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教育成本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教育成本(educational cost)

目錄

什麼是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是指從事教育活動所耗費的社會資源的總集合,其多寡之衡量通常要全部摺合成貨幣來加以計算。

教育成本的特點[1]

  一、教育成本的主體是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又稱為人力資源成本,包括人力資源的引進成本開發成本和人力資源的使用、管理、維護成本等方面的內容。按照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觀點,就一般意義上講,人力資源成本包括人類在教育、保健、為取得良好的就業機會而進行的國內遷移所花費的支出,以及接受教育的成年人、接受培訓的工人所放棄的收入和其他提高人力質量的投入的總和。

  教育機構及其各級各類管理和維護人力資源險、工資福利、使用、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員成本占成本的絕大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相比,其生產率的增長一般較慢,並且是有極限的。以汽車產業為例,從過去年產幾千輛汽車,到現在年產幾百萬輛,生產效率提高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但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率的提高不可能像汽車那樣。儘管班級授課制產生之後,教育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但其幅度是有限的。而且從目前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降低生師比,縮小班級規模似乎是一種改革的趨勢,其結果是教育所耗費的人力成本不斷上升。

  二、教育成本管理不以盈利為目的

  教育部門的成本管理與企業成本管理不同。企業消耗的成本必須能夠盈利,並且要以最少的費用獲得最大的利潤為目的,一個企業沒有盈利,很快就會破產和倒閉。而學校是非營利性機構,教育成本管理不以盈利為目的。即使私人提供教育經費,興辦學校也不應以盈利為目的,收費可以高些,但也只能略高於投資,這同經營普通產品不一樣。就是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也沒有一個國家把教育當作營利性事業。如美國可稱得上是市場經濟發展最完善的國家,但被美國社會和政府認可的大、中、小私立學校一般都是非盈利性的,公立學校更不必說。但在我國對此卻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原因是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正在大力提倡和鼓勵發展民辦教育。因此,不少企業家紛紛投資教育,這些民辦學校的興起,既改變了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單一的國有體制,又對現有教育資源不足起到了良好的補充作用。但遇到的問題是:對投資教育的社會團體或個人來說,除了捐贈部分以外的那些投資是否可以有回報,如果有回報,是否違反了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原則呢?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有關規定,在目前情況下,由於教育資源不足,國家又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來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對於政府以外的投資者,一是要鼓勵,因為,我們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投資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二是要求他們不能以盈利為目的,因為教育雖然是產業,但它首先應該是公益事業,投資教育首先要想到的應該是為公益事業作貢獻;三是要允許他們有一定的回報,投資者投資教育獲得政府所允許的投資回報,不能算以盈利為目的。政府可以依法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決定投資者最高的允許回報率,如略高於銀行利息率,決不容許他們有暴利,這仍然是堅持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原則。

  三、教育單位成本呈遞增趨勢

  從教育本身來看,教育是一個單位成本遞增的事業,教育單位成本遞增有其必然性。所謂遞增,就是教育培養每一畢業生的平均費用是不斷增長的。這是因為:第一,教育投資,主要用於支付教職工的工資、福利、學生的助學金、獎學金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必須支出更多的教職員工的工資、福利等費用,學生的助學金、獎學金也會隨經濟發展而增長。第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培養質量更高的人才,培養這樣的人才必然要有更多的耗費。此外,教育產業與一般產業的不同之處在於,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多數為素質較高的專業人才,而這些人才也正是其他部門和行業所需的人才,教育部門與其他行業的人才競爭更為激烈,教育部門的勞動力成本自然要上升。第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環境和條件必然要不斷改善,儀器設備也要不斷更新,這也就需要更多的投入。所以,教育的單位成本必然要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而增長。這同物質產品的生產不一樣。物質產品的生產發展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其單位成本就會降低。而教育的單位成本則是遞增的。第四,不斷深人的教育改革強調教育要增加學生的體驗機會,增加學生對知識創新方法與過程的掌握,重視學生主體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的作用。這樣一種教育改革趨勢也會增加教育的單位成本。教育的這些特點,決定了教育的單位成本應當是遞增的,在校學生人均教育費用應逐年增長。

