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流通客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流通客體的基本內涵

  流通客體是指流通中的商品,亦即處在流通領域中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流通的客體作為商品,一般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雙重屬性。

  商品作為流通的對象與客體,可以分為廣義的商品與狹義的商品概念。廣義的商品範圍包括有形的商品、無形的商品(服務)與生產要素的流通,狹義商品專指有形商品與服務商品,且以實物型商品為主。根據商品處在流通活動中的基本特性,可以將商品作如下分類。參見圖。

Image:商品结构分类.jpg

  1.有形商品流通

  有形商品流通一般是指具有一定實物形態的商品的流通,也是最常見的流通形式。按照商品的來源和用途不同,有形商品流通又可以分為初級商品流通、中間商品流通和最終商品流通。

  (1)初級商品。初級商品是指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的資源。初級商品的流通不僅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還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由於自然資源稀缺性,尤其是那些稀缺的、唯一的最初商品,其所有權通常掌握在國家手裡。為使稀缺資源的使用體現公平與效率要求,最初商品流通通常受到制度的約束,其使用權可以通過公開的市場拍賣形成,其流通可能是不完全的流通。

  (2)最終商品。最終商品是指進入非生產性最終消費領域的商品。最終商品可歸為兩大類,一類是公共消費,它關係到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和安全,這部分商品的流通要求給予制度上的規制和保證;另一類是競爭性消費產品,其流通活動一般由市場競爭自發完成,流通價格也由競爭決定。

  (3)中間商品。中間商品是介於最初商品與最終商品之間的商品。中間商品絕大部分的供給與需求都具有很大的彈性,因此,其流通主要由市場機制決定,它的流通可以是完全的商品流通。現代經濟中,社會分工的深化使得中間商品迅速增加,商品流通也加倍擴展,社會經濟內部相互之間的聯繫和依賴程度更高,風險也更大。中間商品流通的成功與否,關係到整個經濟的穩定與發展程度。

  2.無形商品流通

  無形商品主要指服務商品,餐飲、旅店等是最主要的無形商品。一般認為,服務主要是指不可捉摸的、在生產的同時被消費的勞動產物。這一定義強調了服務的無形性,使之與有形商品區別開來。但服務與有形商品一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因此也是商品,也存在商品交換和流通。與有形商品相比,服務商品的流通環節比較少,這是因為服務必須即時消費,無法轉賣。服務的無形性和不能儲存性使得服務流通常常表現為供小於求,因為沒有服務的需求,就不會有服務的供給。服務的供大於求只能說明能力的閑置,而不說明服務商品的過剩。

  3.要素商品流通

  生產要素是指物質生產所必備的元素。資本勞動力、土地等是物質資料生產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素不能無償獲得,也要進行交換,因此也是商品,並形成要素的流通。但是要素流通有其特殊性,要素流通的目的不能構成最終的消費,而必須與載體結合才能產生作用,所以它又區別於一般的商品流通。

  (1)資本。資本流通與一般商品流通的區別在於:一是其無限迴圈性,其在流通過程中會發生量的改變,但卻不會發生質的變化,它始終停留在流通領域,不會像商品流通那樣會最終進入消費領域;二是資本流通所採取的形式不是商品,而是以股票債券等形式在資本市場上流通。資本流通的表現方式是資金供求雙方買賣各種信用工具,進行貨幣資金的收集、發放、轉換等活動。資本流通可以實現社會閑散資金向生產經營性資金的轉化,提高資金和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2)勞動力。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商品的價值由勞動再生產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中必須通過市場流通實現其合理配置和形成合理的價格。勞動力價格的構成由再生產勞動力的費用組成,不僅包括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一般生產消費,還包括勞動力素質和技能的提高。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通過市場供求雙方的契約關係,以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原則獲取報酬工資的實質是勞動者按勞分配個人消費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勞動力在不同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工種之間的流通涉及因素眾多,跨國家、地區之間的流通還涉及人口的遷徙,因此會受到許多限制,勞動力流通的難度通常較大。

