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全局工作空間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全局工作空間理論(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GNW),全局工作空間(global workspace)

目錄

什麼是全局工作空間理論

  全局工作空間是美國認知科學家伯納德·巴爾斯(B.J.Bars) 和神經科學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納(Stanislas Dehaene)與讓·皮埃爾·尚熱(Jean-Pierre Changeux)為探討意識現象而提出的一種隱喻式認知理論。巴爾斯在大量的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證據基礎上,運用對比分析、隱喻分析和語境分析,提出了一種新穎的意識理論。

  該理論認為,意識源自一類特殊的信息處理過程,它從同一事件的意識狀態和無意識狀態的對比入手,不僅證實了意識經驗的存在,而且可用客觀方法測量,即使是短暫的意識也有痕跡可尋,這顯然不同於以往把意識現象排除在科學和科學哲學之外的做法。[1]

全局工作空間理論的主要內容

  巴爾斯詳細分析了有意識和無意識處理能力之間的區別。通過對比,巴爾斯找到了意識經驗存在的經驗證據,為研究意識經驗提供了現實的土壤,開啟了研究意識經驗的第一扇大門。

  第一,在計算方面,意識處理能力是低效的,無意識處理能力卻是高效的。這具體體現在三方面。(1)意識事件的速度相對較慢,其單個的反應時間最多約100毫秒。而無意識處理過程的速度為每秒40到1000次不等,比意識反應的時間快得多。(2)意識事件易受到干擾。相反,無意識過程是由具有固定程式、自動化功能模型(無意識的處理器)運行的結果,它們之間鮮有干擾。(3)意識事件易出錯,甚至是最簡單的心算也難以保證不出任何差錯。相反,無意識的自動化功能模型之間有各自專屬的處理事項,在其專屬的範圍之內,處理器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務。

  第二,意識處理過程包含了大量可能性的內容,但是任何無意識處理器的範圍卻是有限的。我們能夠對其產生意識的事物的範圍從根本上說是無限的,因為我們對周遭世界的感知而產生的意象、夢想、內部言語、情緒感覺、快樂和悲傷是無限的。無意識處理能力的有限性在於無意識處理器的專屬性。

  例如,有人敲辦公室門,與此同時電話鈴聲響了,張三拿起電話說“請進”。這個例子就是典型的行為中的插入錯誤。張三的整個行為可以分解為兩個功能模型:敲門對應的行為是說“請進”;電話鈴聲響起對應的行為是拿起電話說“你好”。只有當功能模型具有專屬性,也就是有限性時,才不會出現上述的行為錯誤。

  第三,意識處理能力具有較強的關聯能力和語境敏感性,而無意識處理器是相對獨立和自主的。關聯能力是指能使兩個意識事件相互發生聯繫的能力。如條件反射訓練,試驗中的鈴聲和食物、電光和電擊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但在適當的條件下,任何一個有意識的刺激都可以作為另一個強化刺激出現的信號

  如我們在和別人交談時,對於對方當前所說的句子,尤其是包含了新的信息而我們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的句子,我們就會回憶對方所說的話,根據回憶對方之前所說的話來幫助理解當前的句子。這表明我們理解任何新信息的能力關鍵是依靠先前的、主要是無意識的知識。無意識處理器是相對獨立、自主的這一結論,仍然可以從日常的行為錯誤中推導出來。如你在節假日起床,穿上衣服上班。穿上衣服上班這個行為本身是流暢且高效的,但是行為卻沒有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調整,沒有進入節假日這個新語境中,所以產生了錯誤。

  第四,意識經驗具有內在的連貫性,是串列的,而無意識處理器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是並行的。關於意識經驗內在的連貫性這一點也有大量的經驗證據。比如,我們絕不會把兩段內容不同或發音不同的話混淆在一起。哈金斯(Hutchins)證明瞭同一時刻我們不能有意識地思考兩個互斥的觀點,儘管我們可以一個接一個地思考兩個互相矛盾的觀點。矛盾本身是可能存在的,只要矛盾本身沒有成為有意識的。

  意識處理能力的串列性是指意識經驗是一個接一個的事件,如詹姆斯所說是一個“意識流”。即使是兩個同時發生的意識事件,人們要麼把意識經驗集中在一個事件中,要麼一個接一個地發生,“還沒有兩個獨立事件同時發生的真正的心理事件”。

  巴爾斯進一步認為,在意識事件和無意識事件的經驗性對比中,最為核心的問題是意識的有限性和無意識的無限性。意識的有限性是指大腦的有限能力機制,它包括瞬時記憶選擇性註意及有意識事件的競爭性。有限性表明,大腦似乎是一個相當緩慢的、在一個時間點只能做一件事且易出錯的器官。

全局工作空間理論的意義

  全局工作空間理論獲得了查默斯(D.Chalmers)的贊譽,稱該理論為研究意識開闢了新路徑。富蘭克林(S.Franklin)還依據該理論提出了大腦神經假說及其計算模擬的“智能分佈行動者”(IDA)理論。同時,它也受到一些質疑。比如布萊克摩爾(S.Blackmore)認為“意識流的觀點只是一種假象”,巴爾斯也部分贊同說“也許意識流的連續性就如同電影的連續性一樣是個假象”。丹尼特的“多重草稿理論”直指該理論的根源,認為它依然是“笛卡爾劇場”這一傳統模型的現代應用,一開始就建立在錯誤的出發點上,卻又試圖過早地推測大問題的答案。不過巴爾斯也反駁說:“關於互不相容的幾個意識內容的連續性是可以通過客觀的實驗研究加以證明的,事實上潛在的意識事件的呈現相互間大約會間隔10毫秒。”在意識問題上也許沒有對錯,“你就是你的體驗的感知者、行為者和講述者,儘管這究竟意味著什麼還遠未明瞭。”

  全局工作空間僅是一種隱喻式假定,在技術上還無法實現。正如所有奉行“自我理論”的哲學家一樣,巴爾斯認為,在作為“人”的統一實體中,也就是在人腦中的“某一區域”或“某一特定的點”存在著具有“全局可用性”的“劇場”。自我系統作為語境層級中的一部分,會對什麼東西納入聚光燈範圍或登上意識這個劇場的大舞臺產生影響。自我系統占據基礎地位,“如果自我系統包含的信息是可報告和可用的話,意識天生需要與它互動”。

  自我在這裡就成為意識的語境存在,自我與意識構成語境與內容的關係。這正是全局工作空間理論處理自我的方式。在全局工作空間理論框架下,自我不再是一種錯覺,而是一個處在高級水平的優位語境等級結構,“自我系統在延續,自我也在延續著”。

參考文獻

  1. 魏屹東, 安暉. 全局工作空間理論的方法論意義[J]. 學術研究, 2013, 000(005):14-1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lyn,上任鹅陈.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全局工作空間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