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经济现代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经济现代化(Economic Modernization)

目录

什么是经济现代化[1]

  经济现代化是从物质层面、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所考察的现代化过程,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经济现代化的内涵[2]

  经济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生产力的现代化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生产力现代化和生产方式现代化的统一。

  1.生产力的现代化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累积性和继承性特征,即任何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在继承历史上已经累积起来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开始的;而任何一个时代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的水平又是下一个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这一特征表明,社会生产力是不断上升的,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化和经济的现代化也是不断上升的。

  生产力的现代化体现在资本累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三个方面。

  (1)资本累积水平。

  社会已经积累起来的生产力是社会借以发展生产力的现实能力,这种能力沉淀于(或物化于)社会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分别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形式出现。

  物质资本:这里的物质资本指的是社会现存的劳动资料,包括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包括应用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机器、设备、厂房等,还包括服务于生产过程的交通、通讯金融互联网等设施,以及航天卫星、宇宙飞船等。劳动对象包括资源形态的原材料、合成加工的原材料,还包括已经开垦的土地。物质资本累积的水平,包括物质资本累积的规模水平和累积的技术水平。物质资本累积的规模水平是指社会拥有的劳动资料总量。累积的物质资本加上累积的非资本形态的物质,如住宅以及其他耐用消费品构成社会总的财富,其中物质资本是社会财富主要的,也是能动的部分。一个社会物质资本规模愈大,意味着这个社会总的生产能力愈大,也意味着这个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愈强。

  物质资本累积的技术水平,指的是劳动资料的技术发展程度。例如,从石器工具到铁制工具,从手工工具到机器,从人工控制的机器系统到电子技术控制的机器系统,就是劳动资料技术一个个跳跃发展的阶段。马克思说过,劳动资料的发展程度,不仅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指示器,而且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测量器。较低技术水平的劳动资料指示的是较低级的生产方式和较低级的生产力水平;较高技术水平的劳动资料指示的是较高级的生产方式和较高级的技术水平。

  人力资本: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明塞尔、贝克尔等人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指的是通过投资于人的教育职业、健康保健等方面而形成的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体魄,亦即人力的综合素质。人力资本的一个特点是:人方资本存在于个体的生命之中,个体生命一旦结束,属于个体的人力资本即随之消失。但情况并不仅仅如此。由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一方面反映着家庭和个人在教育、职业培训、健康保健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反映着社会在教育、职业培训、健康保健方面的相应供给。所以,以个人形态出现的人力资本的增进,必然反映为社会为生产人力资本的资本的增进。存在于个体的人力资本是不能测度,也是不能加总的,因而社会的人力资本不能通过测度个体人力资本的方法求得。但上述人力资本与生产人力资本的资本的对应关系,为测度人力资本提供了可能,这就是通过将人力资本还原为物质资本的方法,实现对社会人力资本的间接测度,这种生产人力资本的资本是物质资本,具有历史的累积性和继承性。

  此外,虽然个体人力资本会随着个体生命的结束而消失,但在个体生命结束之前,个体的人力资本,即知识、技能、经验等会通过口授、身授、更多的是以文字的形式保存和扩散,并最终为他人,包括下一代人力资本的增长提供可能。因此,即使个体生命结束之后,属于个体的人力资本不一定完全消失,尤其是以文字记录下来的人力资本会得到保存和延续。人类知识的增长和体魄的健全正是通过代际的传递和积累实现的。人类体魄的健全除了通过代际传递和积累的社会机制外,还通过代际传递和积累的生理机制,即遗传机制实现。

  社会资本:是指除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外,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因素。一切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因素,不仅不构成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资本,而且是一种负资本。社会资本本身不构成直接的社会生产力,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在这里将其视为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同的资本。

