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脑体产业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脑体产业

  一个企业价值链上讲,可分为研发、制造、营销、营运管理四个区段。相应地,它们构成四个产业,其中研发、营销和营运管理称作“脑袋产业”,制造称作“躯体产业”。

脑体产业的分离与再分离

  1.脑体产业分离。企业为了实现在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战术上就要落实“脑袋”和“躯体”的最优配置。由于全球各地要素禀赋的差异,企业“脑”、“体”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企业必然有不同的运行成本,这就要求企业对自身组织资源进行合理分工,实行“脑体分离”。脑体产业分离的方式又有两种:基于不同地域的分离和基于不同企业的分离。前者意味着企业按照要素资源和组织资源最优化配置原则,在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地域设置研发、营销部门乃至营运管理中心,而制造部门搬到劳动力密集的区域。后一种分离意味着企业分别将制造环节、营销环节和研发环节交给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企业去承担,这就是“外包”。

  2.脑袋产业再分离。脑袋产业的再分离即脑袋产业内部的分工更加具体,研发、营销和营运管理发生分离。面对客户经济时代,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将产品的研发部门或市场营销部门从全球总部剥离出来,把一个“大脑袋”拆成若干个“小脑袋”。剥离的思路依然有两种:根据要素禀赋配置到不同的国家或区域性市场;根据比较优势外包给其他企业。伴随“躯体”——制造部门的转移,“脑袋”——研发部门也从总部分离出来。考虑到细分市场的高度差别化和个性化,市场营销部门从总部分离出来的现象亦如出—辙。

  3.躯体产业再分离。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不仅脑袋产业内部要分离,躯体产业内部也要分离。作为制造环节的躯体产业,包括核心部件制造、—般部件制造以及组装。在躯体产业的不同段位,需要不同水平的生产技术,在不同地方又有不同的成本。因此,躯体产业内部的再分离与脑袋产业内部的再分离一样不可避免。脑体产业分离带来的不仅是企业配置要素资源和组织资源方式的改变,更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根本改变。从运营方式看,在脑体产业分离前,企业大多实行实体经营,研发、制造、营销、服务和营运管理,一个都不能少。企业就像一架高度纵向—体化的投入产出机器,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销售及其售后服务,都由企业自己运作和管理。企业虽然也会有自己控制的分公司或者子公司来分别从事原料采购、研发、制造和销售等职能,但是在各公司之间必定有非常明确而稳定的产权关系,或者说资本纽带将它们联结在一起。但是,在脑体产业分离的全球化时代,企业不再主要依靠产权关系将所有的环节联为—体,而是依靠发达的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以市场契约的方式实现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例如,一家企业可能在产品制造方面拥有核心能力,它就不需要自己去办理采购、研发、营销等非专长的业务,只须分别找到在该产品的采购、研发、营销等方面具备专长的企业,将制造以外的业务“外包”出去,与其他相关企业结成一个利益联盟即可。企业从全能生产到专注于某个环节的生产的过程,就是“脑袋产业”和“躯体产业”分离的过程,也就是企业从实体经营过渡到虚拟经营的过程。脑体产业分离后,企业实行虚拟经营就不再是事事亲历亲为,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构建网络。当然,企业要拥有竞争优势,就要努力在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客户构成的相关利益者网络中处于最具增值价值的核心地位。一般地,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通常具备如下特征:“虚业经营”高于“实业经营”;“软部资源”高于“硬部资源”;“无形资本”高于“有形资本”;“外部链接”高于“内部链接”等。过去,是实体经营高于虚拟经营;现在,则是虚拟经营高于实体经营。越是能成功地构建网络进行虚拟运作的企业,就越是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优势地位。因为,虚拟经营的企业往往掌控了“脑袋产业”,处于分工链条的上端,是价值增值的主要部分,处于主动地位;而其他企业则往往是继承了虚拟企业的“躯体产业”,处于分工链条的下端,是价值增值的次要部分,处于被动地位。

