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弱平衡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弱平衡理論(Weak Balance Theory)

目錄

弱平衡理論概述

  1、基本概念

  受內在的或外在的、或者同時受內在與外在因素有效約束的不平衡狀態,稱之為弱平衡。在這裡,借用了物理學中的“弱平衡”一詞,但並不是相同的兩個概念。弱平衡的概念區別於過於穩定的平衡,也區別於過於不穩定的不平衡,而用控制性能作為系統運動的主要特征。

  一般來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社會中發生的運動,都是受多因素影響的,這些因素包括內在的因素與外在的因素兩大類。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構成了運動。運動的控制性決定了管理決策的目標、技術和手段。

  2、不同決策理論的對比

  傳統的決策理論,多以靜態的運動作為其研究對象。在以靜態運動為決策對象的情況下,決策目標表現為平衡。在平衡的情況下,多種因素的合力為零。因此,靜態決策的目標實際上也就是使各種因素形成影響力上的平衡。這當然是一種理想的狀態。

  在現實中,平衡是很難達到的。因此,人們經常面臨著決策與實踐之間的差別,並由此導致對決策的懷疑。但如果把決策對象變成動態的運動,則這個問題可以得到解決。動態的決策對象表現為決策目標上的不平衡,也就是說,如果把不平衡作為決策對象,決策的結果是不平衡的。

  3、效率結構

  運動是若幹個不同的力量合力作用的結果。在一個經濟系統中,生產力是各種生產要素及生產要素的組合體的合力。生產力通常可以用效率來量化,因此效率結構也是生產力結構

  效率結構通常都是不平衡的。即使在一個運動正常的系統中,也存在著生產要素的相對過剩與相對不足的問題。而正是這種不平衡,促使人們補充不足的生產要素,達到提高總體效率的目標。因此,系統的發展,不是取決於平衡,而是取決於不平衡。如果不平衡處於可控制的範圍之內,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利用系統內在的運動力量達成一種新的更高層次上的平衡。但如果不平衡失去控制,則不但達不到發展的目標,反而會形成破壞性的力量。

  4、反饋與輸入

  在一個控制系統中,輸入與反饋構成了系統的基本內容。正反饋會使運動變成無序狀態,因此在一般的決策理論中,都把正反饋排除在外。而在負反饋的系統中,由於存在自我約束的機制,輸出信號的振幅會越來越小,最後趨向無振蕩,也就是平衡。對經濟系統而言,這個過程可以看成是由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

  對於一個經濟系統來說,正反饋形式的輸出結果是使經濟系統無序化(振幅不可控),比如,投資的無限制增長、通貨膨脹等,而一般的負反饋也會使經濟處於無增長的狀態(振幅為零)。在一個負反饋的系統中,如果輸入信號不斷變化,而且這種變化可以使輸出的振幅保持一個恆定的值,那麼這個系統就可以保持恆定的增長率,把這樣的系統稱之為“弱平衡系統”。經濟決策就是確定輸入的信號,通過輸入的信號決定系統的輸出。

  5、恢復平衡的彈性極限

  輸入信號的確定,必須以系統的恢復平衡的彈性繫數為依據。在一個正常的經濟系統中,並不能預先判斷它的輸出形態。事實上,當輸入信號過大時,由於失去內在的支持,系統常常會成為正反饋的輸出形態;而在輸入信號比較小時,內在發揮正常的作用,系統通常呈現負反饋的輸出形態。確定輸出形態的是系統恢復平衡的彈性極限。當輸入信號大於彈性極限時,平衡無法自我恢復,系統變成正反饋;而當輸入信號小於彈性極限時,系統處於正常狀態,可以自我恢復平衡,系統為負反饋。

  弱平衡理論的決策依據是:使輸入信號保持接近系統彈性極限,但不能超過彈性極限。利用效率結構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確定系統的彈性極限。

弱平衡理論在經濟管理決策中的應用

  1、發展的機理

  經濟發展的過程也是生產力要素在運動中不斷增長的過程,這種增長不僅是量的增長,而且也同時是質的增長。

  獲得發展的經濟動力來源於生產力要素間的不平衡。如果生產力要素間保持一種永久的平衡,則最多只能獲得量的增長,而不可能有質的增長 但是,如果沒有質的增長,比如,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水平不可能有提高。在一個簡單再生產的系統中,輸出與輸入是平衡的,因此不存在增長或發展問題。

  當輸出大於輸入時,可以實現擴大再生產。這種情況是由於生產要素間的不平衡造成的。當生產要素不平衡時,必然有一種或兩種生產要素相對過剩。由於生產要素的過剩,出現一種向平衡運動的力量,簡稱為平衡力。這種平衡力迫使相對不足的生產要素實現質的增長,通過質的增長彌補量的相對不足,從而實現要素間的平衡。生產要素的質的增長過程,也是生產力發展的過程。

  作為一種特殊的情況,當生產要素問的不平衡超過一定的極限時,系統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平衡,因此使相對不平衡轉化為絕對不平衡:當絕對不平衡發生時,系統無法正常運動,用習慣的說法就是發生了經濟危機

  2、巨集觀決策

  從巨集觀的角度看經濟決策,大體上有兩種方法:一種叫總量決策,另一種叫結構決策。

  總量決策就是根據勞動力、資金和土地資源總量情況,形成總量上的不平衡,從而達到長期發展的目標。在大多數情況下,勞動力的總量是一定的,土地資源的供給量也是相對一定的,因此不確定的是資金。當資金不足時,可以通過引進外資財政赤字等方法增加資金的供給量;當資金相對過剩時,可以通過輸出資金、提高單位勞動力的資本消耗等方法解決。

  結構決策就是通過產業、地區等結構上的不平衡達到長期發展的目標。通常的做法是以一些容易發展、有利於資本積累的行業或地區作為優先發展的目標,形成結構上的不平衡,從而形成發展的動力源。幾乎沒有一個國家不是以農業的發展為起點的,農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後,接著發展輕工業,從而促進重工業的發展。

  3、企業發展的決策

  在企業發展的決策中,總是伴隨著一種干擾信號——投機因素。投機因素的存在使理論上的決策過程變得相對複雜。這裡分析的是沒有投機因素的理想條件。

  假定所有企業的生產力水平相同,那麼這些企業的利潤率是相同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任何投資都可以獲得相同的收益,因此在發展速度上也是相同的。我們把上述的利潤率叫做平均利潤率。企業為了獲得超額的利潤,就必須提高要素的生產效率。當一個企業某一種或幾種要素的效率高於平均生產力水平時,它的成本就會降低,因此可以獲得比其它企業高的利潤率。這樣,這個企業就會得到比其它企業更高的發展速度

  實際上,每個企業都在尋求發展的機會,反映在投資效益上,企業要想獲得發展,必須有超額利潤的支持。因此,儘管在生產上要保持生產要素的平衡,但企業要發展,必須進行不平衡管理,形成新的生長點,在生長點上形成新的平衡,從而實現一個發展過程。

  4、不平衡的控制

  如果不平衡得不到控制,就會產生可怕的後果。控制不平衡的關鍵在於對恢復彈性的正確判斷。因此,在弱平衡決策理論中,恢復彈性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就生產而言,當一種生產要素的質量高於其它生產要素的質量時,通過對其它生產要素的補充,達成一種新的平衡:這種新平衡的達成,是以內在的經濟規律為基礎的 因此,對恢復彈性的判斷,實際上就是對各種經濟規律的掌握水平。例如,如果一種商品的供應能力過低,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那麼就有可能出現一大批企業來生產的局面,這樣就很容易變成供過於求。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弱平衡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