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教育產業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教育產業化[1]

  教育產業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實行的被稱為“單純財政視角的教育改革”,即在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的背景下,為彌補經費短缺,圍繞著學校創收、經營、轉制、收費、產權等問題,以增長和效率為主要追求的教育改革。

教育產業化的源起及表現[2]

  20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及黨的十四大奠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同期,教育界圍繞教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係以及學校的辦學模式、運行機制等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有人開始談及到教育產業化問題。

  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由於當時我國內需不振、財政貨幣政策難以啟動消費市場,供需平衡嚴重失調,致使教育經費緊張,教育供給嚴重不足。加之受當時世界範圍內的強化市場導向為特征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影響,教育產業化問題再次成為人們討論和關註的焦點。至此,我國國內開始了一場關於教育產業化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嘗試。

  近幾年,教育產業化越來越成為人們聲討和喝斥的對象。教育產業化之所以會被千夫所指也是有根據的,教育部官員及一些知名的學者人士曾經不止一次的在公開場合和文章評論中對教育產業化表示堅決地反對。如提出“教育產業化會毀掉中國的教育,這裡面關鍵的一個字就是‘化’字”,“教育產業化是魔鬼”、“教育產業化毀滅我們的未來,激化社會矛盾”、“堅決叫停教育產業化”等等。

  事實上,在“化”與“不化”的問題上進行爭論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正如北京理工大學的楊東平教授所說的“一種理論的現實命運,並不是由討論或表態決定的,而取決現實的社會需求、價值導向和利益博弈”。

  教育產業化的現實表現在事實層面上,究竟哪些行為和內容屬於“教育產業化”,大家在使用這一詞語時的所指是各不相同的:狹義的理解,它主要指在學校舉辦企業、科技類和服務類的校辦產業。發展教育產業也指發展民辦教育、發育教育培訓、留學教育等教育市場。廣義的理解,教育產業化泛指利用市場手段擴大教育資源、利用市場機制“經營”教育的各種舉措。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種渠道籌集教育經費和繳費上大學。

  可以說,近年來教育產業的發展是有其正麵價值的,如教育培養能力擴大、效率得以提高,教育經費的來源更為多樣化,教育服務、教育消費概念已經形成,教育市場和教育的選擇性開始出現,學校與政府、社會和學生之間的新關係開始建立等等。

  但其中的弊病和代價也是同樣存在的。如教育資源短缺形成的巨大市場與陳舊落後的體制相接,出現了種種尋租活動,致使教育行為扭曲,教育腐敗叢生。各種價值模糊、產權曖昧的“改製學校”,如“民辦公助”、“國有民辦”的學校,實行“一校兩制”的“校中校”、“二級學院”等等,利用國有資源和名校品牌大賺其錢。社會腐敗風氣對學校、教育的侵蝕,連年發生的高考舞弊案、學術剽竊案、“註水文憑”、逐漸制度化的權學交易和錢學交易、人為製造的“擇校熱”和巨額的“擇校費”,以及嚴重的教育亂收費等等,導致學校的功能、面貌變異,教育的社會形象和公信力受到嚴重影響。社會輿論對“教育產業化”的強烈批判和否定,正是基於這種最寬泛的認識,即把學校圍繞經營、創收等產生的種種怪事亂相都歸於“教育產業化”名下。

  然而,對於上述現象的出現,我們更傾向於將其原因歸結為“單一的財政視角”改革所導致的後果。即在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的背景下,多年來教育界推行的是一種被稱為“財政視角”的改革,或者說是一種“經濟主義路線”的改革,其主要動機為彌補教育經費不足,興奮點圍繞著創收、經營、轉制、上市、產權、市場化等問題,以增長和效率為主要追求,而缺乏對教育公平、教育品質的關註,經濟話語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教育話語。因此,現實生活中出現這樣強烈的反差:一方面,教育的數量增長、規模擴大,人們受教育的機會顯著增多;另一方面,教育越來越昂貴,越來越“豪華”,享受“優質教育”越來越成為金錢和權力的較量。

國內外對教育產業化認知的差異[3]

  教育產業化在中西方具有小同的含義。在我國,指的是將傳統的由政府包辦的非義務教育機構、特別是高等教育領域,改造為吼提供教育服務獲收利潤的企業式經營主體。比較典型的定義為:將產業化經營思想和市場導向與市場交換的運作方式運用在教育中.就是教育的市場化,即通過市場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在西方,教育產業化的基本內涵主要有兩種:

  (1)指教育

  機構直接興辦產業。這裡的教育產業化,不是指將學校辦成以提供教育服務為盈利手段的機構,而是指學校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通過教學、科研、產業的緊密聯繫,教學、科研面向產業,產業為教學、科研提供經費和研究方向,宗旨是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比較著名的代表是“矽谷”,不僅實現了教學、科研與產業的互動,也為教育提供了可觀的經費來源,還為學生的求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2)指借鑒產業運作模式,提高教育質量。Peters在1998年指出,所謂教育產業化,就是指運用科學的質量控制方法以改進教育產品質量。科學的質最控制方法指的是工業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等;這裡的教育產業化,旨在通過廣泛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任用專家小組對傳統遠程教育內容和方式進行系統改進,使之合理化、正規化、標準化,進而實現教育的規模化,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降低教育成本的目的。

我國對教育產業化的質疑與爭議[3]

