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人工造林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人工造林(Forest Plantation)

目錄

什麼是人工造林[1]

  人工造林是指通過人為方式在技術上要求根據林木生態適應性和生長髮育規律進行科學植樹造林活動。

人工造林的原則[1]

  1.適地適樹

  即所選擇的造林樹種應與造林地的自然條件達到協調統一。根據造林地的氣候、土壤和土地利用的歷史情況,對造林地的自然條件特點和生產潛力作出綜合判斷。另一方面要求對造林樹種對各種立地條件的適應性進行深入的研究,選定最符合造林目的和最能適應造林地的自然條件的樹種。

  2.良種壯苗

  選用生命力強和具有優良目的性狀的品種,以及生機旺盛、抗逆性強的苗木作為種植材料,不但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可以減少幼林的撫育工作。為了使森林整體有較強的抗災能力,減少由病、蟲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在選用良種,特別是生產周期較長、又為無性繁殖的樹種時,應儘量避免種類過分單一。

  3.細緻整地

  目的在於改善幼苗生長的土壤條件,也使造林施工易於進行。整地的內容包括造林地上的植被清理和土壤耕翻。

  4.精心種植

  正確的造林方法和適宜的造林季節都直接關係到造林成活率,造林方法有播種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大約從20世紀30年代起開始飛機播種造林,這些方法中以植苗造林採用較多。

  5.合理密度

  造林時單位面積上的種植點數,合理的造林密度要考慮樹種的生長髮育特性、造林地自然環境條件、林種的需要、經營條件和經濟上的投資與收益等。

  6.撫育保護

  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進幼樹生長和加速幼林郁閉而採取的各種技術措施,包括除草鬆土、灌溉施肥和對幼樹的管理,如平茬和除櫱以及防治病蟲害等。

人工造林的方法[1]

  1.播種造林法

  又稱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這種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於在大面積造林地上進行造林。但是這種方法造林對造林立地條件要求較嚴格,造林後的幼林撫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較高。播種造林的適用條件:適合於種粒大、發芽容易、種源充足的樹種,如橡櫟類、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種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種災害性因素較輕,對於邊遠且人煙稀少地區的造林更為適宜。播種造林的方法有:塊狀播種、穴播、縫插、條播和撒播等。播種前的種子處理包括消毒、浸種和催芽等措施,對保證春播,早出芽,增強幼苗抗旱能力,減少鳥獸等危害極為重要。

  撤播:均勻地撒播種子到造林地的方法。一般不整地、播種後不覆土,種子在裸露條件下發芽。工效高,成本低。作業粗放,種子易被植物截留、風吹或水流沖走、鳥獸吃掉,發芽的幼苗根系很難穿透地被層。適用條件:勞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區,皆伐跡地、火燒跡地,急需綠化的地方,中小粒樹種。

  條播:按一定的行距播種,可播種成單行或雙行,連續或間斷。播後要覆土鎮壓。可進行機械化作業。種子消耗量比較大。適用條件:跡地更新,次生林改造:主要為灌木樹種和個別喬木樹種。

  穴播: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種的方法,根據樹種的種粒大小,每穴均勻地播入數粒到數十粒種子。播後覆土鎮壓。操作簡單、靈活、用工量少。適用條件:適用各種立地條件,大、中、小粒徑的種子都適用。

  塊播:在大塊狀整地上,密集或分散地播種大量種子的方法。塊狀面積一般在1m2以上可形成植生組。施工比較複雜。

  2.植苗造林法

  又稱栽植造林、植樹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為造林材料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對不良環境條件的抵抗力較強,生長穩定,因此,對造林地立地條件的要求相對地說不那麼嚴格。但是,在造林時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損傷或擠壓變形和失水,栽植技術要求高,必須先育苗,卻也節省種子。總之,植苗造林法受樹種和造林地立地條件的限制較少,是應用最廣泛的造林方法。植苗造林應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種苗(又稱原生苗)、營養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時在採伐跡地上進行人工更新時,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來,有些地區發展營養器苗造林,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植苗造林後,苗木能否成活。關鍵是苗木本身能否維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過程中,從苗圃起苗、選苗、分級、包裝運輸、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過程都要保護苗木不致失水過多。最好是隨起苗隨栽植,儘量縮短時間,各環節要保持苗根濕潤。

