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陷阱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利率陷阱[1]
利率陷阱是指宏观利率政策的调整,对于微观经济的投、融资行为以及公众消费导向作用不明显,没有达到引导和调整经济发展的目的。
利率陷阱的表现[1]
近两年,在新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利率政策的取向是通过不断的下调利率,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因此,自1996年以来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下调次数之频繁,空间之广大,是前所未有的。但是,这种利率政策的实际效果却是不很理想的。
第一,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刺激作用微弱。1997年投资增长率虽比1996年微升了0. 7个百分点,但是1998年却比1997年回落了8个百分点。
第二,利率调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不明显。据测算,前4次贷款利率的降低,减少了企业贷款利息负担,但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随着利息支出的减少而得到明显的改善。
第三,利率下调对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不明显,市场销售依然十分平淡,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与居民生活消费物价指数大幅回落,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加,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
我国之所以出现这种利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在于现有的经济运行机制。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投资体系仍有许多方面的限制,价格体制不尽合理。其次,政府非规范行为导致利率对企业约束作用不大。受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制约,各级政府直接插手辖区内的企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企业经营非规范化,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再次,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企业效益下滑,失业人口骤增,大大降低了居民的预期收入,形成了居民风险预期,整体居民消费意识下降,消费选择时间也延长,利率的导向作用自然就很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