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人本經濟發展觀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人本經濟發展觀(Anthropocentric Economic Development View)

目錄

人本經濟發展觀的基本涵義

  人本經濟發展觀是以人類價值為本的指導經濟發展的價值觀。它以人類為中心,將物類價值歸於人類價值,重視人類價值勝過物類價值,珍視人類的自由和幸福,顯示出在經濟發展中將人類不僅僅當作手段,更當作目的,當作世界的主體和主人。人本經濟發展觀是以勞動解放為本或以人類增值為本的經濟發展觀。從人本經濟發展觀的外延分析,以西斯蒙第為代表的追求生活幸福的經濟學、以馬克思為代表的追求勞動解放(人類解放)的經濟學、以民族民主主義者為代表的追求民族平等的發展經濟學等等,都屬於人本經濟發展觀。

人本經濟發展觀的經濟發展方向

  人本經濟發展觀追求人類幸福,將人類幸福與人類勞動緊密相聯。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存在著兩類勞動價值論,一類是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財富價值論),另一類是社會學的勞動價值論(人類價值論)。社會學的勞動價值論包括勞動自由論、勞動異化論和勞動解放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勞動的本質是自由,恩格斯說:“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它動物的最後的本質的區別,而造成這一區別的還是勞動。”勞動的本質是自由,所以人類的本質就是自由。馬克思說:“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生命活動特指勞動——筆者)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人類勞動異化了,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以大量篇幅談到這一問題,指出勞動者與勞動產品、勞動過程、人類整體、他人相異化。在他看來,勞動本應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但由於異化,勞動僅僅成為謀生的手段,而不能成為謀求幸福的手段,人的本質被異化了。他面對著勞動異化,主張勞動解放。他說:“從異化勞動對私有財產的關係可以進一步得出這樣的結論:社會從私有財產等等解放出來,從奴役制解放出來,是通過工人解放這種形式來表現的,這並不是因為這裡涉及的僅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為工人的解放還包含著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整個的人類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對生產的關係中,而一切奴役關係只不過是這種關係的變形和後果罷了。”這裡的勞動解放,只不過是恢復勞動的自由本質。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自由的結果就是勞動幸福,這一點可以從他對資本主義雇佣勞動的評價與對共產主義自由勞動的設想的對比中看出來。對於資本主義雇佣勞動,他評價說:“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慧。杜勛昶說:物本經濟發展觀與人本經濟發展觀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對於共產主義自由勞動,他設想說:“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範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但並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馬克思主張勞動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主張勞動具有使人幸福的性質。在這裡可以看到,勞動自由的結果就是勞動幸福。總之,社會學勞動價值論主張人類追求自由和幸福,這裡強調的是人類價值論

人本經濟發展觀的經濟發展方針

  人本經濟發展觀既註重效率原則,又註重公平原則。馬克思這樣概括未來的新社會:“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列寧說:“在任何社會主義革命中,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任務解決以後,隨著剝奪剝奪者及鎮壓他們反抗的任務大體上和基本上解決,必然要把創造高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任務,提高到首要地位;這個根本任務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要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一個消滅(消除)了三大差別的公平社會。

  總之,人本經濟發展觀始終強調效率公平兼顧原則。由於實行效率公平兼顧原則可以保障實現人類自由和人類幸福,使人類對生存狀態滿意,可以將這一原則稱為人類滿意原則。

人本經濟發展觀的經濟發展方式

  人本經濟發展觀主張公有產權制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張共產主義,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他又指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實現。”人本經濟發展觀從互利性的公有產權出發,主張追求公平,就必然註重勞動解放,註重以保障人權為基礎的自由人聯合體經濟。馬克思批判了維護私有產權的資產階級人權,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人權本身就是特權,而私有制就是壟斷。”他又指出,資產階級“把歷代的一切封建特權和政治壟斷權合成一個金錢的大特權和大壟斷權。”他還指出:“平等地剝削勞動力,是資本的首要人權。”馬克思主張人類人權,他說:“生產資料的全國性的集中將成為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的全國性基礎,這些生產者將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計劃自覺地從事社會勞動。”以往人們引用這段語錄,往往只註重馬克思否定了市場經濟,但忽視了馬克思要求保障人權的思想實質。馬克思強調未來的社會是由“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就是強調未來的社會是保障人權的社會,因為自由平等的生產者就是擁有人權的生產者;同時,馬克思主張以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所主導的計劃經濟去代替市場經濟,其初衷也是為了保障人權,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由此可見,人本經濟發展觀主張以人權為本的方式來發展經濟。

人本經濟發展觀將取代物本經濟發展觀

  人本經濟發展觀之所以會逐步取代物本經濟發展觀,根源於人類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本性,根源於人類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在現實中,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本經濟發展觀取代物本經濟發展觀正在逐步實現。

  1.可持續發展觀取代不可持續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的興起,源於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突現。所謂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指人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違背了自然規律,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協調,從而影響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降低了人類生活質量的問題。戰後,經濟發展成為各國中心問題,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尖銳,在此背景下,可持續發展問題才被提出來。人類經過對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社會發展付出沉重代價的反思,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藉以取代原有的不可持續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強調可持續人類發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人類發展報告》中指出:“可持續人類發展是這樣一種意義上的發展:它不僅創造經濟增長,而且關註經濟增長成果的公平分配;它要再造環境,而不是破壞環境;它給予人幫助,而不是使人邊緣化。”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觀取代不可持續發展觀,展現的是人本經濟發展觀取代物本經濟發展觀。

