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無形資產減值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無形資產減值

  無形資產減值是指無形資產的預計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麵價值,應當將無形資產的賬麵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減記的金額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同時計提相應的資產減值準備

無形資產減值的內容

  如果無形資產將來為企業創造的經濟利益還不足以補償無形資產成本攤餘成本),則說明無形資產發生了減值,具體表現為無形資產的賬麵價值超過了其可收回金額。

  1.檢查賬麵價值

  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應定期對無形資產的賬麵價值進行檢查,至少於每年年末檢查一次。其中,“定期”通常指每隔1年、半年或3個月。對於不同的企業,所適用的財務會計報告對外披露的時間間隔規定可能存在差異,因此會計制度沒有確切地規定企業應何時檢查無形資產的賬麵價值。但是,無論是股份有限公司還是其他類型的企業,都至少應於每年年末對無形資產的賬麵價值進行檢查。

  在檢查時,如果發現以下情況,則應對無形資產的可收回金額進行估計,並將該無形資產的賬麵價值超過可收回金額的部分確認為減值準備:

  (1)該無形資產已被其他新技術等所替代,使其為企業創造經濟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2)該無形資產的市價在當期大幅下跌,併在剩餘攤銷年限內可能不會回升;

  (3)其他足以表明該無形資產的賬麵價值已超過可收回金額的情形。

  2.確定可收回金額

  會計制度規定,無形資產的可收回金額指以下兩項金額中的較大者:

  (1)無形資產的銷售凈價,即該無形資產的銷售價格減去因出售該無形資產所發生的律師費和其他相關稅費後的餘額;

  (2)預期從無形資產的持續使用和使用年限結束時的處置中產生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

  比如,20×1年末甲企業在對外購專利權的賬麵價值進行檢查時,發現市場上已存在類似專利技術生產產品,從而對甲企業產品的銷售造成重大不利影響。當時,該專利權的攤餘價值為6000萬元,剩餘攤銷年限為5年。按20×1年末的技術市場的行情,如果甲企業將該專利權予以出售,則在扣除發生的律師費和其他相關稅費後,可以獲得5000萬元。但是,如果甲企業打算持續利用該專利權進行產品生產,則在未來5年內預計可以獲得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為4500萬元(假定使用年限結束時處置收益為零)。在這個例子中,該專利權的可收回金額應是5000萬元。

  3.計提減值準備

  如果無形資產的賬麵價值超過其可收回金額,則應按超過部分確認無形資產減值準備。沿用以上資料。假定甲企業所擁有專利權在20×1年的減值準備期初餘額為零,那麼在20×1年末甲企業應計提的減值準備為1000萬元(賬麵價值6000萬元超過可收回金額5000萬元的部分。)

  4.已確認減值損失的轉回

  無形資產的價值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乙營養品生產商根據擁有的專利技術生產的營養品,隨著人們對其價值進一步認可或競爭者的相關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等,出現旺銷現象。相應地,乙營養品生產商所擁有的專利技術也將升值。相反的情況也可能出現。比如,乙營養品受到消費者投訴消費者協會的調查結論不利於該企業。

  由此說明,以前期間導致無形資產發生減值的跡象,可能已經全部消失或部分消失。會計制度規定,只有在這種情況出現時,企業才能將以前年度已確認的減值損失予以全部或部分轉回;同時,轉回的金額不得超過已計提的減值準備的賬面餘額

  比如,20×1年末甲企業的無形資產減值準備餘額為50萬元;20×2年度,表明無形資產發生減值的跡象已全部消失。為此,甲企業擬將已確認的減值損失轉回,轉回的金額限在50萬元以內。

無形資產減值的確認

  無形資產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應進行減值測試,並估計資產的可收回金額。

  (一)已被其他新技術所代替,使其為公司創造經濟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響的資產;

  (二)由於市場變化等原因導致資產嚴重貶值,年初至年末市場價格下跌幅度在30%以上,在剩餘攤銷年限內預計不會恢復的資產。

無形資產減值的會計分錄

  1、計提減值準備時

  營業外支出——計提的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2、發生減值時

  借: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貸:無形資產字串4

  3、如未提取減值,發生減值時

  借:營業外支出——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貸:無形資產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無形資產減值"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