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觀察者偏差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觀察者偏差(Observer Bias)

目錄

什麼是觀察者偏差

  觀察者偏差是一種自我一他人的歸因偏差現象,是指觀察者自己的動機、期望和先前經驗等因素妨礙了觀察的客觀性,即當我們作為觀察者(觀眾)的時候,很容易會把他人的行為(行為發生者)歸因於他人的人格特質,而當我們是行為發生者時,則很容易把我們行為的發生歸因到情景因素中。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更容易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內部原因,而將我們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部原因。

  例如,有人假設男孩比女孩更具語言攻擊性,如果一位研究者預先就知道要研究這個假設,那就很難保持觀察的客觀性。性別偏見文化偏見都可能導致觀察者偏差。例如,在什麼構成“性騷擾”這個問題上,男性和女性所持的觀點往往不同,因而觀察到的結果也往往不同。

  降低觀察者偏差的方法是:要求觀察者在不知曉研究假設的情況下對行為進行觀察,或者讓幾位觀察者同時進行工作,然後採用經幾個觀察者共同證實的結果。

觀察者偏差的產生原因

  在早期研究中,會把原因歸納到下麵兩個方面:

  a.不同信息來源

  行動者對於行為信息的關註要超過觀察者,可以提供更多的情景歸因和較少的個人特質歸因。但是觀察者對事情不瞭解,因此只能進行更多的個人特質歸因。

  b.不同註意視角

  觀察者對於外在行為和情景的關註要強於行動者。也就是說,作為觀察者的一方,會更加關註外在行為,所以也就比行動者看得更加清楚了。

  而到了90年代,心理學家Malle(1999)提出了常識性心理概念理論(Folk conceptual of mind),這個理論對歸因偏差的解釋受到較多學者的認同。

  簡單來說,Malle認為行為反應的不同概念構架是行動者-觀察者偏差出現的根源。

  也就是說,行動者和觀察者,在針對同一件事上,會選擇不同的歸因範式進行歸因,例如行動者更瞭解自己內心,所以就會通過對外部世界進行推理並歸因。

  當然,除了這個還涉及到言語表達,就算大家的想法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用的語言不同,那麼也可能會造成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總結來說,之所出現這個偏差,是因為觀察者跟行動者有不同的信息來源、註意視角、歸因範式以及語言表達。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觀察者偏差"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