脑体产业分离发展的地域特征

  1.从全球范围来看,脑体产业转移呈现如下特征:—是“脑袋产业”向发达国家转移。像美、日、德这样的发达国家,其大型跨国公司一般只做“脑袋产业”而不做“躯体产业”,甚至只做“大脑袋”,不做“小脑袋”。从全球50O强企业的地理分布来看,可以发现排名前100强的跨国公司多数把全球总部设在美国和日本。一方面,许多跨国公司将研发、营销、营运管理部门设在发达国家,而将制造和售后服务部门迁移出去,所以才有少数发达国家“产业空,cvn二”的说法;另一方面,一些总部原本不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出于要素禀赋的考虑,也纷纷将研发、市场部门迁移到发达国家。二是躯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要素方面具备发达国家所不可匹敌的绝对成本优势,因此,大量的跨国公司纷纷将其“躯体”——制造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因此这些国家也往往成为“小脑袋”——地区或大区域的总部所在地。一般地,跨国公司往往将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合称“大中华区”,而区域总部往往设在中国大陆或香港。

  2.从一国内部来看,脑体产业转移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就城市规模而言,大城市往往成为“脑袋产业”的转移归宿,而中小城市则成为“躯体产业”的转移归宿。一些企业在小地方做大做强之后,为了应对更大范围内的竞争,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分工,就要考虑将研发、营销和营运管理总部从原来“发迹”的小地方迁移到大城市来。二是就地理位置而言,沿海城市往往成为“脑袋产业”的转移目标,而内地城市则成为“躯体产业”的转移目标。因为沿海城市交通便捷、资讯发达,便于与外国进行国际贸易,直接参与全球分工体系;而内地城市相对闭塞,但劳力和土地成本低廉,往往成为制造基地,吸纳的多是“躯体产业”。形成“脑袋产业”集聚的地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知识中心。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一个地方知识的集中程度就代表了核心要素的集中程度,企业越是做大做强,就越是倚重于知识要素。过去是资本决定企业命运,现在则是思想(Idea)决定企业命运。因此,跨国公司往往选择知识信息比较集中的大城市或者首府作为脑袋产业的大本营。第二,金融中心。—个地方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决定了该地能否成为“脑袋产业”的落地之选。知识和金融的嫁接,一则可以迅速把一种思想做成一种产品,二则可以迅速把一种产品做成一种产业。第三,流通中心。当经济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企业能否盈利更重要的是能否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实现商品价值。即流通由过去的末端产业成为现在的先导产业,价值实现价值创造更重要了。何处拥有便捷的流通条件,例如更稠密的水陆交通网络、更低的关税、更透明的出口政策等,就能有效地吸引“脑袋产业”的集聚,尤其是脑袋产业中的营销部门。第四,环境中心。企业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生产和发展。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主要体现为要素禀赋,而且体现为社会人文环境,包括法洽、公平、廉洁、诚信等政府和公众行为特征。知识、金融、流通和环境四大中心的具备,不仅能够吸引“脑袋产业”的转移,而且为“脑袋产业”的再分离提供了空间。

  形成“躯体产业”集聚的地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要素成本较低。例如。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因而有可能吸引“躯体产业”中的制造业集聚。第二。制度成本较低,如人口流动相对自由,社会洽安状况较好,政府工作效率较高,这些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第三,信息成本较低。人们通常注意到信息技术的发达带来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却忽略了由于产业集聚本身带来的信息成本的降低。产业活动的密集必然带来信息的充分流动和传播,而且是高度专业化、标准化的信息,这有效地提高了市场透明度和企业经营效率。第四,信用成本较低。在现代市场经济,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活动构成了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不仅法律成为契约履行的基础和保障,而且信用也成为契约得以履行的道德基础。研究表明,越是具备信用基础的经济,法律就越是容易执行,契约就越是容易履行。因此,同等条件下,信用成本较低的经济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 李海舰,聂辉华.现代企业的脑体产业分离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03,15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脑体产业"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