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GNW),全局工作空间(global workspace)

目录

什么是全局工作空间理论

  全局工作空间是美国认知科学家伯纳德·巴尔斯(B.J.Bars) 和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Stanislas Dehaene)与让·皮埃尔·尚热(Jean-Pierre Changeux)为探讨意识现象而提出的一种隐喻式认知理论。巴尔斯在大量的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证据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隐喻分析和语境分析,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意识理论。

  该理论认为,意识源自一类特殊的信息处理过程,它从同一事件的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的对比入手,不仅证实了意识经验的存在,而且可用客观方法测量,即使是短暂的意识也有痕迹可寻,这显然不同于以往把意识现象排除在科学和科学哲学之外的做法。[1]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的主要内容

  巴尔斯详细分析了有意识和无意识处理能力之间的区别。通过对比,巴尔斯找到了意识经验存在的经验证据,为研究意识经验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开启了研究意识经验的第一扇大门。

  第一,在计算方面,意识处理能力是低效的,无意识处理能力却是高效的。这具体体现在三方面。(1)意识事件的速度相对较慢,其单个的反应时间最多约100毫秒。而无意识处理过程的速度为每秒40到1000次不等,比意识反应的时间快得多。(2)意识事件易受到干扰。相反,无意识过程是由具有固定程序、自动化功能模型(无意识的处理器)运行的结果,它们之间鲜有干扰。(3)意识事件易出错,甚至是最简单的心算也难以保证不出任何差错。相反,无意识的自动化功能模型之间有各自专属的处理事项,在其专属的范围之内,处理器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

  第二,意识处理过程包含了大量可能性的内容,但是任何无意识处理器的范围却是有限的。我们能够对其产生意识的事物的范围从根本上说是无限的,因为我们对周遭世界的感知而产生的意象、梦想、内部言语、情绪感觉、快乐和悲伤是无限的。无意识处理能力的有限性在于无意识处理器的专属性。

  例如,有人敲办公室门,与此同时电话铃声响了,张三拿起电话说“请进”。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行为中的插入错误。张三的整个行为可以分解为两个功能模型:敲门对应的行为是说“请进”;电话铃声响起对应的行为是拿起电话说“你好”。只有当功能模型具有专属性,也就是有限性时,才不会出现上述的行为错误。

  第三,意识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关联能力和语境敏感性,而无意识处理器是相对独立和自主的。关联能力是指能使两个意识事件相互发生联系的能力。如条件反射训练,试验中的铃声和食物、电光和电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适当的条件下,任何一个有意识的刺激都可以作为另一个强化刺激出现的信号

  如我们在和别人交谈时,对于对方当前所说的句子,尤其是包含了新的信息而我们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句子,我们就会回忆对方所说的话,根据回忆对方之前所说的话来帮助理解当前的句子。这表明我们理解任何新信息的能力关键是依靠先前的、主要是无意识的知识。无意识处理器是相对独立、自主的这一结论,仍然可以从日常的行为错误中推导出来。如你在节假日起床,穿上衣服上班。穿上衣服上班这个行为本身是流畅且高效的,但是行为却没有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没有进入节假日这个新语境中,所以产生了错误。

  第四,意识经验具有内在的连贯性,是串行的,而无意识处理器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是并行的。关于意识经验内在的连贯性这一点也有大量的经验证据。比如,我们绝不会把两段内容不同或发音不同的话混淆在一起。哈金斯(Hutchins)证明了同一时刻我们不能有意识地思考两个互斥的观点,尽管我们可以一个接一个地思考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矛盾本身是可能存在的,只要矛盾本身没有成为有意识的。

  意识处理能力的串行性是指意识经验是一个接一个的事件,如詹姆斯所说是一个“意识流”。即使是两个同时发生的意识事件,人们要么把意识经验集中在一个事件中,要么一个接一个地发生,“还没有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真正的心理事件”。

  巴尔斯进一步认为,在意识事件和无意识事件的经验性对比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意识的有限性和无意识的无限性。意识的有限性是指大脑的有限能力机制,它包括瞬时记忆选择性注意及有意识事件的竞争性。有限性表明,大脑似乎是一个相当缓慢的、在一个时间点只能做一件事且易出错的器官。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的意义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获得了查默斯(D.Chalmers)的赞誉,称该理论为研究意识开辟了新路径。富兰克林(S.Franklin)还依据该理论提出了大脑神经假说及其计算模拟的“智能分布行动者”(IDA)理论。同时,它也受到一些质疑。比如布莱克摩尔(S.Blackmore)认为“意识流的观点只是一种假象”,巴尔斯也部分赞同说“也许意识流的连续性就如同电影的连续性一样是个假象”。丹尼特的“多重草稿理论”直指该理论的根源,认为它依然是“笛卡尔剧场”这一传统模型的现代应用,一开始就建立在错误的出发点上,却又试图过早地推测大问题的答案。不过巴尔斯也反驳说:“关于互不相容的几个意识内容的连续性是可以通过客观的实验研究加以证明的,事实上潜在的意识事件的呈现相互间大约会间隔10毫秒。”在意识问题上也许没有对错,“你就是你的体验的感知者、行为者和讲述者,尽管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还远未明了。”

  全局工作空间仅是一种隐喻式假定,在技术上还无法实现。正如所有奉行“自我理论”的哲学家一样,巴尔斯认为,在作为“人”的统一实体中,也就是在人脑中的“某一区域”或“某一特定的点”存在着具有“全局可用性”的“剧场”。自我系统作为语境层级中的一部分,会对什么东西纳入聚光灯范围或登上意识这个剧场的大舞台产生影响。自我系统占据基础地位,“如果自我系统包含的信息是可报告和可用的话,意识天生需要与它互动”。

  自我在这里就成为意识的语境存在,自我与意识构成语境与内容的关系。这正是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处理自我的方式。在全局工作空间理论框架下,自我不再是一种错觉,而是一个处在高级水平的优位语境等级结构,“自我系统在延续,自我也在延续着”。

参考文献

  1. 魏屹东, 安晖.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的方法论意义[J]. 学术研究, 2013, 000(005):14-19.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lyn,上任鹅陈.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