教育成本的分類[1]

  一、教育的貨幣成本機會成本

  教育的貨幣成本為直接用於教育的物化勞動活勞動摺合成貨幣表示的貨幣總額。一般分為社會貨幣成本和私人貨幣成本。社會貨幣成本主要是指政府直接支付的教育費用,以及社會集資、捐資的經費;私人貨幣成本主要是指學生右人及其家庭直接支付的教育費用。

  機會成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機會成本是為達到特定的目標而失去或放棄的資源價值。例如,用於教育的資源如果不用予教育,在其他最佳的使用狀態下的價值。狹義的機會成本是為達到特定的目標而損失的價值。如學校的固定資產損失利息租金收入、學生因上學而放棄的收入等。教育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通常是狹義的機會成本。當然,因上學而放棄的收入對城市和農村的孩子來講,其差異是較大的,在農村家庭,決定孩子是否上學,不得不考慮到農村的兒童也是家庭的基本勞動力或輔助勞動力,也可以為家庭帶來一定的收益,所以農村的孩子在上學時,不僅面臨時間的機會成本,還面臨著由於上學而不再為家庭帶來收益的損失;而城市的孩子由於無事可做,損失的僅僅是時間。因此農村孩子教育投入的機會成本大於城市兒童教育的機會成本,農村家庭不太願意送子女受教育。

  二、教育的社會成本私人成本

  教育的社會成本,亦稱“教育公共成本”。它是指國家和社會培養每名學生支付的全部費用,包括社會直接成本和社會間接成本。社會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各級政府對教育支付的全部費用;社會團體和個人通過集資、捐資、捐贈支付的教育費用。社會間接成本主要包括達到法定勞動年齡段的學生如不上學而就業時國家可能獲得的稅收;教育所使用的土地、建築物、設備,如不用於教育而用於其他方面可能獲得的利息、租金收入(機會成本);用於教育的土地、建築物、設備免除或可能課征的稅收。

  教育的私人成本,亦稱“教育的個人成本”。它指培養每名學生由學生本人、家庭、親友支付的全部費用,包括個人直接成本和個人間接成本。個人直接成本主要指由學生本人、家庭、親友為學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學費、雜費、書籍文具費、文體費、交通費、住宿費、生活差距費等;個人間接成本指達到法定勞動年齡的學生因上學而未就業可能放棄的就業收入,即機會成本。

  三、教育的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教育的直接成本指社會與受教育者個人直接支付的教育費用。它又可分為教育的社會直接成本和教育的個人直接成本。教育的社會直接成本,指各級政府通過財政支付的教育費用,各種社會團體和個人通過集資、捐贈支付的教育費用;教育的個人直接成本,指學生本人、家庭、親友為學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學費、雜費、書籍文具費、文體費、交通費、住宿費、生活差距費等。

  教育的間接成本指社會與受教育者個人間接支付的教育費用。它又可分為教育的社會間接成本和個人間接成本。教育的社會間接成本,指教育使用的土地、建築物、設備等如不用於教育而用於其他方面可能獲得的利息、租金收入,或用於教育而免除的稅收,達到法定勞動年齡的學生如不上學而就業時國家可能獲得的利息或收入。教育的個人間接成本指達到法定勞動年齡段的學生因上學而未就業可能放棄的就業收入

  四、教育社會平均成本和個剮成本

  教育社會平均成本指培養一名學生社會平均的費用。由同一時期,一國或一地區培養每名同級同質學生的平均費用構成,如一國或一地區培養每名同專業同質大學生的社會平均費用,培養每名中學生、小學生的社會平均費用等。由於水平不同,不同學校培養每名同級同類同質學生的費用,即教育個別成本是不相同的。因此,教育個別成本低於或高於教育社會平均成本,表明教育投資使用效率的高低。