  (3)土地。土地是任何經濟活動都必須依賴和利用的經濟資源,比之於其他經濟資源,其自然特征主要是它的位置不動性和持久性。土地最大的特點是只能固定在一個地點,本身是不能作為商品流通向外地銷售,可以流通的只是土地的所有權證書,所以土地流通實質上是一種觀念上的流通。

  土地流通有兩種形式,一是所有權的轉移,它改變了土地的所有者,土地所有權益發生轉移;二是土地使用權的轉移,它不改變所有者,出讓的僅是土地的使用權。我國目前的土地流通存在城市土地流通和農村土地流通兩種不同的形式。城市土地流通,包括土地使用權出讓(一級市場)和土地使用權轉讓(二級市場)兩個級別的流通市場,其中出讓市場是由國家的地產機構壟斷經營的市場,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必須在被國家徵用為國有土地之後,才能進入城市土地轉讓市場。城市土地一級市場就是國家將國有的城市土地包括國家有償徵用的原屬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有償出讓的市場。

  (4)技術商品。技術是人類在實踐基礎上通過經驗總結、科學研究和實驗等方式創造和發明出來的可以直接地改進生產或改善生活的知識和技能。技術一般以知識形態存在,在生產上,技術具有創造性和單一性,在使用和消費上具有持續性,並能在使用和消費中得到改進。技術具有使用價值,也是人類勞動的成果,如果投入市場交換,自然就表現為商品。技術商品通常也需要有一定的載體,例如專利版權商標,以及一些受保護的電腦程式和資料庫等。技術商品的流通表現為技術貿易,具體形式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形式是技術轉讓。技術商品與普通商品不同的是,它具有價值的不確定性、自然壟斷性、可共用性等特征,且技術商品的交易流通具有延續性和重覆性。上述特性使技術商品的流通顯得十分複雜,交易難度很大,流通中通常需要有更嚴格的交易規則和制度安排來保證其正常進行。對流通客體的研究,我們通常以有形商品與商品化的生產要素兩大類商品的流通研究為主。

流通客體的內在要求[1]

  流通活動中的商品必須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1.價值與使用價值要求

  作為流通客體的商品,首先必須具備商品的基本屬性,即價值與使用價值。根據馬克思的商品二要素學說,價值是凝結在商品體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使用價值表現為商品的有用性,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根本屬性。

  2.規格與包裝要求

  由於消費的多樣性,客觀上要求產品有大小、型號等不同的規格,以滿足多樣化需求;產品的生產與消費空間位置的分離,以及流通促銷的需要,又對產品包裝提出了要求,在某些情況下,包裝甚至成為商品創新的重要內容。

  3.安全、綠色要求

  隨著流通客體的日益豐富,進入買方市場後,商品質量安全、綠色、環保、無公害等消費觀念深入人心,要求進入流通環節的商品具備更高層次的價值特性。

  4.商標(品牌)要求

  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應該符合市場經濟與國家工商管理部門的有關政策要求,具有規範、合法的商標(品牌)以及出廠日期、保質期等基本指標。

  5.條形碼要求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信息技術在流通領域得到廣泛的運用,條型碼技術在零售物流配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中得到普及,進人流通領域的商品普遍需要具備規範的條形碼識別標誌。

流通客體的運行目標

  商品進人流通環節後,應該符合一定的運行方向高效率地運行,這就是流通客體的運行目標。流通客體的運行目標有總體目標與具體目標兩類。

  總體目標:由流通主體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要求,將商品從生產領域儘快轉移到消費領域,以滿足社會成員與國民經濟消費需求

  具體目標:①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潤;②最大限度地保存使用價值;③最大限度地縮短商品運行時間;④合理的商品流向;⑤在時間既定的條件下儘量採用適度的運行環節。

流通主客體之間的關係[1]

  (一)主客體之間發生關係的載體——市場

  流通主客體之間的關係是通過商品所有權或經營權之間的轉移來實現的,這種轉移首先離不開流通運行的載體,亦即商品流通運行需要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這一環境或運行的載體就是市場。流通運行必須遵循市場運行的內在機理和運行規律。

  什麼是市場?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是流通主體各種交易關係的總和。市場作為一般商品交易的場所,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市場中交易的商品種類成千上萬,市場的形式也就千差萬別。

