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指以建立由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系统作为战略指导思想而制定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利用本国资源和经济优势,发展本国优势产品,加入国际经济循环,引进自己需要的技术、资金和装备,迅速发展本国的经济。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确立外向型经济而作的决策中最重要的宏观战略性决策,它决定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是该国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的的统一性和目标的多样性;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全局性的重要宏观战略决策,它要求统一的目的性。这体现在该国或地区必须有效地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和有利条件,迅速发展本国本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把不断提高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建立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的社会环境作为根本目的。同时,它又是一项多目标的决策。这体现在它关系到外向型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结构变化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效益,结构以及人民生活。智力开发、生态平衡等等多方面的要求和目标。多样的目标要在统一的目的性下合理确定,并协调配合。

  3.实践性。既然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具体地规定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战略模式和战略措施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纲领,并)(,各项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了直接的依据,那么,它对社会全体成员在为实现既定的外向型经济宏观日标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组织和动员作用。它不是一般理论探索,而是重要的行动纲领,具有紧迫的实践性。

  4.稳定性和阶段性。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长期的,总体的发展规划和设计,有相对稳定的战略目标,除非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而非调整发展战略外,一般不能轻易变动。除了总体的较长的战略阶段目标外,还必须进一步划分几个短的阶段并相应确定阶段性的战略目标(譬如我国首正在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进而逐步推向全国范围)。这是因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付首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条件和不同的国际环境条件。但不同的阶段之间的发展战略又必须保持连续性。

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经济的客观性,是经济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战略目标不应是主观臆想,而应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制定战略目标不能脱离实际,要根据各自具体的经济条件。

  2.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原则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不能只追求一时的高速发展,而忽视经济效益,速度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经济发展必须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3.全面性、多元性的原则

  经济发展战略所涉及的,是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带有全局的问题,因此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宏观的要素、全面的观点、总体的设想。同时各地应从实际发展进程出发,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来制定本地区的战略目标。

  4.长远性原则

  发展战略所规定的战略目标,是要在较长时间内实现的根本任务。制定发展战略应该包含有逐步实现过渡的措施方面的设计,其中也包括各项制度改革的时序安排。同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利益,还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5.倾斜与协调发展兼顾的原则

  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的特征具有倾斜性,实行产业倾斜政策,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发挥优势,加强基础,增加实力,培植后劲。作为优势,具有两种形态:一种为现实的优势,另一种是潜在的优势。制定战略目标,要发挥现实的优势,并挖掘潜力,同时要克服劣势,并促使它向优势转化。当然,我们在突出重点、倾斜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样重视经济的协调与稳定。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理论依据

  确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是“现代密集型产业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现代密集型产业理论认为,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可将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定就是要求各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制定主导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本国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带动本国经济发展。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不是在每个地区以同样的速度进行,而是按一定的顺序发展,应集中力量首先发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产业,以带动其他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曾采取过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美国经历了百余年的东西增长不平衡,在优先发展东北部、五大湖地区以后,才逐步向中、西部和西海岸、南海部分地区转移。日本国土面积虽小,但经济发展也经历10年沿海腹地增长的不平衡。从其他国家区域不平衡发展的事实,我们认为区域倾斜发展是取得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途径。而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正符合非均衡发展理论所揭示的一般规律。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制定方法

  世界各国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情况不同,因此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要与各国的现实相结合。

  1.要结合本国或地区的自然、社会资源状况来制定

  各国经济发展离不开本国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如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确定为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就是考虑到这些地区邻近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同时又根据四个特区资源优势的不同,将其基本模式确定为:深圳和珠海为综合型,以生产出口产品为主,也可以以发展商品贸易为主,同时发展工商、农、牧、渔、旅游金融等各项业务,是一种多元化的特区经济模式。汕头和厦门为出口加工型,以减免关税所得税为主要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直接在区内投资,生产和出口各种加工产品,是一种以工业收入为主要目标的生产型经济特区模式。1984年汕头和厦门特区的面积扩大,建成综合型经济特区

  2.要结合本国的经济结构产业政策来制定

  由于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际市场的日益扩大,各国不同类型的经济特区经历了从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及至科学园区的单一到高级、多功能的发展过程。而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也相应进行调整。例如,60年代初新加坡转口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采取了工业化战略,随后又确立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

  3.要结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点和进程来制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特区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又创设了一些各具特色的经济特区模式。50一70年代是以出口加工区为主要形式的经济特区萌芽、大发展时期,出现了台湾的高雄、楠梓、台中,菲律宾的巴丹、马坦岛、碧瑶,南朝鲜的马山、里里和新加坡的裕廊等出口加工区。到80年代初期,世界的出口加工区已达70多个,绝大多数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国在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初期曾选择了地域政策,由于地域政策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同时也由于需要建造一个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标准的投资环境,出自这样的考虑,中国政府决定放弃地域政策,从地域为主的投资政策向产业政策逐步过渡。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对策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对策:

  (1)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参加国际分工,积极发展田际经济贸易及吱木台作交流,按照国际价值规律的要求,指导本国经济运行,以利于本国的经济振兴。

  (2)建立国际经济情报网络,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状况,利用本国优势产业和产品,积极发展竞争能力强的产品,多方位开拓国际市场,使出口大幅度持续增长。

  (3)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自己的产业,以加强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

  (4)大量从国外市场上购进原材料,经国内加工增值后,再大量地把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即所谓的“两头主外”大进大出的绝营方式。

相关条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jane409,方小莉.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