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6个条目

心理语言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 / Psychological Linguistics)

目录

什么是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能力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个体言语交往中的编码和译码过程。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它与许多学科有密切关系,除心理学和语言学外,还有信息论、人类学等。在方法上,它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心理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50年代初,美国举行了几次关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跨学科讨论会,促使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相互熟悉对方的理论、概念和方法。1954年奥斯古德和西比奥克合编了《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概述》,一般认为这是心理语言学的开端。此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蓬勃发展,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心理语言学这一术语也被广泛使用。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

  心理语言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向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在50年代,心理语言学主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描写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当时的心理语言学家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心理语言现象。他们认为言语行为和人的其他一切行为一样,也是对刺激的反应,是联想的形成、实现和改变,是借强化而获得的。这样,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言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这个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是奥斯古德。他虽然不象斯金纳那样把意义排斥在语言现象之外,引用了中介过程来说明语言的意义,但他仍坚持认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解释言语行为。

  心理语言学受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产生和盛行之后,心理学界对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理论的抨击增多,认为行为主义不能解释言语活动中的许多现象。

  以米勒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把生成转换语法运用到心理语言的研究中,认为人们掌握的不是语言的个别成分,如音素、词和句子,而是一套规则系统,因此,言语活动不是对刺激的反应,而是由规则产生和控制的行为,它具有创造性。他们还认为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不是人类各种语言的不同结构,而是存在于各种语言底层的普遍规则,研究这些普遍规则如何转化为某一种特殊的语言。

  这种研究方向在20世纪60年代后已成为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主要倾向。近年来,心理学家还用一些新的语言模式来研究心理语言问题,不过它们仍属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问题包括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言语的产生,语言的获得,言语的神经生理机制,各种言语缺陷,言语和思维以及言语和情绪、个性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学习理论、思维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研究都会起很大的作用。它对工程心理、语言教学、言语缺陷的诊断和治疗、电子计算机的语言识别等人工智能的研究也都有应用价值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在美国开展得比较广泛。苏联、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也都有心理学家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特点是力图把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与本国的心理学传统结合起来。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工作在中国也已经开展,目前主要是在儿童的语言获得方面。由于汉语和其他各种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心理语言学研究人类如何使用和学习语言,并且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进行思维。它的研究基础主要是来自心理学、认知科学、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语言学方面:

  • 语音学及音韵学关注语言发音的问题. 在心理语言学的范畴里,则研究脑部如何理解及处理语言的声音。
  • 构词学是研究字的结构,特别是有相同字根的字 (例如:dog和dogs),以及产生这些字的规则。
  • 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规则,以及文法。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令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视语法学为语言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 语义学则处理字词和句子的含意。
  • 语用学就关注语言环境对语意理解的影响。

  心理学方面:

  心理语言学主要集中研究认字和阅读的过程,去了解人类思维的运作。而认知心理学中运作记忆 (Working Memory) 模型则成为心理语言学研究人类在处理语言 (听、讲、读、写四方面) 的研究基础方向。

  而发展心理语言学则集中研究幼儿及小童如何学习语言,通常使用实验方法或量性研究去进行研究。(相对于让·皮亚杰以自然观察的方法去研究儿童认知发展)

心理语言学的历史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一词是1936年美国心理学家坎特在其著作《语法的客观心理学》中开始使用的。但是作为心理语言学成为一个学科的标志则是1953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举办的“心理语言学”讨论会,以及1954年奥斯古德和西比奥克在此基础上合编的《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概述》。

  心理语言学在1950年代时,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此时认为语言的学习就是不断的刺激、强化,儿童对语言的学习就是不断地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反复强化,形成语言习惯,从而形成语言行为。在语言教学中,注重于强调语法结构,忽视语义变化;强调句型练习。此时的心理语言学对语言行为进行了狭义的编码和译码研究,并且对语言与意义、人格、文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失语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语言病理进行了临床研究。

  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了《句法结构》一书,提出生成语法理论,从而引起了心理语言学对人类利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的激烈讨论,研究的问题主要是:

  • 语言运用的模式
  • 语言结构和语义的储存与记忆
  • 人脑对各种句子的处理

  1959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撰文指出,虽然通过实验能够有效地证明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刺激、反应和强化的解释,但是人类语言本身非常复杂,很难确定应该刺激什么和使什么发生反应,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语言的解释含糊不清,无法说明问题。此后心理语言学开始检验乔姆斯基的理论是否适用于心理学和实证语言学中心理世纪的研究和试验。多数心理语言学家的结论是,语言结构和使用它的人的心理实际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但不见得是一一对应的。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6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Yixi,寒曦.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心理语言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