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审美教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有二义: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审美教育历史

  美育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同时也是初民的美育手段。中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书”是学习书写,除了实用的目的,也包含书法艺术的因素。“射”“御”是练习射箭与驾车的技术,在体育和军事训练之中也包含有体态气度的美化训练。“礼”除了统治阶级道德观念的灌输之外,也包括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的培育。以后,无论是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辩谈、书画与雕刻,唐宋的诗词,元明清的戏曲与小说,还是历代的建筑、园林、工艺品,都对人们起着广泛的审美教育作用。在中国近代的民主主义革命中,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也很重视美育问题,如蔡元培继承中西美育传统主张,曾就美育实施问题大声疾呼,陶行知(1891~1946)创办的“工学团”与“育才学校”也都十分重视美育。

  在西方,雅典教育制度中包括缪斯教育和体育。缪斯是希腊神话中司文艺的女神的名字,缪斯教育是综合性的文学艺术教育。在体育中,希腊人重视身体的健美和动作的优美。希腊还有雄辩术,它的主要目标虽是发展智力,但也包含语言美的训练。希腊的教育和美学理论都强调“美德”,即美与善的统一。中世纪的欧洲虽然贬低艺术,却仍然利用教堂建筑、教堂音乐、圣像画、宗教雕塑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的教育主张是培养“完人”,课程中包括智育、美育、德育、体育各种因素,强调音乐与图画对儿童教育的巨大意义,提出了“从游戏的快乐中来学习”的思想。

  • 在18世纪的法国,J.-J.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反对理性的强制。他特别强调触觉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各种游戏和绘画活动对于发展视觉有重大意义;他也要求发展听觉,训练儿童歌唱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 18世纪末,在德国兴起了狂飙运动,其代表人物J.W.von歌德、J.C.F.von席勒都推崇个性解放,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席勒的美育思想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美育书简》中想要证明,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审美教育,他把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定作他的审美理想,要通过美育来变革社会,达到人的解放。他说:“道德状态只是从审美状态发展出来,而不能从自然状态发展出来。”“想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再没有别的途径。”“从审美的状态到逻辑的和道德的状态(从美到真理和义务)的步骤,比起从肉体状态到审美状态(从单纯盲目的生命到形式)的步骤要容易不知道多少。”席勒认为,纯粹道德的生活用理性压制感性,使生活拘谨枯燥,而在美的艺术中,感性和理性能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融洽,他把理性与感性的这种自由结合状态称为“美的心灵”。按他的看法,审美活动能为人的智力生活提供高尚情操,使人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观念。
  • 在他之后,德国的F.W.A.福禄倍尔(1782~1852)建立了新型的幼儿教育体制,他是幼儿园的创始人、儿童积木的发明者;英国的J.拉罗斯金(1819~1900)和W.莫里斯(1834~1896)提倡向青年学生和广大民众普及高尚的艺术品以力挽现代社会中审美趣味的堕落。以后又有德国艺术教育家朗格H.闵斯特伯格(1863~1916),美国美学家门罗和英国美学家H.里德,相继提倡学校与社会的艺术教育,并进一步开展审美教育理论的研究。在苏联的美学理论与教育理论中,也把审美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在当代的欧美各国,审美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的设施

  审美教育的设施可分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三大范围。

学校美育

  幼儿园的课程中,美育应占较大比重,例如游戏、唱歌、舞蹈、泥工、纸工、图画、讲故事、演童话剧等,都要通过各种审美的形式发展运动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及把握整体结构、领悟情感意蕴的统摄力。在小学里,除了设有音乐、图画、手工等美育课程和课外的社交、劳动、美育活动以外,在其他各门课程中,象品德、语文、数学、常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等课程中,也都应渗透审美教育的因素。到中学阶段,随着智育课程的扩充,德育课程的加深,美育的范围与深度也应随之增进。除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欣赏的课程以外,对各种知识领域都可以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加以阐发。例如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与感人事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秩序与逻辑和谐,物理学中的光谱与色散,化学中的晶体结构与分子结构,生物学中无限多样的形态特征与进化规律,天文学中的穹宇星空,气象学中的云霞风雷,只要教师画龙点睛,就能使学生趣味盎然,心旷神怡,大大增强奋发自强的律已情操与热烈旺盛的求知欲望。进大学以后,除了有文学与各门艺术的专科以外,在文、法、理、工、农、医各科及综合性大学中,仍然应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各类文学艺术的欣赏或自娱,使每个大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建设人才。并且,各级学校的环境、校舍、设备、装修、也应当尽可能予以美化,整齐清洁。

家庭美育

  居室庭院的布局陈设应整齐清洁,容纳建筑、园艺、绘画、雕塑、书法等各门类艺术的丰富成果,家庭成员在相处相待中应杜绝一切暴虐、辱骂、欺诈、伤害,无论长幼男女,一律互尊互爱,并创造条件全家共同欣赏诗歌、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品。每个个人最初受到教育是在胎内,母亲的身心处在美的状态中,对胎儿的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影响,所以美育应从胎儿期就开始。到婴儿、幼儿教育阶段,全面系统的美育对早期智力开发与品德塑造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并且应当注意到,这阶段的美育不应片面侧重视觉、听觉的被动印象或内化体验,而应通过视听更多唤起孩童肢体与言语运动器官的主动活动,将积极的自发活动纳入美的形式,以使其及早形成人类水平的实践主体。劳动教育在家庭美育中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美育的核心不在消费性而在生产性,使生产性活动合乎美的规律,不仅可以使家庭成员自然地互相团结,而且能启发每个人在劳动中自尊自爱,把劳动作为生活的需要来享受。

社会美育

  社会美育是一个十分广阔、重要、内容丰富却又远未受到足够重视的领域。通常人们注意到的,只是市容的美化与绿化,交通的井然有序与通畅,街道清洁,空气新鲜等等,而工厂、农场、企业、事业等生产单位与服务部门劳动条件的不断改进,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有益身心健康,是社会美育中分量最重、影响最深的方面,消除劳动过程中的技术异化,使任何劳动者都既不负牛马之役,又不疲于伺候机器,而能逐步成为自动化机械体系的监督者、维护者、驾驭者、管理者,这是社会美育应当长期自觉追索的理想目标。明确围绕这个核心,各种社会文化教育设施才能获得新生,充满生机。各种游乐场所、文娱节目以及报刊杂志都应当贯穿美育原则,提高审美趣味,开拓美育样式,丰富审美内容,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在各种公共文化设施中受到美的熏陶,随时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实践能力。随着业余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广泛开展,在学校美育中得到系统化发展的各种方式、方法、措施与手段,也将愈益渗入社会美育,成为社会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中的生态意识

  中国文化有三大主流,即儒家、道家和释家(佛),而释家尤以禅宗为最重要.这三大主流,全部充满和洋溢着和谐与共生的生态智慧,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生态观,这对指导当前的审美教育,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人的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加强人的和谐意识培养。和谐社会构建不仅是要建立物质和谐,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精神和谐。以和谐为中心的生态美育,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加强生态美育,重视精神和谐,各方面要相互配合,积极培养人的和谐意识,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人类“诗意生存”的本质需要决定人类的生存必然是生态性的。生态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审美观念的建立。通过生态审美教育 ,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广大的民众及中小学生意识之中 ,将“经济人”转化为“生态审美人”,是当前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人“诗意生存”的基础。生态审美意识包括 :美在于人与对象的和谐、美存在于生命的过程之中、平衡是生态之美的基础。生态美育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结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审美教育"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