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經濟信息系統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信息系統(Ec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EIS)

目錄

什麼是經濟信息系統

  經濟信息系統生產並向系統用戶提供有用信息以作為經濟管理和經濟決策依據的各種要素和單元結合而成的有機整體。

經濟信息系統的特征[1]

  第一,經濟信息系統的集合性。

  任何系統都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由若幹個要素構180成的集合。經濟信息系統也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集合體。從經濟信息系統的“硬體”要素看,它包括信息管理者和信息處理機兩個子系統,而信息管理者又分為信息收集員、系統工程師和經濟決策者等,信息處理機也可分為信息採集裝置、信息交換裝置、信息傳輸裝置和信息存貯、檢索裝置等等。從經濟信息系統的“軟體”方面看,它又是由各種各樣具有特定內容和共同屬性的信息所組成的集合體。任何孤立或種類殘缺不金的信息,都無法作為經濟決策的依據。

  第二,經濟信息系統的關聯性。

  系統是多種要素的集合,但組成系統的各要索之間並不是簡單迭加、機械堆積,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繫,按一定的方式和程式組合而成。從而使系統產生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中所沒有的新質,具有超過個體性能之和盼陛能。這就是系統的關聯性,也是經濟信息系統另一重要特征。經濟信息系統的關聯性,可以從縱橫兩個方面加以分析。

  經濟信息系統的縱向關聯性,是指在經濟信息的處理過程中,所經歷的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存儲信息傳輸和信息利用等基本環節,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其中信息的收集是信息處理的前提,舍此,信息的加工、存儲、利用等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信息的應用既是信息處理的目的,又是鑒別整個信息系統質量優劣的標準:沒有應用或無法應用信息,儘管花費了很大的氣力,最終都是徒勞無功。信息加工、存儲和傳輸,則是從信息收集到信息應用的中介。只有把這些具有不同功能但又相互關聯的部分構成有機整體,才能產生系統效應,不斷發揮再生產經濟信息的功能。

  經濟信息系統的橫向關聯性,表明系統中具有特定內容的不同信息之間有著經濟耦合關係。經濟活動的變化受多種原因制約,而系統中的不同信息作為從不同側面描述經濟活動的變化特征,必然也有其內在聯繫,才能在總體上對經濟現象進行本質的反映。如果把互不相干的數據和指標放在一起,各種經濟信息之間缺乏關聯性,那麼它們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甚至會歪曲經濟活動的真相。

  第三,經濟信息系統的目的性。

  經濟信息系統的第三個基本特征是目的性。它具有特定的功能,是為實現一定經濟管理和經濟決策目的服務的。

  經濟信息系統作為一個人造系統,與其它人造系統一樣,具有雙重的目的性:一是主觀目的性,系指人們在系統設計中設想的系統所要達到的預定結果或目標;一是客觀目的性,系指系統內部使其“這樣”而不是“那樣”存在和運動的根據、主導因素。系統的客觀目的性,不是與系統事物的客觀性質無關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是系統內部結構所特有的自組織性。目的的客觀性就是“深埋”在系統內部結構之中。人們可以認識這種規律性,按自己的意願調節系統,通過有步驟地改變系統的原有結構,建立新的結構,把經濟信息系統自覺地導向設計目標,更好地為現實經濟活動服務,以達到系統的主觀目的性和客觀目的性的高度統一。

經濟信息系統的類型[2]

  第一是為經濟研究、經濟探時服務的經濟信息系統。

  這個信息系統所用的多是時間序列數據,利用統計手段進行工作。數據一般由有關部門提供。研製這樣一個系統所需要的時間根據系統職能為幾個月到幾年不等。

  第二是對政策進行評審的經濟信息系統。

  這種系統對勞動力、人口、健康狀況、就業、支付、消費、度量等因素具有重覆檢驗的能力

  第三是用於經濟衡量的經濟信息系統。

  這個系統包括國民收入估算系統和進出口貿易系統。這個系統為達到某一經濟目標而進行估算。並且通過對工資和其它經濟因素的預測來探討實現這一經濟目標的可能性。這種衡量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它關係到政府和企業的經濟前景。

  第四是適用於經濟度量的作業系統。

  它包括工業資源分配系統和庫存控制系統。主要用於測算國際國內收入的平衡。這種系統是一種控制監督系統。為保證作業的順利進行,必須提供充分的數據,把行政方面的關鍵步驟考慮清楚,為實際需要服務。

建設經濟信息系統的原則[3]

