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哥布林模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哥布林模式(Goblin Mode)

目录

什么是哥布林模式[1]

  哥布林模式是2022年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年度热词(Oxford Word of the Year),在2022年12月5日公布。

  根据牛津词典出版方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官网上给出的定义,“哥布林模式”是俚语用法,指“一种毫无愧疚地自我放纵、懒惰、邋遢或贪吃的行为方式,通常表现为对社会规范或期望的抵制”(A type of behaviour which is unapologetically self-indulgent, lazy, slovenly, or greedy, typically in a way that rejects social norms or expectations),也有人称它为“摆烂模式”。

  哥布林是存在于西方传说中的生物,长相丑陋,爱搞恶作剧,有着邪恶而贪婪的个性。很难说清这种虚构生物如何与享乐主义产生了关联。根据牛津语言出版集团发布的消息,“哥布林模式”的说法最早于2009年出现在推特上,2022年2月突然在社交媒体上蹿红。在随后的几个月里,随着多国放松疫情管控,这个词的热度不断上升。它似乎捕捉到一些人对回归正常生活的抵触,以及对社交媒体上展现的“越来越无法企及的审美标准和难以为继的生活方式”(increasingly unattainable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unsustainable lifestyles)的抗拒。美国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人本·齐默认为,“哥布林模式”体现了时代精神(zeitgeist),无疑是属于2022年的表达方式。

哥布林模式出现的原因[2]

  从“田园”到“哥布林”:当“怀旧”与“精致”成为陷阱

  对于选择“哥布林模式”的动因,《卫报》的分析认为,在新冠肺炎暴发初期,“新田园风格”(Cottagecore)一度成为当年的高频词,人们曾在这一词条下分享封控居家时烘焙的点心与手作的刺绣,感慨社会时钟暂停后的“浪漫生活”想象。而“哥布林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可被看作是对这一潮流的“反动”。

  正因如此,如要把握“哥布林模式”,对“新田园风格”的前置理解则不可或缺。而“新田园风格”的兴衰则与人们对“家”的想象与理解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新田园”承载了一种关于“家园”的浪漫想象。就其最初意义而言,它指的是一种源于英国乡村的审美风格与生活方式(正因如此,也有人将其简单粗暴地翻译为“田园风格”)。它强调对传统工艺和手工技艺的回归,以悠闲舒缓的节奏对抗“效率至上”的城市节律。

  而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人们一方面面临空前巨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恰恰拥有了暂时离开工作岗位而回归家庭的可能,如此一来,他们纷纷意识到这或许是一次从现代性的“理性牢笼”中“抽身而出”的机会。在回归家庭的日子里,“新田园风格”既能凭借着其所承载的怀旧情绪抚平人们面临突发变故时的不安,也代表了一种工业文明之外的生活想象,因而受到了相当一部分网民的追捧。

  然而,“新田园”所代表的毕竟不是真正的家庭生活,而是一种经过了极大浪漫化和风格化处理的“网络奇观”。经过复杂的文化生产流程和社交媒介传播,其代表的已然是一种关于家庭生活的“超真实”拟象。如果说在最初的居家生活中,人们还会按照这样的“超真实”来“构造”自身所处的现实,那么在拥有了一段真实的居家体验后,“现实”与“景观”之间的张力便会很快浮现——“新田园”期待着人们过上“轻松而不费力”的优雅生活,但相较于短暂的优雅,慵懒与惰性才是生活的常态;“新田园”强调宁静且健康的生活美学,但面对疫情和居家带来的额外压力,极少有人能保障自己的身心不会“破防”。

  因此,“新田园”所推崇的“怀旧”和“精致”成为了一种陷阱,为了实现这样的“优雅”,人们必须克服自己在灾难面前的脆弱感和无力感,转而拾起自律的精神和自我完善的愿景——而这恰恰背离了人们以怀旧浪漫的情怀抚平时代焦虑的初衷,并且重新回到了工业文明的轨迹之上。

  事实上,在最朴素的理解中,“家庭”正是为了容纳人们的“脆弱”和“无力”而生。因此,在面临灾难之时回归家庭,从不是为了进一步地“自我完善”,而是希望获得一处让自身之脆弱性得到承认的空间。许多哲学家都用“在家”来形容一种安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免于被异在于己的事物支配和宰制。因此,当浪漫的家园想象转而成为一种异在的力量时,重新以“家”的名义对它加以反对便也成为了一种无奈却必然的选择。

  同时,居家生活还短暂地将人们与他者的“目光”隔开——社会的“日常规范”恰恰是通过这样的“注视”发挥作用。由此,以“反常”行为释放不安的情绪便不再是一种“逾矩”,甚至转而成为了居家生活的题中之义。如此一来,“哥布林模式”所涵盖的种种“异端”行为也都在“居家”的名义下得到了庇护。正如外国网友所说:“在家里没有遵守规范的社会压力,所以你有点失去了习惯……我永远不会在早上5点醒来喝绿色果汁,也不会把自己收拾得井井有条。”

  简言之,“哥布林模式”兴起的逻辑就在于,如果说过往的“正常”生活提供了一种看似坚不可摧,富于理性自律精神的“节律感”,那么灾难则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自身之脆弱和非理性的意识。而在居家的庇护之下,这样的意识得到了宣泄和纾解的出口。在这一点上,中外网友可称是“全球同此凉热”。有外国网友说道:“哥布林模式意味着你可以在凌晨2点醒来,只穿着一件长T恤,拖着脚步走进厨房,做一种奇怪的小吃,比如撒在盐饼上的融化奶酪,”——言下之意自然是,在家中,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一只无所顾忌的“哥布林”。而国内网友也很早就学会了用“摆烂”、“发疯文学”和“扭曲文学”来表达新冠疫情期间的心理和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哥布林模式"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M id 008d5ace71c319aaf76968a1b2ca1c95 (Talk | 贡献) 在 2023年9月12日 22:42 · 云南 发表

道/系青年——主打一个一切随缘,及时享乐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