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媒介记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媒介记忆(meida memory)

目录

什么是媒介记忆

  媒介记忆是指媒介通过对日常信息的采集、理解、编辑、存贮、提取和传播,形成一种以媒介为主导的人类一切记忆的平台和核心,并以此影响人类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

  媒介记忆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媒介对于信息的记忆特点和模式,媒介对于记忆内容的选取方式与角度,媒介对于人类各种记忆的影响,以及媒介记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等。

  美国学者卡罗琳·凯奇最早提出了媒介记忆的概念,她在其2005年地著作《过去的页面:美国杂志的历史与记忆》中强调了杂志在建立社会评论与国家文化的公共历史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媒介记忆是作为媒介研究与记忆研究的交叉领域而提出来的概念,试图从中探讨在媒介运作中媒介是如何通过扮演一个记忆代理角色来完成与社会其他领域的互动过程”。

概念中相关名词的解释

  个人记忆是记忆自己亲历亲为的事,“是个人用群体的眼光来回忆的过程,而群体的记忆通过个人的记忆得以实现并表现出来。”

  集体记忆是指曾经历过相同事件的一群人的共同记忆,以及这些事件所遗留下的客观印痕,包括共同经历的空间环境、社会事件、机构设置、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字和口头档案材料等。

  社会记忆是在相关事件的当事人消失以后才出现的,如各种仪式、神话、集体的叙述、朝圣等。

媒介记忆的特点

  媒介记忆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实体性。物质实体是媒介记忆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没有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无论多么精美的精神内容和历史文化也无所依附、无法留存和精确传播

  二是集体性。媒介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活动,媒介是集体互动桥梁和纽带,也是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事实性。媒介记忆总是同具体的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回忆过去还是重现当下,也不论是为过去“昭雪”还是为过去自豪,都基于一定的事实。

  四是选择性。媒介记忆难免带有主观的、感情的色彩,人们难免会有选择地强化某些事实的记忆,也会有意地淡化某些事实的记忆,从而造成记忆堆砌和记忆空白。

媒介记忆的社会责任

  个人记忆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在媒介记忆中,失去了作为基础元素而存在的个人记忆,媒介记忆也不可能形成;同样没有个体对于媒介内容的关注与选择性记忆,媒介记忆也不可能发挥其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媒介记忆的形成是一个媒介组织或机构完成其新闻采集、编辑、报道传播的过程,这一过程不能排除数量众多的个人记忆,因为媒介所记忆的事件本身就是一种个人记忆的媒介表现,无论是事件发生的当事人,或是之后对新闻事件进行编辑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在消化吸收其他人对事件的记忆的同时也在将自己的个人记忆融入媒介记忆之中,也就是哈布瓦赫所说的不同的个体群体对人类记忆的“社会建构”的过程。由此可见,媒介记忆是个人记忆的集合与凝聚。

  媒介记忆是个人记忆的集合与凝聚,同时又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得媒介记忆在社会记忆与个人记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纽带关系。众多个人记忆能够通过媒介形成社会记忆,而许多时候,具有认同功能的社会记忆也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个人记忆。这就涉及到了权力记忆的概念,权力记忆在有的社会有的时代很微弱或者不存在,在有的时代和社会就非常强大,因为掌控了一切记忆途径,所以可以主导所有社会记忆。这里所说的“一切记忆途径”就是指传播权力记忆的各种媒介。可见,媒介记忆扮演着个人记忆与社会记忆之间的纽带和桥梁角色。

  媒介记忆作为社会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要从众个体记忆中吸取养分,还担负着将个体记忆融入社会记忆,从而进一步凝聚成整体社会记忆的责任。媒介记忆作为个人记忆与社会记忆的纽带,被社会赋予了以下几点责任

  一是人的社会化功能。大众媒介在很早就开始担当起了人的社会化的作用。媒介记忆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众通过接受媒介信息完成对于基本社会制度,社会习惯的认识,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二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媒介作为社会事件的记录者和报道者,担任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记录者的职责。媒介通过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关注着人类社会的细微变化。媒介追求客观公正的报道目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人类社会经验的积累与传承。媒介记忆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片面等局限性,但仍能成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角色。