  3.分殖造林法

  利用樹木的營養器官(乾、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莖作為造林材料直接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能夠節省育苗時間和費用,造林技術簡單,操作容易,成活率較高,幼樹初期生長較快,而且在遺傳性能上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但要求有立地條件較高的造林地,同時分殖造林材料來源,受母樹的數量與分佈狀況的限制,這種方法主要用於適用營養繁殖的樹種,如松樹、楊樹、柳樹、泡桐和竹類等。

  4.其他方法

  插條造林

  插條造林在春季和秋季都可以進行,春季應在發芽前,土壤解凍後這一段時間內。而秋季則應在落葉後到土壤凍結前。選擇1.5—2.Ocm粗,1-2年生的枝條,剪去側枝,剪成長30—40cm的插穗。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事先整好的地里扦插,然後踏實。插深為使插條的上部露2—3cm。如果土壤較旱,應該用細土覆蓋;此外也可以使用塑料薄膜,採用壟作,可在較為乾旱的地區應用此法。具體工序為,先整好地,作壟,提前灌透水,然後用塑料薄膜將整個壟面覆蓋然後按一定的株距將插條插入壟中,用細土將薄膜上的插孔蓋住,當長出葉子後,即可撤掉薄膜;還有一種方法。是在插前。用石蠟速蘸插條的上切口,即蠟封,以防止插條水分過度散失,然後插入壟中。需要註意的一點是,一定要插正,即插穗的大頭向下小頭向上。

  插根造林

  這種造林方法和插條造林方法差不多,在春秋季均可進行,所不同的是插穗用的是粗1cm以上的根,剪成15—20cm長的段,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提前整好的地上挖直徑20cm,深30cm的坑,將根按45度角傾斜埋入,要註意,插穗的方向是大頭向上,上部不但不外露,反而要埋入土下2-3cm。

  分櫱造林

  直接利用分櫱苗進行造林的方法,由於沙棘的根櫱能力很強,天然根櫱苗多,尤其在平茬以後,每畝能產生根櫱苗6000—12000株以上,可為分櫱造林提供大量能區分雌雄的苗木,這種方法已為許多地方種植沙棘時所採用。具體做法是:春季或秋季在沙棘林內連根掘出分櫱苗,直接運輸到造林地進行造林,栽植時要保證根系舒展,並且要覆土踏實。

人工造林的生態問題[2]

  首先,對造林地進行煉山是南方林區常用的造林地清理方法。煉山就是人為控制的火燒,是人們為了植樹造林在採伐跡地或宜林地上用火燒來清理林地的一種營林措施,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並形成了一種習慣。煉山雖然能徹底清除雜草灌木,有利於造林施工,但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火燒區域內動植物種類和數量損失很大,原有的生物多樣性不復存在,從而導致人工林的穩定性下降;煉山燒掉了許多有價值的地被物,妨礙土壤結構改良,加劇水土流失,破壞生態平衡。

  其次,不顧坡度的全墾整地也加劇了水土流失。按照造林學的要求,全墾整地僅限於坡度小於15度的緩坡地,但在我國南方廣大林區,這一限制幾乎形同虛設,在坡度3O以上的坡地上全墾整地的情況到處可見。全墾整地造成生境巨變,水土流失嚴重。

  再次,在我國的人工造林中,純林占90%以上。在這些純林中,又以針葉純林為主。例如四川省在解放後新造的用材林中杉木占51%,松類占26%,闊葉樹僅占23%。由於針葉的灰分含量低,又不容易分解腐爛,致使地力不斷退化,林地生產力持續下降,培育的林木一代不如一代。根據生態學的觀點,森林的年齡結構和組成結構越複雜,森林就越穩定,就越不容易遭受病蟲危害。而人工針葉純林往往年齡一致,林相整齊劃一,許多病蟲害的天敵無法生存,常常爆發難以控制的病蟲害。由於針葉純林結構簡單,導致林地乾燥,枯枝落葉減少,故針葉純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凈化空氣等方面的作用遠遠不及針闊混交林和天然林,而且還容易導致火災的發生和蔓延。

  最後,重造輕管現象日益突出,農地造林復耕現象時有發生。隨著人工造林更新面積的不斷增長,重造輕管現象日益突出。一是撫育率低,如:2009年度全國人工造林更新撫育率分別隻有71.16%,新造林地雜草欺苗、壓苗現象普遍,嚴重影響林木生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造林質量;二是新造林地以間種農作物為主,本末倒置,沒有給新造林木留出足夠的生長空間,影響苗木成活、生長;三是新造林地放牧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是農地造林包括退耕地造林復耕現象時有發生。

