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50比特思维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50比特思维

  50比特思维指的是:以人脑每秒50比特信息处理效率为基础的思维方式。由美国行为科学家鲍勃·尼斯在其所著《决策的力量》一书中提出。

  其中,比特是计算机科学术语,是英语单词bit中译,用来衡量信息量大小。二进制数的1位所包含信息就是1比特,例如二进制数0100有4位,所提供信息量就是4比特。[1]

激活50比特思维的策略[1]

  理解人类信息处理效率有瓶颈这个事实后,为引导自己和他人做出合理决策,我们可以针对人类思维特征,采取相匹配策略。

  尼斯提出6种策略,可资参考,先来看策略一和策略二。

  策略一:吸引注意。

  意思是,换位思考,从决策者注意力分配维度,提供线索,吸引决策者注意。

  例如,在美国的超市里,两大麦片品牌“家乐氏”和“通用磨坊”使出浑身解数,只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就是占据人眼平视高度那层货架。

  原因在于,消费者自然分配注意力集中在这个位置。类似的,汽车仪表盘上机油更换提示灯、洗衣机工作完毕后提示音、天然气里加入刺激性气体来提醒人们注意泄露等,遵循的都是吸引注意原则。

  如果没有被注意到,50比特思维就很难被激活,更谈不上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决策。

  策略二:要求选择。

  意思是,主动要求他人做出选择,让当事人调用50比特思维决策。

  例如,2007年到2011年,美国经济衰退,慈善捐款大幅减少,但一个名为“聪明宠物慈善机构”非营利性组织,捐款不仅没有减少,还增加85%。

  原来,这个组织和一家宠物产品零售商有密切联系。在零售店结账处,当顾客准备通过银行卡付款结账时,收银台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弹窗,上面显示一个简单问题:“是否为无家可归宠物捐款?”并给出几个建议捐款金额和一个大大的“不,谢谢”按钮。

  这就是“主动要求他人做出选择”策略,通过提供几个选项,激发决策者调用50比特思维决策,认真思考自己真实想法和需求,以弥补内心想法与实际行为之间差距。在这个案例中,这种策略实施,有助于激发顾客内心善意,让顾客将参与慈善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

  这两个策略目的都在于,通过设定某种提示,吸引决策者注意,进而激活50比特思维。我们可以结合福格行为模型动机能力、提示三要素来理解。

  策略三:重述选项。

  意思是,用恰当措辞来重新表达信息。

  例如,前述提到“聪明宠物慈善机构”募捐屏幕,如果把“为无家可归宠物捐款”改成“为动物收容所捐款”,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慷慨解囊。

  原因在于,和“家”、“宠物”等字眼相比,“收容所”、“动物”少了很多感情成分,少了很多故事,很难激发出人们善意。

  不难理解,“无家可归宠物”这个措辞承载很多信息量很大。意思是说,这些动物不是野猫野狗,原本是宠物,本来应该是某个家庭一员,它们身上一定是发生很严重事情,可能是主人去世,可能是和主人走失,也可能是被抛弃......

  我们可以理解前景理论故事力等来理解:不同表述框架,效果显著不同。

  策略四:自愿退出。

  意思是,把积极正确行为方式预设为默认选项,让人们默认接受一个比较好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行为方式。

  例如,遗体捐献对医学研究和挽救生命意义重大,但多数人在去世前都没留下是否愿意捐赠遗体意愿记录。一些国家,如果人们要捐献器官,必须在生前签署同意捐献声明,但另外一些国家,捐献肾脏是默认选择,不愿意捐献才需要声明。

  统计发现,在这两类执行不同规定国家里,器官捐献率差异显著,在默认捐献国家,器官捐献达成率在85%-100%之间,而在需要签署捐献声明国家里只有4%-27%。

  自愿退出策略利用人们懒惰和拖延倾向,把它转变成有利于改善行为方式积极因素,减少50比特思维运用阻力。但要注意的是,默认选项设置需要考虑法律和伦理,只能助推,不能有太多强制成分。

  这两个策略目的都在于,在吸引注意后,通过优化选项,让决策者更容易、更快速接受或者拒绝某个选项,减少50比特思维运用负担。

  策略五:调整难度。

  意思是,让正确选项更简单、更容易,让错误选项更复杂、更困难。

  例如,如果一个公司名称读起来比较方便,容易发音,那么在它上市当天,所发行股票价格往往会比较高。相反,那些名称读起来困难公司,所发行股票价格往往比较低。

  类似的,如果一个药品名字比较难读,那么这种药品受欢迎程度,就会低于同类、名字容易读的那些药品。

  反过来,如果想克服睡前刷手机坏习惯,可以将手机放到远离卧室的厨房,同时用老式闹钟替代手机闹铃。

  每个人都是认知吝啬鬼,50比特思维能力能少用就少用。如果能够让别人在潜意识状态下,凭着本能和直觉就能接受你的选项,就更容易促成相应行为。

  策略六:预先承诺。

  意思是,为达到预先目标,提前给予行为或者结果承诺,并根据做到与否实施奖惩。

  例如,美国有一些网站提供预先承诺功能,预先拟定多类合约,包括减肥类、戒烟类和健身类等,支持多种惩罚方式,包括把违约情况告诉朋友,直接从绑定账户扣除违约金等。

  每个人都具有保持承诺一致性本能,如果承诺违约代价高到一定程度,当事人50比特思维就会被有效激活。网站数据显示,代价越大,成功完成承诺比例越高。

  这种预先承诺策略,让人们提前下决心,在当前做出某些决定,弱化未来某些行为吸引力,甚至完全不可能实现,或者相反,增强吸引力,可以有效提高用户改善行为动力。

  这两种策略目的都在于,调整不同选项代价成本,让50比特思维运用更加理性,提高优质决策概率。

  每秒大约只能处理50比特信息,这是人脑信息处理瓶颈。识别这个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是用好50比特意识能力,例如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是用好潜意识处理能力,例如习惯和本能。

参考文献

  1. 1.0 1.1 鲍勃•尼斯.决策的力量: 改变自己和影响他人的7个策略[M].中信出版社.2017-3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上任鹅陈.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50比特思维"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