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回声室效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回音室效应)

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 situation)、信息回音室(echo chamber)、同温层效应(stratosphere effect)、回音室效应

目录

什么是回声室效应

  回声室效应心理学家凯斯·桑斯坦(Cass R.Sustein)提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上,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回声室效应”更侧重在网络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给人们打造出一个封闭的、高度同质化的“回声室”。

  也有人把这一现象叫做“同温层效应”,它是人类心理学认知上的其中一个偏误。同温层效应是指,我们比较重视跟我们的假设或信念一致的事例。人们总是跟意见相似的人为伍。

回声室效应的形成原因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种网络社交媒体的不断涌现与发展,让网络空间的回声室效应愈发凸显。因为部分商业网站会根据搜寻结果提供类似的信息资料,所以人们在选择信息来源时,就已经进行了信息的过滤,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群的分化,容易使得人们固守在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与意见的圈子里,而不同的圈子之间是相互隔绝甚至对立,从而导致形成“回声室效应”。

  比如用户根据偏好取消关注一些自己看不爽的人,是促使回音室形成的主要动力。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互联网的应用,社交媒体的发展,令得这个现象更加深刻,因为部分商业网站会根据搜寻结果记录提供相类近性质的网站资料。

  网络杂志《沙龙》的专栏作家安德鲁·列奥纳德指出:“让我不安的,不是在互联网上用谷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容易性,而是那种随时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心态的方便性。”

  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以社交对象作为信息来源。他们在选择信息来源的同时,也就进行了信息的过滤。此外,社会化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群的分化。人们因社交圈以及自身的立场态度的影响,常常会固守在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与意见的圈子里,各种圈子之间相互隔绝甚至对立。因此,在社会媒体中更容易形成“回声室效应”。[1]

回声室的几个特性

  1.隔离(segregation)。回音室和整个网络的其他部分几乎没有交流。

  2. 观点极端化(polarization)。因为没有外部信息进来。内部观点会在重复传播中不停地在人们心中巩固,促使人们看到与内部观点不同的观点时尽可能否定,从而达到极端化。

  3. 观点同质化(homogeneity)。 就是回音室内部所有人的观点都趋同。

  4. 同样的信息重复传播。比方说在微博中,一条信息由用户A原创,最终用户Z从若干个好友那里看到了这条用户A的信息。Z可能会认为他从若干个不同来源接收到了该条信息。所谓三人成虎,那么该条信息的可信度就非常高。即使其实真正的来源只有A。

政策传播中的回声室效应[2]

  每当重大公共政策出台,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总有一批标题“夺目”、理解片面的文章泛滥于网络平台而阅读转发者甚众。概念化的解读,情绪化的表述,仿佛只言片语就道出了本质,类似“舆情绑架政策”的现象在新的传播格局中并不鲜见,也不利于营造网络空间中良好、客观、理性的政策解读和反馈环境。

  经济学家安东尼·唐恩斯认为:人们容易从观点相似的人那里获取信息,从而减少信息成本。在人性需求及技术支持双重驱动下,“回声室效应”同“信息茧房”成为当前网络信息多元化的迷思,二者如同一对“孪生姐妹”,不得不让人们重新审视网络技术与多元理性之间的关系。

  面对全新传播格局带来的全新挑战,有效提升公共政策的传播效果首先需要对政策传播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破解人们对技术和触媒习惯的“茧房式”依赖。针对政策的目标受众,为不同层次、诉求的人群定制个性信息,有效把握受众心理,从“粗放传播”走向“精细解读”,同时建立政策传播的动态评价机制,对舆情走向、热度做到精准把握,避免“舆情绑架政策”的现象出现。当然,作为传播的载体和桥梁,媒体更需要承担起足够的社会责任,克服“点击率至上”的冲动,对于网络空间出现的不良声音和错误观点,做到疏堵并举,有破有立。只有这样,才能让网络上的政策传播走出“回声室”,收获正能量。