  關於教育產業化的問題,我同學術界一直存在質疑與爭議,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教育到底是公共產品,還是私人產品,或者是準公共產品?其與市場化是否兼容?市場化或產業化的程度以多少為宜?教育“是不是產業”、“是什麼樣的產業”、“能不能產業化”、“如何產業化”等。也有學者指出,中國“教育產業化”的問題在於,徑直把“產業”與商業等同。把國家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舉措變形為受教育機會的商品化

  實際上,從我國教育部門出台的政策來看,我國政府認可教育是一種產業,提出“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教育產業”,“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產業”,對教育產業的提法是贊成的。但是卻反對教育產業化的提法,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在新華網與網友交流時表示,教育產業化這個提法從它產生之日起,教育部就旗幟鮮明地反對,因為教育產業化會毀掉中國的教育。因此,有人說,之所以反對產業化,關鍵在反對一個“化”字,即提產業是可以的,提產業化是不可以的。

教育產業化的市場運作[3]

  1.邊緣產業局部的產業化。以產、學、研相結台為特色的校辦產業,是教育產業的邊緣產業,應當首當其衝成為教育產業化運作的先鋒。高等院校內部結構分為後勤、科研和教學三太塊。高校後勤這一塊必須分離出來,可以並且必須實行產業化和市場化經營,實行社會化服務。科研內部應分成兩部分,其中應用開發研究應該走出“象牙塔”,面向市場,實行產業化,依靠市場機制,做強做大。

  2.政府和市場對教育資源的共同配置。教育產業化,是指教育轉變為產業的性質和狀態,它是在充分遵循教育規律和法律的前提下,將市場機制引入高等教育領域,利用政府機制和市場機制共同配置高等教育資源,改變教育只作為事業存在的狀態,使其具有產業的性質,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教益和經濟效益。

  教育產業化的過程中,單純使用市場化的手段,在現實中容易表現為大幅度擴招並實行高標準收費,甚至是亂收費,加重學生及家長的負擔,甚至使教育喪失了公平性和公益性。因此,真正的教育業化就是在充分遵循教育規律前提下,利用國家調節、市場機製作用和社會參與來基同配置高等教育資源,實現增加高等教育資源供給數量,改進高等教育資源使用效率,真正實現教育的正外部性

  3.競爭機制的引進和實施。教育既然是產業,就要遵循產業競爭的規則,引進競爭機制。教育競爭力是在有效學校研究的基礎卜吸收企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的研究成果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個研究領域。目前,人們對教育競爭力的關註和探討日益廣泛,逐步從探尋影響學校有效性的因素以及提高學校有效性的方法,擴展到研究學校之間的競爭和跨國、跨洲教育聯盟之間的競爭。

  競爭在教育領域是普遍的,參與競爭的主體有著競爭內在動力和外部壓力:內在動力是人類自身再生產和發展的需要;外部壓力是相關資源的短缺以及競爭日益激烈的外部環境給教育帶來的衝擊。教育競爭與企業競爭有質的不同。企業競爭是優勝劣汰,而教育競爭是在合作共生中的競爭,最終目的是以競爭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

教育產業化與教育公平的關係[4]

  教育公平與教育產業化的關係問題,實際上也是一個公平與效率的問題,二者並不是對立的,而是完全統一的,它們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教育公平有利於促進教育效率的提高。任何目的實現都有一個提高效率的問題。而公平機制又是社會效率提高的源泉。教育公平要求除權利與機會平等外,還要求其投資公平、教育活動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從國家、社會對教育的投資看,要體現公平性,就必須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對基礎教育可優先進行投入,充分發揮學校的自主性,使辦學與學校的運行效率和效益結合起來;對於高等教育,可通過加快改革,進一步優化和重組教育資源,減少不必要資源浪費。從提供入學機會來看,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應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體現教育的社會公平,使每個人都站在公平的教育起點上,體現有教無類;從教育活動過程看,要以公平為基礎,以各種不同方式對待每一個人,體現“因材施教”;從教育結果看,要爭取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效利用社會提供的教育機會,取得學業上的成功,併為其未來發展創造條件,使之“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教育公平的內在要求,意味著其本身即包含著效率的意義。實現教育公平無疑有利於效率的提高,同時,沒有教育的高效率,也就不可能有較高程度的教育公平。教育產業化的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一方面產業化的結果所帶來的教育運行效率的提高,為教育公平的實現創造了條件,準備了物質基礎( 如提供入學機會、改善辦學條件等) ,另一方面,人們對於公平永無止境的追求,又會促使在教育產業化過程中,不斷形成新的公平觀念和標準,從而使人們在追求教育效率的同時,更加重視教育公平的建設,在關註教育發展的同時,更進一步促使政府和社會以及教育者註重教育公平的實施完善,以保證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合理。

  總之,教育公平與教育產業化二者是目的與手段的關係,是公平與效率的關係。教育產業化帶來的不僅是教育的經濟效率,同時也會帶來教育的公平,而追求教育公平,離開教育的發展和教育運行效率的提高也很難實現。因此,只要我們正確認識二者的關係,並充分發揮政府的巨集觀調控職能,教育公平一定會在教育產業化的進程中得到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楊東平.“教育產業化”和教育市場化:兩種不同的改革[N].學習時報,2006
  2. 第八章 教育資源配置.教育經濟學.東北師範大學精品課程
  3. 3.0 3.1 3.2 朱紅,朱敬,王素榮.教育產業化的經濟學詮釋[J].經濟問題,2007(8)
  4. 易明柏.關於教育公平與教育產業化問題的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1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教育產業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