  三是社会发展推动力。媒介在记录和报道社会现状的同时,还能够从众多的媒介记忆中获取有用信息,学习经验教训,从而由此引导人类前进、促进社会革新。

  四是社会危机预警功能。媒介在搜集各种历史事件与社会事件时,具有高度的灵敏性,能够唤起个体对于人类自身、环境、动、社会、地球等的关注,并在众多的历史记忆中寻找相关信息进入媒介,由此,在人们面前展现出来的媒介记忆就会起到一定的社会危机预警功能。

中国媒介记忆研究的局限与困境

  依据现有文献,目前的媒介记忆研究已经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不少观点和概念已经能够在解决现实问题层面起到实际作用,但是在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上仍有提升空间:

  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对媒介记忆的研究需要建立--种历史纵深感与社会空间感,研究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媒介记忆在差异化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也应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介记忆生态及记忆需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种流动的、发展的、变化的研究观念有待建立。另-方面,对媒介记忆概念的认识也仍有突破的空间:绝大多数研究侧重于分析媒介与各类型记忆的互建以及各类型媒介所塑造的记忆文本,也就是将媒介记忆理解为“媒介与记忆”或是“媒介的记忆”,却鲜有意识到“媒介即记忆”,媒介记忆不仅具有一切人类记忆形态的共性,同时也享有独特个性。在相对局限的视角下,当前的不少研究往往独立而封闭地探讨个体记忆、社会记忆、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等,不可避免呈现出“缺乏焦点、重心和过度分散的弊端”。

  其次,《媒介记忆理论一人类一切记忆研究的核心与纽带》--书初步建立起媒介记忆研究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学者仍旧仅针对某一特定现象或事例展开独立研究,缺乏提纲挈领、统筹大局的研究成果,这也导致部分研究结论仅对个别媒介现象适用,却很难对整个媒介记忆研究领域产生鉴意义。因此建立-种全面地、系统的、整合性的研究范式与理论体系并促成越来越多地学者借鉴参与这一整合研究路径成为首要解决的任务。

  再次,在研究观念上,国内学者应该正确处理好现在与过去的关系。一般而言对现在与过去关系的认识分为三种,一种是过去中心观,认为“现在是由过去塑造和决定的”,其次是现代中心观,即认为“记忆是现在对过去的重新建构,过去会根据现在的需要不断被重新叙述和表达甚至‘创造’。”最后为“第三条道路”,认为“过去并非仅根据现在的情境和需要凭空建构,现有的社会情境只是对存在于历史中的过去的挑选而非创造。”国正确处理现在与记忆的关系将有效改变媒介记忆研究结论的单一与固化,丰富媒介记忆理论体系。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媒介记忆研究比较倾向于三种研究方法:符号学研究与文本分析、民族志研究与口述历史、比较历史研究。定量研究的方法在国内媒介记忆研究中较为少见,记忆研究更强调对文本的阐述与理解,简单的量化分析或模型设计或许会降低记忆研究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但也可以尝试将其作为记忆研究其他方法的补充。例如学者李洪涛与黄顺铭的《“耻化”叙事与文化创伤的建构:〈人民日报)南京大屠杀纪念文章(1949-2012)的内容分析》以及余霞的《全球传播语境中的国家创伤与媒介记忆》运用内容分析法考察了媒介报道对创伤记忆的建构、遗忘与再发掘,以文献“量”的分析接近“质”的认识。

  最后,在理论的建设与运用上应该清醒认识到西方媒介记忆理论对中国现实的适用性,当下不少研究缺少对中西方不同国情与社会体制的充分考量,尤其是缺少对社会转型时期以及全媒化时代下中国媒体产业化改革以及媒体社会责任重塑现状的深人调查,往往出现简单套用西方记忆理论和迎合西方观点的情况。因此,如何鉴西方媒介记忆理论的精髓,与中国社会现实有机结合,避免简单的照搬照抄和套用贩卖将成为今后研究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陈cc,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媒介记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