回声室效应的现象

  我们知道,社群平台常常修改演算法,其结果就是让我们陷入同温层里,例如会给我们想看的文章,因为我们对同温层的文章有比较多的互动。

  所以当我们越喜欢看某一类的文章,演算法就会喂给我们更多类似的文章,这导致我们越来越加深自己原本的想法,即便自己原本的想法可能并不是事实,这就是“同温层效应”。

  传播学上观察到,这种现象最终会形成“沉默的螺旋”,即只有主流意见发声,且声音越来越大,其他人则或附和或沉默。到了网络虚拟世界,群体迷思会更加凸显。

  无论是国外的推特脸书Instagram,还是中国的微博、微信朋友圈,人们往往会追踪与自己立场、观念接近的信息源,屏蔽或拉黑自己厌恶的相反意见者。

  而聪明无比的大数据又会根据我们过往的信息使用习惯和历史行为(比如浏览、点赞、互动、分享等),通过算法把最对我们胃口的新信息推送到我们面前。

  脸书、YouTube今日头条乃至在淘宝上浏览商品无不如此。

  “信息同温层”由此产生。[3]

回声室效应的案例

   我们很多朋友都有这种经历: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只要大喊一声,不久自己的声音就会折回来,经过另一座山的反射,回来又是另一个自己的声音。所以大喊一声,会听到很多“回音”,因着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折射回来的声音次数和声响会有些不同。有时我们很高兴,唱一首歌,山谷中就成了一片“大合唱”。但要是山谷中有一只野狼在嚎叫,我们听到的就成了一片狼嚎,非常恐怖。这就是“回声室效应”在当今传媒所造成的现象,一些好的信息可能经过互联网飞速传递,造福于人类。但也有可能一个无中生有的谣言会颠覆人们的理念,甚至导致一个社会的崩溃。所以这就是互联网信息发展带给人类的利与弊。

  爆款节目年年有,唯独近几年最火爆,也声势最高。无论是《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中国有嘻哈》,还是近期的《这就是街舞》、《偶像练习生》、《创造101》,每一个爆款后面都有同款类型的节目紧跟其后,网综自制剧难逃“茧房”,深陷综艺模式的“回声室效应”,满屏都是同一个味道。[4]

  这很容易产生认知偏误,譬如一个国家可能70%的人都支持A候选人,仅有10%的人支持B候选人。

  但当一个小区里头支持B候选人的人占绝大多数,住在这个小区的人会产生一种误解,感觉B候选人的支持者多于A候选人。

  这时,无论在小区里头做多少民调,得到的结果都无法反应真实的选情。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比赛最后出现「令你惊奇」的失利,很可能你之所以震惊,在于你身边的人看法跟你一致。

  其实绝大多数的人,可能自始至终都不看好你支持的队伍,只是你没有做充分的调查罢了。

如何避免回声室效应

  回音室的缺点非常明显,如问题中所说的,“你会认为你自己的看法代表主流,从而扭曲你对一般共识的认识“。为了避免它,首先得判断自己是否在回音室中。

  至于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对待时下网络信息的“回声室效应”?不要太计较各种信息,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在了解的同时,作一些常规common sense的判断,很多比较极端的观点并不带有普遍性,没有共性的东西不能片面放大。

  身在回音室之中的人,对外部的世界都有偏见或者说根本不了解,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去搜索信息,多去和更多聪明人交流。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56-157
  2. 刘凯.人民日报新媒观察:破解政策传播的“回声室效应”.人民网,2018-04
  3. 无界商圈.“同温层”时代下,你确定不需要出来透透气? .搜狐,2017-02
  4. 李大刀.网综也陷入回声室效应?.影视Mirror,2018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lyn.

评论(共3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回声室效应"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01.207.172.* 在 2020年12月14日 21:45 发表

很难避免 真的

回复评论
M id 72ca46d85c1cbb4eec054f0e6aa15626 (Talk | 贡献) 在 2022年6月13日 08:11 发表

传销就是这么回事

回复评论
my (Talk | 贡献) 在 2022年6月13日 14:01 发表

旁观者清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