  社会资本包括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的价值观念、社会的习俗等。

  社会政治制度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表现在:政治制度通过其自身构成要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提供支持或保障。例如,统一的国家、权威的中央领导、统一的市场、需要由政府控制的经济部门、政治的民主化、有利于遏制权力腐败的制度、稳定的政治秩序等,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法律制度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完备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执法制度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秩序,为财产和财产的增值提供有效的保护。

  社会价值观念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价值观念中的劳动致富观念、创新观念、诚信观念、产权不可侵犯观念等,当它们作为社会普遍的认同时,就会形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良好氛围;当它作为个体意识时,就直接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微观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人力资本。

  社会习俗中也存在着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例如,在农村社会中,农忙季节农户之间换工这种简单的劳动协作形式,使协作双方农活的时序得到合理调剂,从而使双方都能适时地收割或下种。在这种协作形式下,劳动力的利用率和劳动的效率都会得到提高。再如家族观念支配下形成的家族企业,在一定的发展阶段,自有其特殊的生命力。

  (2)经济的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指在既有资本累积水平之下,社会经济已经达到的水平,包括某个时点经济的总量水平和经济的结构水平。

  总量水平:可以用社会物品的产出量衡量,也可以用价值产出量衡量。用物品产出量衡量,例如,产出了多少吨粮食、多少吨钢材、多少台机器等。按品种分列的产量指标,有利于对主要产品的产出状况进行比较。但由于物品的品种繁多,相互之间又不能加总,因此,再详尽的物品产出的数据,也不能清晰地给人们总量上变化的概念。价值产出量指标弥补了物品产量指标的不足。价值量指标是将物品按一定的价格(某一不变价格)换算成货币量,即价值。由于货币量是可以加总的,因此,总量的产出水平就可以做加总的计算,并可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比较。需要指出的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价值,形式上是价值指标,实质上反映的是物品的量,是物品借助价格这一形式解决了其在计算上不能加总的问题。

  计算社会物品产出总量的指标,以前曾使用社会总产值指标。这一指标由于包含了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故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生产的效率。因为,物质消耗得愈多,社会总产值就愈高。故使用这一指标等于是鼓励人们使用消耗高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同时,社会总产值指标也没有包括全部非物质部门的产出。

  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同时表明:社会经济总量也是不断累积的过程,社会经济总量是不断增长的。这种增长,依赖于社会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长。虽然经济现代化始终离不开这三种资本的增长,但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这三种资本依赖的状况是不同的。在经济现代化的起始阶段,增加物质资本可能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时需要大规模地兴建工厂,大规模地添置设备,即主要进行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在生产规模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增加人力资本可能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时经济的现代化需要转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方式上来,技术、人才成为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在经济现代化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人才则成为经济现代化向着高级阶段,即信息化阶段迈进的决定性因素。而每当经济现代化进行阶段性跃进的时候,必然要求社会资本的改善或增进,即相应的社会制度、政策环境的改善或增进。

  结构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过去我们曾使用与社会总产值指标相对应的,即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结构的分析方法,也曾使用农、轻、重结构的分析方法。但这两种方法遗漏了现代服务业,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貌。

  三次产业是指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消费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三次产业变化会呈现这样的规律j在经济现代化的初期阶段,三次产业的结构一般为一二三结构,即农业的比重最大,工业其次,服务业再次;随着经济现代化的推进,工业和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农业的比重渐减,三次产业的结构演变为二一三结构,进一步演变成三二一结构。世界各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正是按照这一规律演变的。

  三次产业比重变动的实质是服务业比重相对于非服务业“赶超式”的上升,并最终对于非服务业主导地位的替代。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一方面,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增长,从而刺激消费服务的增长;另一方面,在经济总量增长过程中,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更加专业化,从而要求更加细化和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与之相对应,并通过服务业将这些细化和专业化的部门联结起来,这也就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再进一步看,消费服务业的发展,会进一步推动消费方式的多样化,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会推动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刺激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把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称为低度化的产业结构,把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称为高度化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程度大体上反映了经济现代化所达到的水平。

