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电子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国库电子化是指国库管理、核算改变以往手工核算的方法,充分利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创建信息平台,实现电脑核算、记账、及数据处理的工作方式。[1]
国库电子化的发展阶段[1]
国库电子化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已20年。2O年来,伴随和适应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2000年.国库会计工作经历了几次财税体制改革,发展迅速,摆脱了手工记账的传统核算方式.基本实现了电子化,条件成熟的省市还实施了纵横向联网报解国库资金。然而,这一时期,国库电子化仍属于初级水平.尽管许多省都开发了适合本地区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但这些核算系统缺乏统一的标准.相互差别较大,影响了国库会计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利用。
第二阶段:2000—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发推广了《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1.0版,从此,结束了国库会计核算没有全国统一的应用程序的历史,规范了各地在核算操作中的不同做法,加快了国库会计核算的速度,提高了国库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有效保证了国库资金安全,使国库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库会计核算程序实现了全国统一,新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2002年以来,国库会计核算管理步人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第四阶段:2006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吸收地方联网大量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发了全国联网的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相继在北京、湖南、贵州等地成功试点运行。实现了税务、国库、银行间的数据共享,在方便纳税人的同时,使税款入库步人快车道。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是我国税收征缴管理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的重大变革,对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高行政效能和依法理财、方便纳税人缴款、规范税收征缴行为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33个省市加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累计完成各种业务30。341万笔,金额72,244亿元。
第五阶段:2007年7月,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在重庆试点成功,这是国库业务发展和电子化建设中的又一次重要创举。TCBS对国库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了全新设计和全面再造,实现了国库业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1O个省(直辖市)上线运行了TCBS。
国库电子化发展中的问题[2]
1.计算机运行环境方面。
(1)运行环境差。计算机大多放置在普通工作场所,灰尘、有害气体等对计算机硬件造成较大影响,即便有独立的机房,机房内温度、湿度、洁净度及其他相关配置也与要求相差甚远,有的业务用机过于接近强磁源、强振动源,导致了硬件故障率攀升。
(2)备份数据的磁介质、光介质保存环境差。没有专用的磁介质和光介质资料柜,备份介质被存放于不具备防磁、防热条件或清洁度差的环境中,损坏、丢失数据现象较为严重。
(3)供电系统存在问题。许多UPS电源因质量、寿命和日常养护等种种原因损坏严重,相当一部分不能正常使用。如正常的供电系统发生意外,极可能造成计算机系统的瘫痪和正常业务的中断。
2.软件技术方面。
(1)系统开发自成体系,数据资源利用率不高。目前,国库使用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国库统计分析系统、国库综合业务报表系统、国债兑付管理系统均为单独的系统程序,后三个系统的数据基本来源于国库会计核算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综合业务系统、国债兑付管理系统的利用率较低,使用效果不明显,数据资源的处理过于简单,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2)软件系统对国库人员的行为规范的限制能力较差。软件系统对人的行为规范的限制,是指在国库系统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要将有关的国库会计基本制度、业务规范和管理措施,尤其是对重大业务事项的控制措施转化为现实的系统软件程序,以规范国库工作人员业务操作,强制其执行相关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如: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对操作员的口令在使用到一定频度后,能强制性地要求操作员对原口令进行修改,否则系统将拒绝该操作员继续操作。当前,基层国库尚未利用系统软件对国库人员的业务行为进行控制、规范。如会计制度规定上级单位不得擅自改动下级单位上报的各种资料,但在《国库综合业务报表系统》中,下级国库的上报文件以不加密的“.TXT”格式上传,上级国库可以轻易地打开上报文件修改数据。这使风险防范仅停留在制度要求上,没能通过软件开发对操作人员进行强制性制约,为违规操作和计算机犯罪提供了可能。
