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同居式養老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同居式養老

  同居式養老又稱“搭伴式養老”即找志同道合的人(老人、年輕人)一起居住,彼此互相照顧,共同付擔費用可以省些費用,此種養老方式在德國正流行

同居式養老的理解

  同居者是不同家庭但有著共同的“生活經歷、文化背景、地域習俗、興趣愛好,甚至相同(或者類似)語言、民族、年齡階段”的人。這是一種超越家庭、自願組合的共同生活方式。在目前的“一線城市”中,也有一些年輕人通過“合租”的方式共同生活,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同居式生活”。

  同居式養老”是“同居式生活”的一種方式。“同居式養老”是針對準老人(以55-65歲之間的老人為主)的一種度假休閑生活方式。同居者保留除了相對獨立的起居卧室之外,其他的日常行為都可以互助的方式在一個共用空間中完成,比如“輪流做飯、打掃衛生、洗衣服、共同玩游戲、參加農業勞動”等等。是這些(準)老人們在兒女不在身邊的情況下,通過互相幫助、相互照應的共同養老生活方式。最好,他們本來就住在一幢大房子里。

同居式養老的發展

  目前德國是歐洲最多老人的國家,在德國六十歲就可以進療養院;德國有些老人不喜歡療養院的養老方式,這些老人開始找志趣相同的人一起“同居”;他們不只找老人同居也找年輕人同居;在德國租屋費用昂貴,此種同居式養老相對減輕年輕人租屋費用;他們只要付出時間陪伴老人聊天、陪老人看醫生、幫忙採購物品、打掃環境等等。德國聯邦家庭部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50%年齡在50歲以上的德國人對跟人合租同居感到有興趣;德國健康保險公司(DKV)的護理專家向《世界報》表示:“許多人都希望能在老齡階段繼續擁有自主的生活和家一樣的環境。”因此養老院並不是德國老人養老的第一選擇。   

同居式養老的實例

  日本同居式養老

  最早看到的來自日本。日本一電視臺做了個特別節目,題為《七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七位女人,小的71歲,大的83歲,住在同一個公寓里,但又各自獨立。她們平時相互照應,有需要了,就給好友鄰居打個電話,有急事了,通過傳呼機緊急呼叫(每人的房間里安裝了傳呼機)。身體出現狀況,互相幫忙聯繫醫生,照看生活,鼓勵打氣。外出了,有人代為照料家事,比如給花澆水(每人存有朋友的鑰匙)。公寓里有公共活動區域,可以聚會、聊天、打牌、學習。

  美國同居式養老

  後來又看到,美國德州有四對空巢老人,彼此是相處了20年的朋友,年紀大了,兒女獨立了,於是約定一起“同居養老”。他們找了一個僻靜之處,蓋了四間小房子,按照方便舒適的要求,精心設計建造,有分有合。在這兒養老,雖沒有兒女陪伴,卻常有各種野生小動物造訪。他們愛好釣魚、打牌,8位老人剛好湊成兩桌。

  德國人做事更喜歡簡單。脾氣相投的老人,問一句“我們同居吧?”一方就自願搬進對方家裡,一起度過老年時光。

  中國同居式養老

  同居式養老於2017年已傳入中國大陸,浙江杭州朱氏夫婦透過媒體尋找愛打麻將的同好,挑選5對夫妻及一名沒有丈夫的老太太,開始過著同居式的養老生活,大家相處的很好,每天日子過得非常豐富有趣。朱氏夫妻農家透天樓有三層,為避免引起糾紛,入住時要簽立“結伴養老協議書”。他們制訂值日生制度。

  “大院”養老

  在海南,我們也發現了共用養老的真實案例。來自湖南某城市的32戶“老人家”,由一位大哥牽頭,在海口市的三門坡鎮,共同租用了一個半拉子農貿市場項目頂層2000多平米的房子“共用”養老。經過改造後的樓層,每戶擁有一套完整的住房(大小不一,共三種戶型,廳、卧、衛、廚一應齊備),並圍合成的公共庭院(屋頂花園)。此外,還有一個共用大廚房(登記使用、成本分攤)。雖然沒有房產證(有物權合同等文件)、沒有物業公司,但老人們通過自我管理,把“大院”經營得有條有理。

  在去年春節期間,32家人家悉數到齊,一起吃一個長桌年夜飯,隨後便各自行動,或環島游,或去海口住,或到其他地方訪朋友,他們的養老生活顯得十分愉快。冬季以外的其他時間,還是有不少人在居住。甚至在夏天,也有人來“避暑”。