  商品交易市場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交換功能。這是商品交易市場最原始的和最基本的功能。

  (2)價格功能。商品交易市場的各種交易行為能反映價格的現狀及變化。

  (3)信息功能。商品交易市場的各種交易行為能反映出經濟運行的各種變動信息,並預示今後的經濟運行方向。

  (4)聚散功能。商品交易市場具有將商品從產地聚集和向銷地發散的功能。

  (5)展示功能。商品交易市場能展銷商品,是最佳的商品展銷中心。

  (6)城市宣傳功能。著名的商品交易市場能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名片,是城市形象的有力展示平臺。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就是義烏市向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展示城市形象的代言載體。隨著商品交易活動的成熟和完善,市場的功能與作用將得到進一步拓展。

  (二)主客體之間關係的紐帶——商品價格或買賣代理費

  流通主體的經營活動存在買斷制與代理制兩種形式,相應地,流通主客體之間的關係也主要有二種:一是買斷制下的所有權轉移;二是代理制下的經營權轉移。買斷制下流通主客體問的關係紐帶主要通過流通價格來銜接;代理制下的流通主客體間關係紐帶主要是代理費。

  1.買斷制下商品流通價格紐帶

  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商品價格的高低受價值、幣值、供求與政府經濟政策的共同影響。

  (1)價值與幣值對商品價格高低的內在決定作用。在幣值不變的情況下,價格與商品的價值成正比,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價值下降,商品價格下降,反之亦反;在價值不變的情況下,價格與幣值成反比,幣值下降則價格上升,反之亦反。這一關係用公式表示:

  價格=單位商品包含的價值/單位貨幣代表的價值

  (2)市場供求關係對商品價格高低的直接決定作用。在市場交換過程中,價格直接受商品供求關係的影響,表現為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供過於求價格下跌。

  (3)政府相關經濟政策對價格變化的外部影響作用。政府對巨集觀經濟的調控政策措施,會通過各種經濟杠桿的作用反映到價值、幣值與供求關係中,進而對價格起影響。突出表現在政府緊縮的財政與貨幣政策能對價格上漲起抑製作用,寬鬆的財政與貨幣政策能對價格上漲起刺激作用。

  流通環節的價格一般由進價、流通費用、經營者利潤和經營環節應繳納的稅金四部分組成。進價高低取決於流通企業進貨渠道流通費用是發生在流通過程中的運輸費、包裝費、保管費、宣傳廣告費、銷售人員工資等;經營者盈利是流通企業因從事商品流通售賣活動而獲得的收益;流通環節應繳納的稅金由流通經營者根據國家與地方稅務部門規定依法繳納。

  流通環節的價格體系由差價體系與比價體系共同組成。一是差價體系。商品在流通過程中會存在停頓、等待,為順利完成銷售往往需形成多環節的集散,同種商品流通活動中既會形成周轉中的價格環節差別,也會出現因季節、質量等原因形成的價格在時間、品質上的差別,從而形成流通差價體系。

  流通環節的商品差價主要可分為以下五種:

  (1)購銷差價。同一種商品在同一時問、同一市場上購進價格與銷售價格之間的差額。

  (2)地區差價。在同一市場、同一時間內因購銷地區不同而形成的價格差額。地區差價之所以會形成,主要是因為商品在流通過程中由產地運往銷地過程中會發生各種費用,也需取得利潤、繳納稅金。(3)批零差價。同種商品在同一市場、同一時間內批發價格零售價格之間的差額,涉及批發企業零售企業物流配送企業消費者等相互之間的關係。

  (4)季節差價。同種商品在同一市場上,因季節不同而形成的進價或售價之間的差額。進價的季節差價一般就是生產性季節差價,是由於生產季節不同導致生產成本的高低不同,從而形成進價的差別;售價的季節性差價有生產性的,也有儲存性的,後者主要是由於季節性生產、常年消費,或者是常年生產、季節性消費,導致價格發生變化。

