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認識學派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Cognitive School)

認識學派(Cognitive School)——認為戰略制訂是個思維的過程

戰略思想十大流派
設計學派1950年代中期
計劃學派1960年代中期
定位學派1970年代中期
企業家學派1950年代初期
認識學派1940年代末期
學習學派1950年代末期
權力學派1970年代初期
文化學派1960年代後期
環境學派1970年代後期
結構學派1970年代早期
[編輯]

目錄

認識學派簡介

  認識學派(The Cognitive School)又稱認知學派,成立於1940年代末期,代表人物有:赫伯特·西蒙

  認識學派最早起源於Simon等的研究,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該學派認為:認識是無序的;認識是信息處理的過程;認知是製圖過程;認識是概念形成過程;認識是構建過程。認識學派認為瞭解戰略形成過程,最好瞭解人的心理和大腦,從這個意義上講,該學派研究內容對認識心理學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但對戰略管理研究貢獻是有限的。

  認識學派從認知心理的角度出發,認為戰略制定不僅是一個理性思維的過程,而且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思維,並且後者常常更為重要。因而,戰略的形成是一個精神活動過程。

認識學派的理論觀點

  認識學派認為戰略形成過程是一個認識的基本過程,它是溝通較為客觀的設 計、計劃、定位和企業家學派與較為主觀的學習、權力、環境和結構學派 的一座橋梁。它提出,戰略實質上是一種直覺和概念,戰略的制定過程實 質上是戰略家心裡的認識過程;由於戰略者所處的環境是複雜的,輸入的 信息在認識之前要經過各種各樣的歪曲的過濾,因此戰略在實際形成過程 中偏重實用性而不是最優化。

  認識學派認為如果要去具體瞭解戰略的形成過程,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研究戰略家的思想。認識學派存在兩個分支,其中一派傾向於實證主義,認為知識的處理和構成是產生某種勾畫世界的客觀想法的成果;而另一派認為所有的認識都是主觀的,將戰略作為一種對世界的解釋。如果說偏向客觀的一派認為認知是世界的一種再創造;而主觀一派則認為認知本身創造了世界。認識學派是溝通較為客觀的設計、計劃、定位和企業家學派與相對主觀的學習、權利、環境以及構造學派的橋梁。

  認識學派存在以下幾個假設:

  (1)戰略形成是發生在戰略家心理的認識過程;

  (2)戰略表現為決定人們如何處理環境輸入信息的方法—概念、計劃、綱要和框架;

  (3)輸入的信息(按照認識學派客觀派的觀點)在認知地圖解碼之前需要經過各種各樣的歪曲過濾器,否則,它們僅僅(按照主觀派的觀點)是對想象中存在的世界的解釋,看到的世界是可以構建的;

  (4)作為概念,戰略在初始形成時比較困難,在實際形成過程中偏重使用性而不是最優化,即使當戰略不可行時,也很難改變。

對認識學派的評價

  瞭解認識學派研究結果的意義在於,認識學派探討了認識過程和認識特征對戰略形成的作用。它提出,戰略實質上是一種直覺和概念,戰略的制定過程實質上是戰略者的認識過程;由於戰略者所處的環境是複雜的,這種複雜性限制了他們的認識能力;更何況面對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和有限的時間,戰略過程也可能被歪曲。由於戰略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人的認識,所以不同戰略者在戰略風格上差異會很大。

  該學派提醒我們戰略家在認識風格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會對他們追求 的戰略產生重要的影響,我們如果瞭解戰略形成過程,最好瞭解人的心理 和大腦。但對戰略管理研究的貢獻卻是極為有限的。

  明茨伯格認為,戰略管理在實踐中而不是理論上已經充分利用了認識心理學,而認識心理學則大量地闡述了戰略管理感興趣的問題,特別是關於戰略家內心概念形成的過程。但是,認識學派的研究成果雖然對認識心理學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但對戰略管理研究的貢獻卻很有限。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Angle Roh,苦行者,Zfj3000,Cabbage,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認識學派"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