  (3)经济增长的可持续能力。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世界性的命题。其背景是,二次大战后,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从而威胁到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以至当代人甚至下一代人自身的生存。此处经济增长可持续能力指的是受资源和环境支配下的经济增长能力。衡量一个经济体现代化状况,除了衡量其现有经济状况外,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结构,必须衡量其资源和环境所支撑的可持续能力。

  一个经济体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决定于以下三个因素:

  资源拥有量。这里的资源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还包括空气资源、阳光资源等。经济的增长是以这些资源为物质基础的,或者说是以消耗这些资源为条件的。但所有这些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即它们不是可以无限供给的。其中有些资源具有绝对稀缺性,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是不可再生的,随着不断地被消耗,其总量会愈来愈少,最后会走向枯竭。

  正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倘若一个经济体所拥有的资源愈多,人均占有量愈高,那么其经济发展就愈具有主动性,其可持续增长的能力愈强。

  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指一个单位的资源创造国民财富的能力。在资源拥有总量既定(或人均拥有量既定)的情况下,资源利用率愈高,可创造的国民财富就愈多,或者创造既定量的国民财富,所需要的资源量愈少。因此,在资源拥有量(或人均量)和创造的国民财富总量都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体若其资源利用率愈高,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可使用时间愈长,则这个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愈强。

  开发和利用新资源的能力。这是指发现资源新的利用方法和新的利用途径的能力。上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调的是提高对传统资源的利用效率,是资源因利用效率提高而发生的量的相对扩张,而发现资源新的利用方法和新的利用途径是资源利用的质的飞跃。各种新材料、新能源的发现就属于这种情况。例如,超导材料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节约了金属材料的使用量,太阳能风能的利用,可以节约煤炭和石油的消耗,而未来利用海水热核聚变产生的能源,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主要依赖矿石能源的状况。资源的这种新的利用方法和新的利用途径的发现和应用,将改变目前资源短缺的状况,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控制环境污染的能力。一个经济体排放的污染物的量,首先决定于该经济体的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愈大,则污染物排放的量愈大。只要限制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的增长,就能阻止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主张“零增长”的生态主义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发生的。但停止增长的理论不符合人类既往历史(人类的历史是不断上升和发展的),也不符合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存在独立利益的现实。

  其次决定于经济结构。在生产总规模及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体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决定于其经济结构状况。经济结构愈是高度化,即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愈高,则污染物的排放量愈少。因为第三产业是低污染产业,其中现代服务中的有些部门是无污染部门。所以,控制污染物排放,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换是关键性因素。

  再次决定于生产的技术状况。在生产规模和经济结构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体污染物的排放量决定于生产过程的技术状况,设备和工艺先进,尤其是在采用循环经济和清洁化生产方式的情况下,污染物的排放量就少,反之,污染物的排放量就多。

  2.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任何生产力总是一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生产力,没有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生产力。现代化的生产力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的统一才构成现代化的经济。

  生产方式,指的是生产力借以运行的制度和规则。就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和规则。把市场经济的制度和规则规定为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是因为这种制度和规则,到目前为止,是最适宜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和规则。

  (1)市场经济的制度和规则。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现代生产方式,是由各种相关的具体制度和规则组合起来的。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多元产权制度。私有产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私有产权的存在,像自由交换、平等竞争这样的市场机制就不可能建立起来,更不可能是充分的。当然,市场经济制度也不排斥其他产权形式的存在,例如集体所有制国家所有制以及由多种性质的产权参与的股份制。其中股份制是一种社会化所有制

  对财产保护的制度。无论是公有财产,还是私有财产,确保财产归所有者所有而不受他人或外部力量的侵犯是保证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根本条件。因为只有在财产得到充分保护的条件下,财产所有者才会有增值财产的愿望,社会财富才会不断增加,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性才会存在。