  1.必須有建立電腦化經濟信息系統的實際需求和迫切性。實際需求是建立經濟信息系統的原動力。這種動力既可來自於內部,也可來自於外部,但歸根結底是來自於內部,任何人為因素包括主觀意志的影響,都不足以使系統的建設順利地進行下去和產生實效。因此,在系統建設前,應作好需求分析,明確用戶及其要求。

  2.堅持系統研製人員與用戶相結合的原則。經濟信息系統的設計,技術性很強,牽涉的學科很多,這就使得許多信息系統的設計人員往往埋頭於閉門造車,和用戶聯繫較少。息系統建設的目的是為了讓用戶滿意,如果設計人員脫離用戶,只從技術角度考慮問題,不充分領會用戶對系統的要求,這樣設計出來的系統,從技術角度來看可能很好,但用戶可能完全不滿意,甚至根本不能用。一個用戶不想用的系統,必然會很快就被廢棄,造成人、財、物的巨大浪費。因此,在經濟信息系統建設的過程中,考慮用戶的習慣,瞭解用戶的要求及其業務水平,讓用戶參與系統的設計與建設,是系統建設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成功地建設一個新系統的重要保證。

  3.堅持最高層的決策領導參加,並與專家相結合的原則。這是指系統建設必須有高層領導的支持。經濟信息系統的建設,是一項投資大、建設周期長、涉及部門多的綜合性工程,部門和單位的主要領導在系統建設過程中,必須對它給予高度的重視,併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積極的支持,協調各方面的關係,進行科學管理,保證技術和行政指揮渠道的暢通,為系統的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使系統建設能順利進行。這也稱作第一把手原則,或最高管理者原則。沒有最高領導的支持和參加,這種系統是建不成的。與此同時,由於系統建設的複雜性,在建設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技術和管理問題。因此,要使領導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領導還必須與專家相結合。專家們具有專門的知識和能力,能對問題找出幾個可行方案,供領導擇優選用。

  4.堅持試點先行的原則。即在系統網路機型、資料庫結構、系統總體設計目標等已確定的前提下,擇優選用一個比較全面反映系統特征的子系統加以實施。這樣比全部做完系統設計後再進行子系統的建設能夠較早見到效益,而且通過典型試驗,可以取得經驗,指導系統的開發,縮短開發周期。

  5.堅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相互結合的原則。自上而下的開發原則,可以體現系統的整體性,較好地保證系統目標的實現,但系統的設想可能脫離基層的實際情況。與此相反,自下而上的開發原則,可以較客觀地反映基層情況,但往往不能體現系統的整體性與整體功能,有在標準化、指標體系,軟體介面等方面造成系統不能銜接的缺陷。所以,在經濟信息系統的建設過程中,應當註意把兩者結合起來,揚長避短。

  6.堅持系統建設的硬體投資與軟體投資相結合的原則。經濟信息系統建設的投資與購買一臺新的生產設備不同,後者主要是解決一次性投資問題,而建設經濟信息系統,除了要解決購置電腦設備的經費外,還要解決系統建設的軟開發或購買費用,以及系統運行費用和經濟分析費用等問題,而且這些費用的數額可能很大,在國外一般占全部費用的50%—80%。所以,應該註意硬體投資與軟體投資的配套問題。在我國,政府投資進行系統建設的經費構成中,往往重視硬體設備的投資,忽略軟體開發、系統運行、經濟分析方面的投資,致使系統建設面臨軟體開發費用的嚴重不足,系統不能按期建成,有些系統即使建成了,由於沒有系統運行費用和經濟分析費用,導致系統陷入癱瘓狀態。

  7.堅持系統設計的簡單性、靈活性、統一性、整體性和經濟性原則。簡單性即要求所設計的系統儘量簡單,只要能達到既定的目的,產生所需要的結果就行。結構簡單可以使處理過程縮短,並使數據或信息的採集、處理和傳遞的費用減少;同時用戶能比較容易地掌握系統的各項功能,減少培訓工作人員所需要的費用,提高系統的效益。靈活性即要求系統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以便在條件發生變化以後,仍然可以提供詳盡的有用信息。統一性即要求系統與系統之間儘量做到有統一的規劃和標準、規範,以便於系統之間相互聯繫,為進行合作和必要時使系統一體化打下基礎。整體性即要求系統內部的各個部分都要服從總體的考慮,有些部分在局部看起來可行,在整體看來不可行的話,局部應該服從全局。經濟原則,指在系統的建設和運行過程中,要進行費用與效益的比較,使其建立在能給用戶或社會帶來相應的利益的基礎上。