  (5)質量差價。同種商品在同一時間、同一市場上因為質量差異而形成價格的差別。例如品質、等級、款式、型號、規格、牌譽等差別。

  二是比價體系。流通環節的比價是不同商品處在同一流通環節的價格水平之間的對比。比價的目的通常是政府判斷某一時期我國重要產品價格結構與價格水平的合理性,是為了巨集觀經濟穩定發展與保護居民生活必需品價格穩定的需要。我國傳統的農產品價格體系是以糧食價格為核心,其餘各種農產品都通過與糧食價格對比來判斷其價格水平的合理性。

  市場經濟條件下,流通環節的價格由流通企業自行制定,從理論上說,流通企業也會按利潤最大化制訂價格,但在現實的定價實踐中,定價主體通常按照現實成本加成定價

  (1)流通企業理論定價法。從理論上分析,流通企業通常按照利潤最大化定價。“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標準的經濟學分析框架的基本假設。以TR(Q)表示總收益,TC(Q)表示總成本,它們都是產銷量Q的函數。則利潤π為:

  π=TR(Q)-TC(Q)

  要使利潤丌最大,可對產銷量Q求導,並令該導數為零,即而

  \frac{d\pi}{dQ}=\frac{dTR}{dQ}-\frac{dTC}{dQ}=MR-MC=0

  則有:MR=MC,即: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相等,是利潤最大化的定價原則。見圖所示。

  Image:利润最大化定价.jpg

  圖中,P1即為利潤最大化價格,企業通過把產量調整到邊際收益MR一邊際成本MC的水平,通過控制產量(QL),確定價格PL,以獲取最大利潤。

  (2)流通企業實際價格的確定。由於企業經營目標的多元化,理論定價思路往往難以成功,與上述邊際成本定價法、利潤最大化定價法相比,以經驗數據為基礎的平均成本加成定價更為簡潔、實用,更有利於企業之間的協調。大量調查表明,在現實世界中,絕大多數企業所採用最普遍的定價方法是以平均成本為基礎的“成本加成定價”。

  “成本加成定價”是指企業以平均成本(AC)為基礎,追加一個利潤加成率確定價格。在成本加成定價中,作為成本基礎的平均成本既包括了平均可變成本(AVC),也包括了每件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AFC),屬於“完全成本”,因此,這一定價方法也稱為“完全成本定價”。成本加成定價法的標準公式有兩個,一是:

  p = AC(1 + s)

  其中,S為成本加成率,它的含義是為生產產品所耗費的每1元成本應附加的利潤。另一個成本加成公式是:

  p=AC(1+\frac{d}{1-d})

  其中d為銷售利潤率,即:d=\frac{p-AC}{p}

  則有:p(1-d)=AC;p=\frac{AC}{1-d}

  如某一產品的單位成本是20元,如果成本加成率s是10%,則銷售價格=20×(1+lO%)-22元;

  如果銷售利潤率d是10%,則銷售價格=20/(1-10%)=22.22元

  成本加成定價法在實際制定價格過程中,還可以進一步演化出完全成本加成、加工成本加成、損益平衡定價法目標收益定價法邊際成本定價法等多種具體方法。

  2.代理制下的流通代理費紐帶

  商業代理制,通常是指生產企業通過合同契約形式把產品銷售權交給流通企業,從而形成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之間長期穩定的委托代理關係

  流通環節的代理制,是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之間在產品銷售活動中形成的委托代理關係,並將這種關係長期化、制度化

  代理關係從形式上看是一種契約關係,從本質上講也屬於交易關係,而且是一種長期交易關係。代理制中的契約關係不同於一般的購銷合同,它是一種長期的關係合同,也可以是一系列可調整的、連續的短期合同。在代理銷售關係中,商品價格一般主要由生產企業決定。代理商與商品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臨時性的代銷關係,不存在所有權歸屬關係,代理商商品銷售中獲取一定的代理費。代理費是代理商代理銷售商品而從生產者手中獲得的相對穩定的報酬,由雙方通過契約條款事先確定,一般主要用於商品銷售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開支及代理商利潤。

參考文獻

  1. 1.0 1.1 杜丹清.現代流通產業經濟學.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08.1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林巧玲,y桑,Lin,Tracy,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流通客體"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