人工造林的基本要求[3]

  根據土地特性選擇樹種或者根據樹種特性選擇合適的土地,這是造林的基本要求,也是造林取得成功的關鍵。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做到了適地適樹。所謂適地適樹就足使造林樹種的特性(主要是生態學特性)與造林地的特性相適應。隨著發展的需要適地適樹不僅要做到土地和種的特性相適應,還應做到適地適品種、適地適種源等。

  1.造林地的立地條件。

  造林要做到適地適樹,就要認識土地的特性。在造林地上影響林木生長的因數主要包括氣候、土壤、地形、生物、水文等,這些閃子就是立地的組成閃子。在造林之前必須要對這些因數進行充分的分析,認識立地因數和樹木生長的關係、各立地因數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對立地因數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上,把造林地劃分成小同的類別,這就是為立地分類,然後為各類造林地選擇適宜的樹種。因此,立地凶子調查、分析和立地分類是造林前必須要做的工作。

  2.樹種的特性。

  造林要達到適地適樹就要瞭解樹種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樹種對外界環境(牛物和非生物環境)要求的特性即為樹種的生態學特性。生態學特性主要包括樹木對光照、溫度、水分、養分等要求的特性。

  3.適地適樹的途徑。

  造林要達到適地適樹可通過如下三條途徑實現:

  (1)選擇:根據造林地塊的立地條件選擇適宜的樹種,或者根據要栽植樹種的特性選擇適宜的地塊:

  (2)改樹適地:改變樹種特性適應造林地的立地條件。如通過育種手段提高樹種抗鹽鹼或抗旱能力等;

  (3)改地適樹:通過營林措施(如整地、施肥、灌溉、混交等)改變土壤特性,使樹種適宜,董長。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改樹和改地的程度是有限的,因此,選擇應是達到適地適樹的基本途徑。

人工造林的效益[4]

  一、影響人工造林效益的因素

  影響我國人工造林效益的因素多種多樣,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如政策影響、知識技術水平和社會因素。從生產實踐來看,造成我國造林質量低下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政策的不完善

  一方面是產權不明晰,責任不明確。集體和個人的收益權、處置權、分配權無保障,影響了造林者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另一方面是政府行為的錯位和越位。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的短期行為,只重視跑項目、立項,而輕視項目管理和項目質量。但是政府既是項目組織者又是項目實施者,還是監督者,“三位一體”的錯位、越位行為,從體制上埋下了隱患。

  2.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我國對人工造林的管理理念尚不成熟,管理體制不健全,責任主體不清。而且管理手段落後,往往是對結果進行管理,如針對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造林實績核查,就是一種事後檢查,發現質量問題無法補救。另外,管理隊伍尚不健全,人員素質低下,缺乏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識。

  3.經濟因素的不利影響

  政府對造林的投入不足,多年來造林補助費低,使工程造林無法真正實施工程管理,效益因此也無法得到保證。此外,由於沒有項目管理和經營管護費用,有些地方擠占生產資金用於管理,造後撫育措施跟不上或者根本不撫育,導致造林質量低下,森林的各項功能難以發揮。

  4.造林技術水平落後

  缺乏科學設計和規範施工,許多作業設計沒有做到依據可靠、科學合理,也沒有採用新技術、新方法,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有的地方不按照設計施工,難以保證每一道工序都合格;有的地方甚至先造林後設計,應付檢查,完全不講科學性。部分地區沒有嚴格執行《種子法》、《苗木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家各類苗木標準。在種苗的使用上違背適地、適樹、適種源的原則是導致造林效益問題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人工造林的方法途徑

  對處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較低層次的林業,要根據林業現狀,調整生產關係,制訂與之相適應的林業政策和管理體制

  1.相關部門要完善林業政策

  第一,深化林地產權制度改革,穩定所有權,放開使用權,搞活經營權,降低林業稅費。第二,改變高額稅費和採伐限額,讓投資者有利可圖,鼓勵其發展林業。第三,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政府配置資源的要求,建立新型的政府巨集觀調控機制。改變過去讓農民投資投勞維持和掩蓋林業產品外部性的做法,尊重經濟規律。

