰镇“抱团”养老的故事。其大致的模式是:一位牵头大哥与村里有良好的关系,承租改造了部分民宅与大家“抱团”养老。参与者以每人(户)一次性缴纳20万元作为投资,此外还有每个月1000元的综合费用,就可以获得20㎡的标准房间(含卫不含厨)以及公共厨房及其他公共空间的使用权。参与者可以长期居住,如未住时亦可外租。每月的1000元是用来维持物业正常运营的费用,并可每个月分配到“农庄”(姑且称之吧)种植的水果瓜菜。这个模式他们称之为“抱团”养老。

同居式养老的社会需求

  我们认为,在当下的中国,是存在着“同居式共享养老”的社会基础的:

  (1)年龄

  目前,即将或已经进入(准)老年人阶段的正是50、60年代出生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共和国的第一代(准)老人。由于从小即接受共产主义教育,其思想中的集体主义色彩比较浓厚,具有“同居式养老”的心理认知基础和基本生活经验。

  (2)家庭

  加之,他们的子女大都是“独生子女”。一般来说,独生子女都会受到良好教育,并且绝大部分已成家立业,在内地城市或在国外安家立业,施展才华。因此这些老人普遍没有40年代生人为儿女养育孩子的家庭压力。

  (3)经济条件

  从经济上讲,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在所在城市中已有不止一套的产权住宅,生活基本上无后顾之忧。他们到海南来,更多地是因为这里良好的阳光、空气和自然环境。

同居式养老的优缺点

  优点

  1.减少房租:在德国租房很昂贵,同居式养老相对可以省下租金

  2.创造双赢:老人把空房免费或廉价租给学生或年轻人,年轻人只要付出时间陪老人,帮老人做家事、采购生活用品,有些外国留学生把这种生活方式做为学习德语、练习口语的好机会,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

  3.与好友共老:人老了最怕寂寞、无聊,知已难寻,能与谈得来的朋友一起同居养老聊聊共同年代发生的人、事、是很能引起彼此的共鸣的,而这些话题并不是都能跟自己子女聊得来的,有些子女并不想听。

  4.跟子女同住外的新选择:目前各国少子化严重,有些子女不想跟父母同住或父母不想跟子女同住怕麻烦子女,或怕独居,同居式养老是很好的新选择。

  5.利于解寂寞。养老的经济负担可以忽略不计之后,精神需求就被提到了突出位置。以前,人老了,担忧的是谁供我吃供我穿;现在,人老了,最怕的是寂寞。孩子们老忙,即使半个月一个月来看你一次,也找不到共同的话题。而同居朋友年龄相仿,经历相似,观念相近,他们的命运与国家大事都有关联,他们的身上都是故事。家里的小事,诸如儿女的生活、工作,包括性格特长、成长历史,讲起来也会没完没了。既然选择一起养老,肯定是志趣相投,唱歌、跳舞、下棋、打牌、看书、画画,怎么会寂寞呢。

  6.相互能理解。人老了,病痛多了,心理也会发生各种不适甚至怪异。由于大家都是老人,彼此多能理解。老王为一点小事发脾气,老李就会过去劝解;隔壁老夫妻为小事起争执,老赵老张就会去调解。年纪大了容易忘事,说过的话不记得了,做过的事不承认了,让他带的东西弄丢了,跟他(她)讲道理怎么也听不进了……老人的这些怪毛病,年轻人往往难以接受,就如不少年轻观众说苏大强“太作”一样,因为他们没有老过。

  7.有事叫得应。人老了,随时会出状况。住在一起的,一呼百应,打120,扶下楼,送到医院,通知子女——这些事,身体稍好一些的,就帮着做了。这样,不仅能为病人争取到最佳治疗时间,还会让他们感受到家庭一般的温暖。

  8.平时少受气。“同居式”养老也会雇人服务。在家养老,尤其是失能老人,保姆服务不到位,缺乏指点的人,受到无礼对待,也无人为之出头。住家的或养老院的阿姨虐待老人的事,媒体多有报道。“同居”在一起,很可能几家人共用保姆。这样,不仅省了费用,忙不过来时,大家能够分担,有了摩擦,也有人监督、调解。

  缺点

  习惯的磨合: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尽不相同,要同居前应该要充分沟通与了解彼此习惯,才不会同居了才互相抱怨甚至吵架等等。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otf125,33.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同居式养老"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59.45.140.* 在 2019年12月26日 08:06 发表

我在琢磨:惨状相当的同志们如果扎堆诉说人生的不如意,那可是滔滔不尽的黄连啊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