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積極幻想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積極幻想(Positive Illusions)

目錄

什麼是積極幻想

  積極幻想這一概念是由Taylor和 Brown於1988年最早在學術界提出的(Taylor & Brown,1988),他們認為積極幻想是個體在生活中或在面臨威脅性情境、壓力性事件時所做出的一種對自我、現實生活和未來的消極方面的認知過濾,而這種過濾是以歪曲表徵方式投射到個體的自我意識中。積極幻想雖然是對現實的一種背離,但它實際上是個體的一種積極心理適應。因為積極幻想顯示了個體對現實的積極把握和樂觀知覺(Carr,2004),同時也體現了個體對自我價值和自尊的一種保護(Robins & Beer, 2001)。

  它是當代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題,它通常和樂觀及希望等方面的研究相關聯(Carr,2004)。我國心理學界對積極幻想概念尚沒有統一的譯法,主要有積極錯覺、積極幻覺和積極幻想等譯法。

積極幻想的發現

  20 世紀50年代,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心理健康的前提是個體能夠對自我、現實生活和未來做出準確的知覺(Taylor & Brown,1988)。但在隨後的有關研究中,有研究者卻發現,當個體在面對威脅性情境或壓力性事件時,如果採用一種輕微積極歪曲事實的知覺方式,這反而會更有利於個體保持心理健康(Brendgen,Vitaro,Turgeon,Poulin, & Wanner, 2004; Taylor & Brown,1988)。比如在實際生活中,當個體把自己的抑鬱情緒當作是自己心理適應的一種特定方式時,個體便不太會受到抑鬱情緒的消極影響。事實上,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主動偏向積極的傾向,他們會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幸福、更能良好地適應環境,並相信自己的未來會更好。如在一項求職實驗研究中,求職者對自己在面試中的表現的自我評價要明顯好於他在面試中的實際表現(Wells & Iyengar,2005)。由此,心理學開始關註積極幻想這一心理現象

積極幻想的表現形式

  1、不切實際的自我積極看法;

  不切實際的自我積極看法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和個體品質等方面給予不切實 際的積極評估。也有人認為不切實際的自我積極看法實際,上就是對自我的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Moore和Healy 曾從三個不同的方面來描述過度自信,首先,過度自信是指個體過高估計自己的實際能力和表現,其次,是指個體認為自己比大多數人的品質更好;最後是指個體過度相信自已判斷的準確性(尤其是在數字方面)。從內容來看,過度自信確實與不切實際的自我積極看法相類似。

  2、誇大個人對現實的控制感;

  積極幻想的第二種表現形式是誇大個人對現實的控制感。控制感指的就是個體自己能夠做決定與採取有效行動,並獲得想要的結果和避免不想要的結果。包括社會心理學家、發展心理學家等在內的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控制感是個體自我概念(self-concept)和自尊不可或缺的成分。不過有研究發現,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有時會誇大自己的這種控制感(Taylor & Brown, 1988)。例如我們在駕駛汽車時,如果沒有扣上安全帶,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當發生車禍時自己可以牢牢抓住方向盤而不至於受傷;當我們開始吸煙時,我們總想象自己不論在何時做出戒煙決定時都可以立即戒掉。

  誇大個人對現實的控制感與不切實際的自我積極看法不同,前者強調個體高估自己對自我以外的現實的掌控度(有時也稱之為控制幻想),後者則主要涉及對自我各種特質和品質的過高評價。誇大控制感一般是個體對自己事實上已具有的控制感的一種輕微扭曲,如果一個個體對某一情境完全不可控,那他一般不會發生誇大控制感的情形。感的情形。美國心理學家Langer (1975) 曾經做了一系列賭博範式的實驗研究,他發現人們在情境中通常會把原本是運氣的成分歸結為自己的控制感,也就是說,人們有高估自己的控制水平和低估運氣所扮演的角色的傾向。

  3、對未來的盲目樂觀。

  積極幻想的第三種表現形式是對未來的盲目樂觀,主要指個體毫無根據地對未來充滿希望,並認定未來會出現更多對自己有利的事件和機遇(Taylor & Brown, 1988)。人類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相信現在要比過去好,未來會比現在好,因此大多數個體在知覺未來的時候都傾向於認為自己在未來的發展要好於現在,不僅如此,大多數人還會認為自己的未來會好於他人,而自己在未來所遇到的逆境、災難則會少於他人。

  有研究表明,對未來的盲目樂觀也是一種普遍現象。如在一項研究中(Markus & Nurius, 1986),當被試被問及在未來可能會遇到些什麼時,這些大學生被試報告的積極反應是消極反應的4倍還多,但卻又不能為這些樂觀主張提供足夠的證據支持。相反,如果讓被試選擇自己將來可能會面臨的各種消極事件(包括遭遇車禍、成為了犯罪受害者、找工作遇到了困難、生病或發生抑鬱)時,絕大部分被試卻認為自己不太會經歷這些消極事件(Taylor & Brown, 1988)。