  2.經濟發展觀取代經濟增長觀。戰後,隨著經濟的發展,發展經濟學應運而生。在早期的發展經濟學文獻中,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是不加區別的。發展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增長的成果既可以通過“涓流效應”迅速地分流給社會的各階層,也可以通過政府的調節重新分配。然而,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利比亞等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現實中出現了有增長而無發展的現象,迫使發展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涵義加以區分。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布魯斯·赫里克說:“經濟增長指更多的產出,而經濟發展既包括更多的產出,同時也包括產品生產和分配所依賴的技術和體制安排上的變革。”顯然,發展經濟學家將經濟增長理解為財富增值,而將經濟發展主要理解為生產技術、生產制度的變革,後者已經涉及人類價值。在此後的探討中,發展經濟學家將經濟發展與人類自由聯繫起來。邁克爾·P·托達羅在《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中說:“自由應該包括整個社會和它的成員有更大的選擇範圍,儘量縮小我們追求所謂發展的社會目標時所受的外部限制。”而阿瑪蒂亞·森更進一步認為“發展可以看作是擴展人們享有的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他實質上認為真實自由是享受人們有理由珍視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這樣理解發展(包括經濟發展),實質上是將發展理解為人類增值。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們將經濟運動理解為經濟發展,這一現象說明人本經濟發展觀正在取代物本經濟發展觀。

人本經濟發展觀的不斷完善

  1.為何需要不斷完善人本經濟發展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所以需要不斷完善,與其歷史特點有關。馬克思的《資本論》雖然研究的是市場經濟,但有這樣幾點特殊性:其一,馬克思出於為工人階級解放服務的目的,批判性地對待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他的經濟理論的內在邏輯否定了所有的市場經濟,而當前我國正在實行市場經濟。其二,馬克思分析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私有產權為主體的市場經濟,由此形成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由剩餘價值規律支配的生產方式,而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公有產權為主體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從總體來說是由使用價值規律支配的生產方式。其三,馬克思為了揭示資本主義制度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側重於從價值角度分析商品,而基本將商品的使用價值放在次要地位。這樣,馬克思並未強調市場價格的作用,而當前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註重的是利用市場價格進行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生產力發展。其四,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雖然揭示了市場均衡,但是這種市場均衡是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均衡,不包括服務行業在內。其五,馬克思分析的資本家與勞動者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在資本主義社會占主導地位,是一種制度性剝削關係,而當前我國雖然也存在著剝削關係,但在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制度性剝削關係。正是由於馬克思經濟理論的這類特點,使其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指導方面不是十分理想。雖然針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創新理論,但那主要是解決巨集觀層面的問題,而微觀層面的操作問題尚需經濟學界的努力。

  2.如何不斷完善人本經濟發展觀。

  首先,揚棄物本經濟發展觀。對於西方經濟學,應該發揚其人本性因素,拋棄其物本性因素。粗略地說,對於其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因素、實現效率的因素、財富增值的因素,都應該堅持和發揚,而對於其不利於生產權完善的因素、實現公平的因素、人類增值的因素,都應該剔除和拋棄。具體地說,對於西方經濟學的價值立場(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價值目標(僅僅追求財富增值,忽視或否定人類增值)、價值原則(僅僅追求效率,忽視或否定公平)應該拋棄,而對其生產理論、價格理論、資源配置理論市場失靈理論政府經濟職能和經濟政策理論、尋租理論、制度理論和個人價值理論等等,都是可以借鑒的。

  其次,揚棄空想人本經濟發展觀。將事實上違背科學性但主觀上追求人民解放和人民幸福的經濟發展觀稱為空想人本經濟發展觀。斯大林的生產關係經濟學就是空想人本經濟發展觀的體現。前蘇聯在斯大林指導下寫成了《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對於社會主義在東方落後國家取得勝利後,政治經濟學的著力點是生產力還是生產關係,斯大林選擇了後者。他說:“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們生產關係發展的規律”。他還認為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人們的生產關係,即經濟關係。這裡包括:

  (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

  (2)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係,或如馬克思所說的,‘互相交換其活動’;

  (3)完全以它們為轉移的產品分配形式。這一切共同構成政治經濟學的對象。

  這一觀點長期影響著我國,我國建國後,甚至在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一直專註於生產關係的變革是有其思想根源的。本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人本經濟學,它主張追求人類富裕,所以重視生產力,同時它主張追求人類和諧,所以重視生產關係(生產權),它是生產力經濟學與生產關係(生產權)經濟學的統一。斯大林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僅僅理解為生產關係經濟學是不科學的。針對斯大林的生產關係經濟學,鄧小平以生產力經濟學來完善它,以改革經濟學來豐富它。鄧小平將生產力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著力點,而將改革(生產權)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關鍵點。概而言之,鄧小平以生產力經濟學和改革經濟學對斯大林的空想人本經濟學進行了特殊意義上的揚棄。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olo,山林,Dan,Zfj3000,泡芙小姐,Yixi,连晓雾,Mis铭,林巧玲,y桑,Lin,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人本經濟發展觀"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