  2.採用人人參與式的林業管理方式

  國內外的經驗證明,許多林業政策和與林業有關的自然資源管理項目,之所以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與森林相處的社區群眾的交流、對話以及促進這種交流、對話的機制。人工造林管理一般都是由政府機構控制的,在管理上很少考慮地方基層農民組織的發展,因此,相關部門應調整相關法規,促進農民參與管理,這樣人工造林的質量就有了保證

  3.對林業項目進行嚴格的管理,提高效益,降低管理成本

  林業工程項目具有三方面的優勢:工程範圍大、時間長、綜合效益高。因此林業項目需要有明確的經營主體,並規範經營行為,確保項目建成後的長期經營管理。再運用科學管理理論、程式和方法,實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使生產的全過程都處於受控狀態,以保障造林效益的穩步提高。同時要充分發揮政府在管理公益林項目和科技推廣方面的作用,制訂好監管造林質量的各類法律法規和標準,建立造林質量保證體系,利用3s技術建立管理信息系統,對造林的質量進行全方位的監管。同時依靠技術進步和管理升級,不斷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質量,實現效益和利潤最大化

人工造林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楊樹人工造林的管理方法[5]

  楊樹是世界上分佈最廣、適應性最強的樹種。分佈很廣j北起大興安嶺,南至牡丹江均有楊樹林分佈。由於楊樹迅速成林,廣泛用於生態防護林、三北防護林和工農業用材林。同時楊樹樹幹高大、整齊,常做“四旁”綠化及道路綠化樹種。在西部防護林建設和東部山區的退耕還林工作中,楊樹已成為主要造林樹種。統觀楊樹人工林,雖然大部分生長良好,但都受不同程度的林業有害生物為害,有的已造成非採伐不可的程度。所以,楊樹人工林的管理應從林業有害生物的治理著手,統籌安排。

  1.選青抗性品種

  楊樹育苗單位,心考慮我省實際,培育抗病蟲害、適心性強、速生豐廣新楊樹品種,多培育鄉土優勢、速生楊樹品種(如大青楊)。

  2.加強苗木產地檢疫

  楊樹人工林的最大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是檢疫病蟲害。所以,育苗單位和個人必須認真執行檢疫法規,實現無檢疫對象前圃。加強檢疫、把好起苗關。必須認真勤查圃地,當發現蟲癭及楊樹下部有滲出樹液現象的植株應及時剪除,並結合起苗挑出被害苗木集中燒毀。要履行產地檢疫制度。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凡是無產地檢疫合格證的苗木不准出售和調運的原則,各經營苗木單位和個人,必須在秋季起苗前,向縣(市)林業局防治檢疫站申報苗木檢疫要求,取得檢疫合格證後,方可出售或上山造林。

  3.科學設計造林

  造林設計要考慮適地適樹、合理混交,避免營造大面積純林的原則。西部防護林區營造防護林帶時要註意不同品系的混交(UPt~鄰兩條林帶的品種儘量避免相同),尤其是東部山區的個體森林經營戶營造楊樹時,必須選擇健康、抗病蟲害、速牛豐產楊樹苗木,儘量避免一個品種造一大片的傾向。為提高造林成活率,不管營造防護林還是用材林,必須把住造林關。避免帶傷苗、無根苗、病害苗、帶蟲癭苗及木質化差的苗木造林,確保造林質量。

  4.及時撫育與更新

  造林成活後,撫育管理是關鍵。特別是東部山區退耕還林地造林,多數為林糧兼種,林農為了提高收入,常把造林地租賃給糧農,行間兼種豆類作物,而糧農為了豆類作物的健康生長,在田間管理期間常使用除草劑,由於除草劑使用不當常造成藥害,降低了楊樹人工林的生長勢,從而引起多種病害發生,特別是導致爛皮病發生,引起造林成果毀於一旦。對西部防護林區和道路兩旁的綠化楊樹,造林成活後應加強管護,防止樹幹受機械損傷,特別要對“四旁”綠化和道路兩旁綠化楊樹,由於造林密度低,容易造成凍害,引起破肚逐漸感染爛皮病。所以,入冬前涮白灰以防止凍害發生。對已過成熟及蛀乾害蟲嚴重的林帶和護路林,要及時撫育更新。