  教育個別成本是指某一學校培養每名學生的費用。社會上總是有許多學校培養相同教育級別和類別的學生,由於他們的教育總投入量、教育管理水平不盡相同,培養每名同質的學生的費用也不相同。他們培養每名同質同類學生的費用,可能等於、高於或低於社會費用,表明他們教育投資使用效率的高低。

  五、生均教育成本和邊際成本

  生均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綜合指標之一,指平均每名在校生所分擔的教育費用。可以學年表示,也可以全期表示。廣義指在同等教育條件下為實現或達到相同教育目標,培養一個學生所需的社會平均教育費用,即教育社會平均成本。狹義可以同級同類教育的每一所學校或教育實體在校生每人平均教育費用表示,即教育個別成本取決於教育投資總量、在校生人數和學制年限以及教育管理水平,最終取決於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一般而言,生均教育成本是呈上升趨勢的。

  教育邊際成本,亦稱教育增量成本。它是根據增加1個學生導致總成本的增加量來估算的,因增加1個學生而追加的成本叫邊際成本。西方教育經濟學對於教育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益的研究在於提高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率和經濟效益。邊際效益小於邊際成本,不應追加教育投資;邊際效益大於邊際成本,應追加教育投資。這一理論在經濟利益限度內,是人們進行教育投資決策的依據。當教育投資充足時,應使教育投資的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效益;當教育投資不足時,理論上要求各級各類教育投資收益率相等,即在各級各類教育投資收益率不等的條件下,作出對各級各類教育投資的選擇,以求教育投資收益最大化。

  生均教育成本和邊際成本之間的關係在不同的學校之間是不同的,並且隨著成本函數的形式而定,即成本和規模之間的關係。顯然,如果入學人數增加,教育總成本也將增加,但生均成本和邊際成本隨著學生人數的變化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或保持不變。生均成本和邊際成本由於入學人數的增加而出現上述三種情況的原因是: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中,一些成本是固定的,而另一些成本是隨著學生的規模或人數而變化的,生均成本和邊際成本隨學生總人數增加而變化的情況取決於大多數成本是固定的還是可變的,取決於所有資源是被充分利用還是有所閑置,這就意味著不需要追加固定成本就可增加學生人數。

  當然,成本是固定的還是可變的,取決於時間限度。從短期來看,教師和校舍一樣是固定的,而書籍的數量、文具和其他一些設備隨學生數而變化。從長遠看,聘用教師的人數可以是變化的。因此,短期的教育邊際成本大概比長期的邊際成本要低。增加學生導致的額外成本也取決於變化的大小,也許增加1個學生,不大可能增加額外成本,但若要增加50或100個學生,其額外成本的增加則是完全可能的。

  六、教育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教育的固定成本與教育變動成本相對。這類成本的特點是: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學生數量的範圍內,其費用發生總額不隨學生數量的增減而變化,保持相對穩定。例如,學校的校舍、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固定資產及其按照規定計提折舊費修理費,以及學校許多項目費用發生總額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這些費用就屬於教育的固定成本。但是,教育的固定成本只是相對穩定不變,當培養的學生人數超過一定數量時需增加教育固定資產,如擴建校舍、增添設備或對原有固定資產進行更新改造,這時成本會相應地增加。教育固定成本是指固定的總費用。每個學生的平均固定費用隨著培養的學生數量的變動而變動,即單位固定成本隨學生數量增加而降低,隨學生數量減少而提高。將教育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對於加強教育成本管理,形成教育規模經濟,提高教育投資經濟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降低生均固定費用,可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儘量擴大在校生人數。