  “抱團”養老

  一位曾在海南當過“知青”經歷的朋友,講述了他們前些年在演豐鎮“抱團”養老的故事。其大致的模式是:一位牽頭大哥與村裡有良好的關係,承租改造了部分民宅與大家“抱團”養老。參與者以每人(戶)一次性繳納20萬元作為投資,此外還有每個月1000元的綜合費用,就可以獲得20㎡的標準房間(含衛不含廚)以及公共廚房及其他公共空間的使用權。參與者可以長期居住,如未住時亦可外租。每月的1000元是用來維持物業正常運營的費用,並可每個月分配到“農莊”(姑且稱之吧)種植的水果瓜菜。這個模式他們稱之為“抱團”養老。

同居式養老的社會需求

  我們認為,在當下的中國,是存在著“同居式共用養老”的社會基礎的:

  (1)年齡

  目前,即將或已經進入(準)老年人階段的正是50、60年代出生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是共和國的第一代(準)老人。由於從小即接受共產主義教育,其思想中的集體主義色彩比較濃厚,具有“同居式養老”的心理認知基礎和基本生活經驗。

  (2)家庭

  加之,他們的子女大都是“獨生子女”。一般來說,獨生子女都會受到良好教育,並且絕大部分已成家立業,在內地城市或在國外安家立業,施展才華。因此這些老人普遍沒有40年代生人為兒女養育孩子的家庭壓力。

  (3)經濟條件

  從經濟上講,這些人中的大多數,在所在城市中已有不止一套的產權住宅,生活基本上無後顧之憂。他們到海南來,更多地是因為這裡良好的陽光、空氣和自然環境。

同居式養老的優缺點

  優點

  1.減少房租:在德國租房很昂貴,同居式養老相對可以省下租金

  2.創造雙贏:老人把空房免費或廉價租給學生或年輕人,年輕人只要付出時間陪老人,幫老人做家事、採購生活用品,有些外國留學生把這種生活方式做為學習德語、練習口語的好機會,這是對雙方都有利的事。

  3.與好友共老:人老了最怕寂寞、無聊,知已難尋,能與談得來的朋友一起同居養老聊聊共同年代發生的人、事、是很能引起彼此的共鳴的,而這些話題並不是都能跟自己子女聊得來的,有些子女並不想聽。

  4.跟子女同住外的新選擇:目前各國少子化嚴重,有些子女不想跟父母同住或父母不想跟子女同住怕麻煩子女,或怕獨居,同居式養老是很好的新選擇。

  5.利於解寂寞。養老的經濟負擔可以忽略不計之後,精神需求就被提到了突出位置。以前,人老了,擔憂的是誰供我吃供我穿;現在,人老了,最怕的是寂寞。孩子們老忙,即使半個月一個月來看你一次,也找不到共同的話題。而同居朋友年齡相仿,經歷相似,觀念相近,他們的命運與國家大事都有關聯,他們的身上都是故事。家裡的小事,諸如兒女的生活、工作,包括性格特長、成長歷史,講起來也會沒完沒了。既然選擇一起養老,肯定是志趣相投,唱歌、跳舞、下棋、打牌、看書、畫畫,怎麼會寂寞呢。

  6.相互能理解。人老了,病痛多了,心理也會發生各種不適甚至怪異。由於大家都是老人,彼此多能理解。老王為一點小事發脾氣,老李就會過去勸解;隔壁老夫妻為小事起爭執,老趙老張就會去調解。年紀大了容易忘事,說過的話不記得了,做過的事不承認了,讓他帶的東西弄丟了,跟他(她)講道理怎麼也聽不進了……老人的這些怪毛病,年輕人往往難以接受,就如不少年輕觀眾說蘇大強“太作”一樣,因為他們沒有老過。

  7.有事叫得應。人老了,隨時會出狀況。住在一起的,一呼百應,打120,扶下樓,送到醫院,通知子女——這些事,身體稍好一些的,就幫著做了。這樣,不僅能為病人爭取到最佳治療時間,還會讓他們感受到家庭一般的溫暖。

  8.平時少受氣。“同居式”養老也會雇人服務。在家養老,尤其是失能老人,保姆服務不到位,缺乏指點的人,受到無禮對待,也無人為之出頭。住家的或養老院的阿姨虐待老人的事,媒體多有報道。“同居”在一起,很可能幾家人共用保姆。這樣,不僅省了費用,忙不過來時,大家能夠分擔,有了摩擦,也有人監督、調解。

  缺點

  習慣的磨合:每個人的生活習慣盡不相同,要同居前應該要充分溝通與瞭解彼此習慣,才不會同居了才互相抱怨甚至吵架等等。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otf125,33.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同居式養老"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59.45.140.* 在 2019年12月26日 08:06 發表

我在琢磨:慘狀相當的同志們如果扎堆訴說人生的不如意,那可是滔滔不盡的黃連啊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