  自由贸易、平等竞争的制度。自由贸易、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充分保障市场参与者自由贸易和平等竞争的权利,必须限制妨碍自由贸易的地区保护和垄断行为,限制妨碍平等竞争的各种特权制度。

  国家对经济实行有限的计划调节制度。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为市场运行的基本力量和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的前提下,同时实行国家对市场有限的计划调节。所谓有限的计划调节是指国家的计划调节是作为市场调节的辅助力量,而不是主导力量存在。国家计划调节的目标是事前防止或事后纠正市场调节带来的某种盲目性。同时,国家所实行的计划调节是通过诱导性的计划经济手段进行的,而不是计划经济生产方式下的行政性指令。

  (2)市场经济的制度和规则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的制度和规则是通过以下机制对生产力发生作用的。

  市场为合理配置资源提供最有效的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部门之中去,从而实现生产和需要的衔接。在计划经济生产方式下,资源的配置是由计划部门的人员,通过对社会需要的计算,进行资源的配置,规定社会各部门生产的品种、数量、规格。但由于社会需要的门类极其繁多,人们的需要又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计划人员事先要毫无遗漏地、精确地计算出这种需要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有人曾设想用现代计算机进行这种计算,但这同样是一种“乌托邦”。以自由交换为基础的市场,比计划人员和计算机高明,它能够毫无遗漏地,甚至精确地计算出社会需要,并引导社会资源按照需要进行配置。市场的这种神奇能力是通过价格机制获得的。价格信号的变化,即价格的涨落传递的是供给和需要的变化。生产者根据价格信号不断地调整资源的配置,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从而达到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衔接。

  市场为社会提供优胜劣汰的机制在计划经济生产方式下,产品是由计划调配的,因此对于生产者来说,无论你的产品的成本如何,都不用担心它的销路。但在自由交易制度下,产品是由消费者选择的,产品的品质、价格是消费者选择的依据。因此,对于生产者来说,如果产品不具有品质和价格优势,那么就面临着被消费者遗弃的可能。这样,像自然界对物种的选择一样,一切具有生存优势的被保存下来,一切缺乏生存优势的被淘汰出局。

  优胜劣汰不仅是一种择优的机制,而且是一种激励机制优胜劣汰,激励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正是这种机制使整个经济、整个社会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全部奥秘也就在这里。

  在肯定市场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同时,还必须看到,由于生产者决策和消费者决策都是分散和自发的,因此有可能产生生产和需要在某个局部、某个时段脱节的情形。这种脱节的情形,一般会通过市场的二次调节,进行自动的矫正。但如果生产和消费之间发生长时间的和全局性的脱节,则属于经济危机的性质。这时仅靠市场的二次调节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国家的行政力量。在经历了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经济学一反过去自由放任的传统,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的理论。不过,对于是否要进行这种干预和多大程度上进行干预,一直成为经济学争论的主题。

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3]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经济现代化为物质前提。经济现代化是从社会生产力角度考察的现代化过程,它决定着现代化过程的其他方面。当代的经济现代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包括国民经济工业化,而且包括国民经济的信息化

  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结构变革过程,它以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就业中的份额连续下降,而工业及其他产业份额不断上升为基本特征。根据唯物史观,经济现代化作为不断变革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包含着不同的核心内容。20世纪中叶,以高新技术创新为显著特征的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引发了一场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在诸多方面对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类社会开始了经济信息化的进程。

  所谓信息化,就是指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当代虽然还没有出现完全实现经济信息化的国家和地区,但从整个世界来看,产业结构中新兴的信息产业正在逐步占据统治地位,并导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可以说,在当代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信息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工业化和信息化是目前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仁慧.丁文锋.论经济现代化的三大规律.人文杂志.2004年6期.
  2. 阮正福编著.城市现代化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0.
  3. 何干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Yixi,方小莉,y桑,Mis铭,刘维燎,滴滴.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经济现代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