  教育變動成本與教育固定成本相對。這類成本的特點是:在一定時間範圍內,其費用發生總額隨學生數量增減而變化,而單位學生分攤的這類費用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這部分費用包括管理人員和納入正式編製的教師的獎金、超工作量報酬以及不納入正式編製的代課教師兼職教師的工資;人民助學金與獎學金、在職學習的學生工資職工福利費;用於教學科研生產實習的動力(電、煤氣)、燃料、材料費,教科書及教學用品費;按各級各類學校學生規定標準應配備的其他物資條件發生的費用等。其中一些費用雖然也隨學生數量變化而變動,但不成正比例變動,這部分費用稱為半變動費用。對於半變動費用可根據歷史統計資料用高低點或最小二乘法把它劃分為“變動”與“固定”兩部分。將變動成本作這種細分有利於作好成本計劃、分析和控制,明確各成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以採取不同措施降低成本。降低教育變動成本,可從降低每個學生的耗費定額著手。

  七、教青的資本成本與經常成本

  教育的資本成本與經常成本是根據成本支出的時間來劃分的。根據西方教育經濟學的解釋,資本成本是指用於較持久的項目支出,如土地、建築物、設備等,投資較大,使用年限較長(一般在1年以上)。其價值一次全部墊支,在教育活動中因磨損、折舊而逐漸減少。其實物形態在報廢和更新前保持固定不變。教育經常成本是指財政年度內由教育的經常支出而發生的成本。其費用(成本)多少隨學生數量多少而變動。學生人數越多,成本支出越大。在中國,稱“教育經常費”,包括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比較教育成本,在其他條件相同下可按教育經常成本計算

  此外,從教育成本的性質和用途劃分,可分為物質成本和人員成本;從教育成本考核的角度可分為社會總成本、部門成本和單項成本;從成本核算的角度可分為生均教育成本和生均全期教育成本;以貨幣標準來劃分,可分為貨幣成本和非貨幣成本等。

教育成本的作用[2]

  首先,教育成本是反映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對教育資源消耗的最重要指標,因而是國家確定合理、恰當的教育投資,和對各級各類學校進行投資分配提供科學依據。教育活動也像物質生產部門一樣,培養每一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畢業生要消耗一定數量的物化勞動與活勞動,即教育資源。而這些資源的消耗,也是社會總的資源消耗的一部分。國家、社會和個人,特別是國家,只有通過對教育成本的考核,才能測算出培養一定數量的各種人才需要消耗的教育資源量,以及占社會資源消耗總量的比例,從而在確定教育投資時避免盲目性、主觀性。教育成本核算的這一作用,也體現出教育活動本身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成為國家、社會和個人節約教育資源消耗,降低教育費用支出的前提。

  其二,教育成本是研究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的重要內容。投資——成本——效益,這是經濟領域里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原則。本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家開始把這一分析應用到教育方面來,作為研究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探討、分析、研究。這是因為,要想探討各級各類教育成本與其未來的社會效益和個人收益之間的關係,探討教育成本與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及個人就業選擇等方面的關係,首先必須研究教育的成本問題,把教育成本的研究與考核作為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必要前提。

  其三,教育成本是提高和考察各級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學校經費的管理,包括經費的來源、分配、使用和監督,是各級教育機關和學校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對教育成本,包括單位學生成本和各種單項成本進行核算,對成本——效益進行分析,乃是經費管理的最佳實施手段之一。不僅可以保證有限的教育資金發揮最好的效益,而且能夠為合理的教育管理活動提供有力的依據,為各級教育機關和各種類型學校管理科學化提出明確的要求。其四,教育成本是實行“按勞分配”原則的重要依據。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的具有不同勞動能力的勞動者,進入社會,參加到各種不同的生產勞動領域以後,所得報酬的多少,應當是由他們在勞動中的貢獻大小所決定。而他們在勞動中貢獻的差異,除了受工作勞動的環境條件及個人的工作態度,努力程度的影響之外,主要是決定於他們在校學習期間受到的勞動力性質的複雜程度和知識技能的訓練程度的不同。不同的受教育年限和不同的教育費用的消耗,即不同的教育成本的投入,培養出的勞動者的勞動力性質複雜程度及知識技能自然不同。由此可知,各級各類學校投入的教育成本的大小,是判斷受教育者勞動能力和勞動力性質複雜程度的重要尺度,因此,也就是測定未來勞動力報酬的重要依據。受教育層次越高,耗費的教育成本越高,受教育者所形成的勞動能力就越大,在未來的生產勞動中所做出的貢獻就越大,應當得到的勞動報酬也就應當越多。