積極幻想的作用

  1、理想是積極的幻想,它是燈塔、航標、力量的源泉。

  2、積極幻想是學習工作的巨大動力。

  3、積極幻想是創造想象的準備階段。

積極幻想的實證研究

  1、自我評價中的積極幻想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積極的自我評價幻想在一些領域可能會更具優勢。Taylor and Brown(1988認為積極幻想能促進心理健康、產生高成就動機、高堅持性以及更有效的表現,取得更大的成功。美國在對全社會的精神健康調查報告(1995)指出,大量的研究表明積極幻想的人們認為自己的未來更絢爛,這種心理使個體有一個積極的心境、動機,在未來目標、培養創造性、以及建設性工作上,感覺自己可以控制命運。

  在研究個體的自我評價中,往往把自我認知作為“現實”的基點,然而一些研究表明認知優越性的個體對自己比對他人具有更多的積極觀念,這種自我一他人差異使得被試在要求與自己的同伴作出對比時,他們覺得自己更優秀,或選擇自己擅長的方面進行對比,或者以特殊的方法定義個人特質,強調自己的長處,或者選擇與最差的人對比以顯出自己的優勢。

  2、戀愛關係中的積極幻想

  積極幻想與戀愛關係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學家們比較青睞的一個研究領域,古語有“情人眼裡出西施”,這實際上是積極幻想的生活寫照。美國心理學家Murray 等人(1996a)的研究表明,當人們沉浸在浪漫的愛的體驗中時,他們常常會將現實想象成自己希望或願望的那樣,他們不會為對方的真實品質而感到失望,而是將自己理想的形象投射在對方身上,甚至會將對方明顯的缺點看作是一種美德。在另一項研究中,Murray等人分別以戀愛中的雙方和結婚後的伴侶作為被試,要求他們各自描述他們自己和他們戀人的各種積極品質和消極品質(Murray&Holmes,1997;Murray et al.,1996b)。結果發現,被試對戀人的品質印象,與對方對自己品質的自我報告相比,前者的評價要高於後者,也就是說:所有被試均比對方自己更喜歡對方(Barelds-Dijkstra & Barelds,2008)。

  荷蘭學者Barelds和Dijkstra (2009)的調查同樣發現,戀人們在對對方的外表吸引力以及關係質量方面的認知均存在積極幻想,而這種積極幻想一方面可以使得相互間的戀愛關係更穩定、更持久、滿意度也更高,另一方面,這種積極幻想還可以使雙方的衝突、懷疑和不安全感都得到降低(Murray & Holmes, 1997; Murray et al, 1996b)。這說明積極幻想可以幫助那些戀愛中的人們捕提到堅定的信念和安全感,而不是僅僅簡單地建構了滿意度。

  3、親子關係中的積極幻想

  對積極幻想的研究者們一致認為,個體對自己和與自己親近的人要表現出更積極。Murry認為積極的投射幻想不僅發生在戀愛和夫妻雙方上,同時也可能發生在親子或者家庭等其他親密關係上。但是對於積極幻想是否存在於除戀愛和婚姻親密關係之外的其他親密關係比如親子關係中,還缺乏實證性的研究。

  在Andrew Wenger和Blaine J . Fowersl的研究中發現父母的養育積極幻想和婚姻關係中的積極幻想是一致的。他們的研究發現父母積極自我評定和對孩子的評定之間存在關係,也就是個體對自己評定越高,那麼評定他們的孩子越積極。但是,研究只考察了2-5歲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中的積極幻想,並未考察其他年齡段的孩子的父母是否也具有積極幻想,另外,只對父母的養育幻想進行考察並沒有研究孩子的行為與父母的行為之間的關係。

  4、跨文化領域中的積極幻想

  積極幻想是否具有跨文化性特點也是積極幻想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Heine和 Hamamura(2007)運用元分析的方法,發現東亞人與西方人在積極幻想方面有顯著差異,西方人積極幻想的程度更高。國內的王軼楠曾對積極幻想中有關不切實際的自我積極看法方面的研究做了相關的回顧(王軼楠, 2005),研究發現北美文化下的個體普遍表現出積極幻想,而東方文化下的個體普遍傾向於關註自己的缺點與不足,這說明積極幻想在跨文化上可能存在不一致性特點。

  另外一項研究檢驗了積極幻想的維度與與三個西方國家(分別是美國、克羅埃西亞和挪威)籃球運動員運動成績的相關性(Catina et al.,2005),結果表明二者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積極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預測行為的一項重要指標(指西方文化背景)。除此之外,該研究還發現,三個國家的個體的積極幻想水平並無統計學水平上的差異,積極幻想的結構在這三個國家中具有類似的操作方式,尤其是在誇大個人對現實控制感維度方面,三個國家的的個體呈現高度一致。這一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積極幻想可能僅存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但在同一種西方文化背景下,不同國家的個體的積極幻想的特點可能呈現一致性。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任俊,蔡曉輝.積極幻想研究評述[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33,陈cc.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積極幻想"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7.150.3.* 在 2017年5月9日 19:45 發表

666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