  5.加強林業有謇生物的防治工作

  楊樹人工林面積的劇增,帶來了楊樹林業有害生物的種類也繁多,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種類有:幹部病害有:楊樹冰核細菌性潰瘍病、爛皮病及凍害造成的破肚等,葉部病害有:灰斑病、鏽病等。幹部蟲害有:楊乾象、白楊透翅蛾、青楊楔天牛、青楊脊虎天牛、楊圓蚧、柳蠣盾蚧等;葉部害蟲有:分月扇舟蛾、楊扇舟蛾、楊葉甲等。楊樹人工林的林業有害生物管理,根據林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IPM)理論,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

  (1)葉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

  雖然葉部林業有害生物沒有象幹部林業有害生物那樣危害嚴重,但往往造成樹葉被吃光或提早落葉,嚴重影響了光合作用,降低了生長勢,成為幹部林業有害生物入侵的前期因數。如葉部林業有害生物連續發生幾年就能造成樹木大量死亡。在葉部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應考慮環境污染問題,避免大面積化學防治。為此,必須早發現、早治療,這樣不僅降低成本、效果亦好。在具體防治工作中,要抓住害蟲的薄弱環節,如在地面地被物下越冬的幼蟲上樹期前,在幹部塗化學藥劑,既省工,又節約(避免春季勞力相爭),同時減少了環境污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幹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

  楊樹幹部林業有害生物主要是檢疫害蟲,它們對楊樹材質影響較大,嚴重時風折、枯梢、甚至枯死雖然對危險性有害生物的治理工作中,採用全部種群治理(TPM)理論,有徹底消滅某種有害生物的先例,但目前對楊樹檢疫害蟲還做不到這種程度。在幹部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首先加強產地檢疫,避免帶有檢疫對象的苗木造林。其次,必須在造林地早發現、早治療,以避免擴散蔓延。在具體防治工作中,要抓住害蟲為害流淌樹液或排出木削期,在幹部為害處註射殺蟲劑或藥泥堵洞方法治理,還可以在成蟲期懸掛性誘劑等方法防治。

  6.鬆土除草

  鬆土除草是幼林撫育管理中最主要的一項技術。鬆土的作用是疏鬆土壤,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土壤中水分蒸發,增加土壤透氣性、透水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促進有機質分解,加快土壤熟化;可以抑制雜草爭奪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可以提高地溫,減少蒸發,保墒蓄水,在鹽鹼地上可以抑制返鹽,對降低土壤鹽鹼度有明顯效果。

  7.追肥

  造林後第2年開始對樹木進行施肥,也叫追肥。造林後當年根系尚未生長開,不宜追肥。第2年以後每年或隔年進行追肥。為了有效利用肥料,促進林木生長,一般地區施肥時間應在4月中旬至5月初為好。肥種要根據林地土壤養分含量情況,施用氮肥、磷肥或長效複合肥。施肥量為每株l50—250克,並隨林齡的增長逐年加大。要結合灌溉採用環狀或半環狀施肥法,距樹幹距離為相當於樹冠投影範圍的外緣,或在種植行行間開溝施入,施肥深度應將化肥或綠肥埋覆在地表以下30釐米—60釐米為宜。

  總之,楊樹人工林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在加強預測預報工作的基礎上,根據發生期、發生量預報(特別是動態預報)及發生趨勢動態,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如對不同災區採取分治措施。總的原則是:對無災區要繼續保持和維護生態平衡,做到自然防治t對偶災區要監視其動態,適當採取生防和補助性營林措施。不斷提高天敵數量,增強自控能力,促進生態平衡;對常災區要認真監視其種群數量的變化動態,儘早查明發生基地,做到“治早、治小”,用治點保面的做法,適當採取小面積無公害化學防治或破壞基地生境等方法,控制種群數量增加或破壞大發生規律,力求生態平衡,提高自控能力,保證人工林健康生長。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王永福.論人工造林的方法[J].科技視界,2013,(第8期).
  2. 邱佩才.淺談人工造林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科學與財富,2012,(第12期).
  3. 張愛錄.談人工造林的要求和方法[J].華章,2011,(第2期).
  4. 張振堂.提高人工造林效益的有效方法初探[J].黑龍江科學,2013,(第7期).
  5. 劉暉.楊樹人工造林的管理方法[J].科技與企業,2013,(第7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y桑,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人工造林"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