研究教育成本的意義[3]

  (一)有利於確定和計量教育部門培養各級各類勞動力的消耗標準

  由於各級各類教育,具體教育培養目標不同、師資水平不同、辦學條件不同,因此所消耗的教育資源不同。那麼如何確定和計量它們不同的消耗標準呢?這就要靠教育成本核算才能完成,教育成本是教育部門為了培養各級各類勞動力所耗費資源的尺度。因此,教育成本對核算各級各類人才培養所需要的活勞動物化勞動數量指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有利於確定合理的學費標準和撥款標準

  1994年國務院發佈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提出,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學生實行繳費上學制度。繳費標準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按生均培養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會及學生家長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專業)確定”。1998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根據在校學生人均教育成本,規定高等學校年經費開支標準和籌措的基本原則。”這兩個文件明確提出,學費標準、政府部門對高等學校的撥款標準都要參照生均成本確定。研究教育成本,提供準確的教育成本數據,是確定合理的學費標準和撥款標準的重要依據。

  (三)有利於加強學校內部管理,提高教育投資效率與經濟效益

  教育投資效率是教育直接產出與教育投入的關係,教育經濟效益則是教育間接產出——教育給受教育者個人和社會在經濟上帶來的收益與教育投入的關係,總的說二者是教育收益與教育成本的關係。要度量和提高教育投資效率和經濟效益,就必須首先研究和核算教育成本。我國教育經費方面的現實是,一方面教育經費不足,另一方面教育經‘費嚴重浪費。人浮於事,建築、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各項資源沒得到有效利用的情況相當普遍。提高學校資源利用效率的有效工具就是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在學校內實行成本核算,講求花錢的效果,算出培養一名學生到底花多少錢,哪些錢是用在培養學生身上的,哪些錢是作其他用途,則可以看出學校經費的使用方向,及時發現問題,減少浪費,提高辦學過程的效率,最終提高教育的經濟效益。教育成本是各級各類教育所耗費資源的尺度,研究它可以為教育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提供依據,最終還將成為個人和社會教育決策的重要依據。

  (四)有利於進行教育巨集觀調控,即規劃、管理、監督和決策

  對教育進行巨集觀調控,使教育規劃具有可行性,教育管理逐步科學化,教育監督有效性和教育決策正確性,都必須考慮教育成本。因為辦教育、管教育都離不開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都必須涉及對這些教育資源的利用、分配、管理,所以必須進行各種教育成本核算,才能有效地進行科學的管理。

  (五)有利於計量和測算未來勞動者的報酬

  影響勞動者勞動報酬的因素很多,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勞動者質量素質,其主要表現為勞動者的勞動熟練程度、複雜程度,而這一切都需要教育去培養和訓練,需要花教育費、培養費、學習費。依據勞動者先前花費較多的教育費用,即教育成本,而後應該給予較高的勞動報酬的原則,利用教育成本可以測算出未來勞動力所應該得到的報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成本則是測定未來勞動力進入勞動市場時的勞動力價格的一個依據。

  此外,教育成本研究還有許多現實意義,諸如通過教育成本研究,實行成本核算與成本分析,有利於對教育部門進行經濟監督,以提高教育投資效率及經濟效益;有利於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對教育投資的不同負擔,科學確立教育成本合理分擔;有利於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利益、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以及改變教育部門是消費部門,忽視成本核算的錯誤觀念。

參考文獻

  1. 1.0 1.1 範先佐.教育財務與成本管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03月.
  2. 霍文達.教育成本分析.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02月
  3. 劉寶超.教育經濟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泡芙小姐,Yixi,连晓雾,y桑,林巧玲,Lin,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教育成本"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