(3)软件系统设计不合理。国库会计核算系统的所有功能都由会计主管控制,操作人员的增删及岗位的变动、账务参数的更改等功能,会计主管均能处理。如果某一会计主管虚增资金清算记账员、明细记账员、复核员、综合核算操作员,则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所有操作其一人即可完成,风险不言而喻。
3.计算机病毒防范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人员不能严格按照计算机病毒防范的技术要求对业务用机进行实时监测,造成病毒人侵;二是许多国库使用的杀毒软件更新周期长,技术滞后,对变异或升级后的计算机病毒难以防范。
4.网络化对国库电子化建设形成了一定的风险。一是近年来国库部门建成了国库业务纵向体系,实现了收人上解传输网络化,但是国库的业务系统全部依托于中国人民银行内联网而存在。在内联网中,大家都是基于信任条款的约束,缺乏法律保障,国库各大系统随时都有遭受攻击的危险,资金隐患不容忽视。二是由于国库、财政、征收机关、商业银行等部门的网络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从而导致无缝衔接难以实现,一笔资金要在国库、财政、税务、商业银行之间重复处理,造成资源浪费。
5.国库电子化建设风险防范制度不完善。一是个别领导风险意识不强,对计算机重使用、轻安全管理。二是外部监督工作滞后。国库电子化风险防范仅靠国库部门不能解决,还须相关部门配合,尤其是内审、纪检、科技等部门要联手加强对国库电子化风险防范的监督,建立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和协防体系,消除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国库电子化建设的安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库还普遍没有建立相应的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造成对计算机违规操作发现不及时,查处不力,计算机风险的协防能力滞后。
国库电子化的发展对策[2]
1.加强思想和技术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金融职业道德、法制、安全和计算机技术教育,为国库电子化建设奠定思想和技术基础。
2.改善运行环境,消除环境危害。一是将业务用机的机房建成独立的工作区域,尽量避开强磁场、强振动源、强噪声源等干扰,房内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及灭火装置,各类设备应预装防雷击设施,配备相关设施,控制计算机环境温度、湿度和空气洁静度,防止灰尘、有害气体对磁盘、光盘、接口和线路的危害。二是为避免突然停电丢失数据和对硬件设备的损坏,机房供电系统应采用双路供电,或配备发电机以及不间断电源(ups)等。三是随时掌握机房内各种配套设备(电源、空调、灭火器装置)的性能、使用状态等,避免因配套设备出现故障而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转。
3.重新整合现有系统功能,提高软件技术防范手段。第一,重新整合现有的系统功能。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国库统计分析系统、国库综合业务报表系统涵盖了不同的国库业务,有众多的重复处理;国库业务的事后监督仍然处于手工阶段。建议将各业务系统中功能重复部分,如对共同数据源的处理功能,重新整理移植为新国库会计集中综合业务系统,以提高共享数据的综合处理利用能力。第二,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软件系统对国库人员行为规范的控制能力。尽可能将各类风险的防范措施和业务操作制度转化为计算机系统内在的具体操作要求,提高计算机的软件水平来强制国库人员规范业务操作、落实会计核算制度。第三,针对国库会计主管权限过大的问题,借鉴中央银行会计集中系统模式,可先行设定各级别用户功能,通过设置级别用户的做法代替现行会计主管赋权,降低发生风险的几率。
4.严格计算机病毒的实时监控制度。一是采用防火墙等技术提高系统抵制外来非法人侵和计算机病毒侵袭的能力。二是通过实时监控对业务用机实施强制性杀毒,对使用的杀毒软件应及时进行更新,提高计算机病毒的防范能力。
5.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控制,加快横向联网的进程。第一,为保证国库业务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可采用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对存储在网络上的重要数据进行有效加密,在传送前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密,接到数据后再进行相应的解密处理,并定期更新加密密码,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第二,尽快下发全国统一的横向系统标准,标准中应涉及系统管理、数据传输安全、系统灾难预案等几方面内容,并实现与国库业务网络的无缝对接。
6.规范业务操作,建立灵敏高效的协防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对各项国库业务,要分层次、按业务类别对每一个岗位制订出明确的职责、权限、业务范围和工作质量标准。二是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发挥内审、纪检、科技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国库电子化风险管理的监督,尤其要加强对重要岗位、重要环节、重要流程、重要记录及重要时间段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主要对各项内控制度尤其是系统操作和风险防范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分析内控制度和现有规章制度是否符合业务运行要求,提出整改措施。三是加大违章违纪查处力度。对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人员,尤其是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者,要从严处理,决不姑息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