經濟信息系統的組織與管理形式[3]

  經濟信息系統的組織與管理形式,取決於經濟技術的發展水平和經濟管理的體制。經濟信息系統的組織與管理形式基本上分為集中式與分散式兩種類型。

  集中式組織與管理:是指將整個電腦系統的硬體設備,在各自部門管轄的範圍內全部集中起來,通過硬體設備的集中來實現管理職能的集中。所建立的管理機構是與其他職能部門平行的。在多數情況下,以計算站、計算中心、信息中心等形式出現,並直接向有關部門負責。這些管理機構的職能一般包括三項內容:負責整個系統的運行、維護和修理,保證系統正常運轉;負責系統建設的統一規劃和投資以及軟體開發;負責人員的組織與培訓。由於這種組織與管理形式能夠集中足夠的人力、物力,共同攻關,有助於縮短經濟信息系統的開發周期。尤其是在十分缺乏經驗、電腦設備力量有限的情況下,這種集中的組織與管理形式可以有力地推動經濟信息系統的建設、運行與發展。在集中組織與管理下所制訂的總體規劃,具有整體性好、目標明確、重覆勞動少等優點。但集中式也有它的缺點。

  一方面,系統管理部門很難瞭解其他業務部門的具體要求,因而在組織開發各部門應用系統時,顯得不夠細緻和靈活,特別是在開發各業務部門的業務處理系統時,牽涉到很多業務細節,系統建設人員對此並不熟悉,他們更習慣於在信息中心或計算中心獨立工作,建設出來的系統可能與應用部門的要求不完全一致。

  另一方面,業務部門或應用部門有依賴思想。認為系統開發工作是信息中心的事情,他們只管應用,從而不利於很好地發揮應用部門的積極性。另外,由於信息中心專業人員過於集中,容易造成人才的積壓和浪費。當然,對於這些弊端,通過對集中組織與管理形式的改進,也是可以儘量避免的。比如,把各部門的系統開發和部分維護工作,交由各職能部門自己去做,信息中心的開發人員也適當分散到其他職能部門去,以加速系統建設過程,提高設備利用率。這樣有利於調動各職能部門開發和應用電腦化的經濟信息系統的積極性。建設出來的系統也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對集中組織與管理的另一種改進方式是,計算中心或信息中心只把系統分析工作交由各職能部門去做,而系統設計與實現仍由這些中心集中進行。

  分散式組織與管理:是指將電腦硬體、軟體分散到各個職能部門或應用部門,對經濟信息系統的建設與運行、維護由各應用部門分散進行、分散管理。這種組織與管理形式是隨著硬體成本的急劇降低以及大容量微型機和小型機的發展、並廣泛運用於信息處理和組織管理,由於一次性投資少,開發應用方式靈活,與職能部門的業務工作聯繫緊密,實用性較強。因此,許多地方、部門或中小型企事業單位願意採用這種組織管理形式。但分散式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各自為政,給部門之間的系統互聯、資源共用帶來很多困難,而且由於技術力量分散、水平有限,在系統建設初期,要開發出一個實用系統很不容易。為了改進這種組織與管理形式,人們在實踐中體會到,必須建立相應的規劃部門,把分散式改變為集中規劃指導下的分散組織與管理,即規劃部門制訂一個國家或各個部門的整體規劃、標準,如全面採用一些代碼、指標體系、優先選擇機型系列等。至於具體的開發建設工作,則分散進行。規劃部門在開發建設過程中,註意進行監督,避免不必要的重覆。

  集中規劃指導下的分散組織與管理形式,是在70年代末興起的。它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應用比較普遍。美國是比較典型的。它走的系統建設道路是公司、企業的經濟信息自動化管理系統與社會服務系統相結合的道路。國家制定統一的標準、規範,而經濟信息系統的建設則由公司企業分散進行。

  總之,經濟信息系統的組織與管理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化。各國應當根據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經濟管理體制、經濟技術發展階段來選擇各自適用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羅寬忠,李芳源,馬青主編.經濟信息應用與研究參考資料彙編 第2、3冊.廣西壯族自治區經濟信息中心,1988.08
  2. 國家經委綜合局編著.經濟管理信息系統基礎與技術[M].檢測出版社,1985.8
  3. 3.0 3.1 烏家培著.烏家培文庫 第六冊 經濟、信息、信息化(1992~1995).中國計划出版社,2010.0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连晓雾,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經濟信息系統"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