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6个条目

对症治疗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目录

什么是对症治疗[1]

  对症治疗是指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为对症治疗,或称治标。对症治疗虽然不能根除病因,但是在诊断未明或病因暂时未明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在临床上,某些重危急症如休克、惊厥、心力衰竭、高热、剧痛时,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同时进行。

对症治疗的运用[2]

  对症治疗主要运用于以下3个方面:

  1.识先兆防治未病

  治未病有助于把握疾病诊治的主动权,节省医疗费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疾病是一个连续性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疾病处于量的积累的萌芽状态时,及时辨识先兆症,并作针对性治疗,常常能使“上工救其萌芽”落到实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是一个无法截然分开的连续体。西医重病理变化,重器质性病变,在临床上有许多将会导致不可逆病理改变的征兆,由于达不到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而常可能被忽略。中医重视功能变化,长于功能调节。中医的证具有功能性,证的这一特性,使中医长于在尚未发生明显器质性改变之前,通过对疾病萌芽状态的先兆症进行辨证论治,调整异常功能状态,有效地阻止疾病的发生。如《张氏医通·中风门》记载张石顽以健脾化痰法,治疗沈某中风先兆,以除类中之虞,并获良效。《续名医类案·中风》记载龚子材治桑某中风先兆,嘱病人每年服药1料,长期坚持,终未发病。

  疾病发生以后,审察疾病传变的先兆症,根据疾病基本病机的演变规律,及时进行先证而治,防微杜渐,以安未受邪之地,有助于既病防变。如朱良春指出:“热病用附子,要见微知著,如果出现四肢厥冷、冷汗大出、脉微欲绝、口鼻气冷而后用之,即置患者于姜、附桶中,亦往往不救。”正当病人高热、神昏、烦躁、脉数呈一派邪热壅盛之证时,若见舌淡润嫩胖,口渴欲饮,或但饮热汤,或面色苍白,或汗出、四肢欠温,或小便色清,这些先兆症虽从辨证角度尚难辨为阳虚证,然朱良春从热病独特的个性出发,善于通过先兆症发现病、证潜在的变化趋势,认为当及时使用附子于辨证方中,以截断病势,避免亡阳厥脱之变,反对守株待免式地等待阳虚证、亡阳证的显化、典型化后才用温阳药。

  2.辨主症对症治标

  一方面,疾病主症的不同与变化,常常提示病机侧重点的转化,治疗的重点与方法也常常随之改变。如冠心病以心悸为主症时,常反映心肾气阴亏虚,心神失养为主要病机,治疗需以养心安神为主。冠心病以胸痛为主症时,常反映痰瘀痹阻心脉,治疗当以豁痰化瘀、通络缓急为主。可见治病要善于抓主症,要重视研究不同主症在同一疾病中产生的机制,使治疗更加有的放矢。还要重视研究每一主症的表现形式、轻重变化及其与疾病病理演变的关系,以提高对疾病的辨治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急症,当急则治标。张仲景临证善于先治标急症,后治主病主证,体现出病证症结合论治的灵活性,对临床正确运用对症治疗颇具指导意义。如黄疸病之病机主要为湿热内蕴,法宜清利湿热,由于证有湿盛、热盛、湿热俱盛之殊,故治有茵陈五苓散、大黄硝石汤、茵陈蒿汤之分。若黄疸误治变哕者,施以小半夏汤,是为呃逆而设;“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是为痛、呕而立。二者皆对症治疗。权宜之计,意:芷解决主要矛盾,非治黄疸专方,待呃逆停,痛、呕止,再辨病证而施以方治。重视发现新的特异症状,寻求新的对症治疗方法。有助于增强中医应急处理能力,在急症救治中尤有意义。再者,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针对疾病主症或重要症状,加用某些特异性较强的药物或方剂,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使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有利于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疗效。如头痛用川芎,头晕选天麻,牙痛加细辛,鼻塞取苍耳子、辛夷等,进行专症专药加减治疗。或加用专症专方,如嘈杂、吞酸加左金丸,痉挛性疼痛加芍药甘草汤,经行量多加二至丸等。

  根据药理研究,对某些病理改变或指标,加用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实际上也多是对症治疗。值得一提的是,参考中药药理用药,必须注重运用中医理论和思维,在辨证论治的指导、配合下使用。《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指出:“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若夫按病用药,药虽切中,而立方无法,谓之有药无方”。若一味按药理堆砌药物,则难以适应病证的具体情况与患者个体差异,且可能虚虚实实,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治疗小儿厌食症,若单纯用“高锌”的牡蛎等药物组方,其疗效既不如辨证论治复方,也不如西药锌制剂。再如,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地龙的有效成分具有平喘、抗过敏及抗凝作用,适用于哮喘的临床各期,但地龙之性味咸寒降泄,单味应用时,若以常规剂量(6~9g),难显平喘定哮之效,若加大剂量,则副反应率亦高。按中医理论结合辨证用药,制成复方使用,则副作用明显降低,疗效显著优于不辨证者,且扩大了适应症,可用于寒喘、热喘或痰喘。若将中药药理作用与其性味功用结合起来,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选择适当的辨病对症专药不失为有效之举。如川乌、桂枝、寒水石、虎杖、忍冬藤、蒲公英均能纠正血沉、抗“O”、黏蛋白这三项指标,治寒湿证可用川乌、桂枝,治湿热证宜用寒水石、虎杖、忍冬藤、蒲公英。此外,由于人与实验动物之间存在差别,对动物有效的中药不一定对人体有效,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检验与探索。

  3.察兼症随症加减

  在明确疾病基本病机的前提下,辨证论治时,需注意对兼症的识别与治疗,因为兼症虽非矛盾主要方面,但次要矛盾的解决有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况且兼症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上升为主要矛盾。对兼症的治疗,除了常规的对症治疗外,常常需要通过辨兼证,加减用药。及时、恰当地处理好兼症,能使治疗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从而为病证结合论治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张仲景在抓住主症基础上,进行辨病、辨证,以确定主治方剂,最后还要对兼症、或然症作随症加减,使治疗更加细致绵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如四逆散证之或然症的病机虽然均以肝气郁结为主,但反映主证病机已涉及其他脏腑等部位,故需兼顾不同病位之病变,作随症加减,如“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对症治疗对于防治未病,增强治疗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然而。症状毕竟是疾病的现象,机械地见症治症,不但难以取得良好效果,而且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甚至贻误病机。同一症对不同病的诊断价值不同,同一症在不同病中的预后、治疗方法与疗效也不同。对于绝大多数症。中医又常缺乏特异性方药,因此对症治疗,必须结合辨病和辨证,在明确疾病诊断与基本病机的基础上。作必要的对症处理。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第一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基础医学整合.浙江大学精品课程
  2. 童舜华.试论对症治疗的运用[J].中医药学刊,2005(1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对症治疗"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