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6个条目

防禦性傾聽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防禦性傾聽

  在溝通過程中,當訊息的接收方覺得談話中出現了對自己的“攻擊”時,可能是對方的負面評價或指責等,就會警覺地在對方與自己之間設立一道保護屏障。“防禦性傾聽”指的就是,訊息接收方主動在內心設立起屏障,用以抵禦他人攻擊以自我保護(Shori, 2011)。不過,這道屏障往往犧牲了溝通的準確性,導致誤解的產生。

陷入防禦性傾聽的信號

  • 聽別人說話時,內心仿佛有聲音不停在說,“我沒有”、“不是這樣的”等等。
  • 覺得對方的話讓自己感到很受傷、很委屈,“ta怎麼能這樣傷害我?!”。
  • 努力找出對方的話里有哪些是指責你的,又有哪些是傷害到你的。
  • 總覺得對方“話裡有話”,也覺得自己很能聽得出ta言語背後的“潛臺詞”。
  • 對方還在說的時候,就已經忍不住在腦海中想著下一句應該如何反駁或者回應對方剛纔對你的“指控”。
  • 對方會反覆向你澄清,ta只是表達一下看法和建議,沒有別的意思,請你不要介懷、不要有別的想法等等。

  不難看出,當進入這種狀態時,人們的專註力就不再是溝通的內容本身,而變成了對對方逐字句地保持警惕,以識別出對方所做的攻擊和造成的傷害等等,因此,溝通的目的也就不知不覺地轉移到瞭如何抵擋對方對自己的攻擊,如何躲避對方言語上對自己的傷害,甚或是如何駁斥對方以“贏得”這場對話了。

防禦性傾聽會導致誤解產生的原因

  1. 自我辯護

  當聽者覺得自己受到攻擊時,就可能會努力找證據來為自己辯護、維護自己的立場。不過,有些時候的急於辯護反而讓自己無法準確瞭解對方想要表達什麼。

  比如,當被伴侶指出ta對彼此的感情不夠投入時,陷入防禦性傾聽的人就不會再繼續仔細地聽對方表達這種“不投入”具體指的是什麼,而是迫切地開始在腦海中甚至直接打斷對方進行辯解,開始細數自己為對方付出的種種事跡。但實際上,有可能對方所謂的不夠投入指的是陪伴和情感交流的不足,而ta細數的卻是自己平時如何給予伴侶物質上的滿足。

  2. 攻擊對方

  人們還會主動指責和攻擊對方,認為自己在攻擊中“取勝”,對方也就不會再對自己造成威脅了。但總想著如何反駁和攻擊對方、如何取勝,就會影響人們信任和理解對方,甚至可能曲解他人的善意,還會讓雙方的關係陷入僵局。

  比如,某同事向ta指出報告中還有可以更加完善之處時,進入防禦狀態的人可能就無暇顧及建議中是否有值得採納的部分,而只想著指責對方多管閑事,或者當面反問同事,“你自己之前上交的報告都遭老闆退回重寫,你有什麼資格給我提建議?”。

  另外,當覺得正面回擊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傷害或不利於保護自己時,人們還會選擇“被動攻擊”。比如,當伴侶指出ta對感情付出的不夠多,希望ta能有更多時間彼此相處。有些人會覺得反駁只會讓對方的指責變得變本加厲,於是就會滿口答應對方,但日後卻更加刻意地疏遠對方——顯示自己之前付出很多,以此反駁對方。

  3. 迴避

  另外,人們還會在溝通當下轉移話題,來迴避和抵擋他們感受到的指責和攻擊,不過,這卻可能讓他們無法瞭解對方關於該話題的真正想法。比如,在面對父母的催婚時,有些人會總是努力岔開話題,從不讓父母把話說完,殊不知父母是希望在外打拼的ta身邊能有一個人相互照應。

  由此見得,人們自以為建立起的是自我保護的屏障,卻很可能成了自己人為設置的溝通阻礙。於是,越是處於防禦性傾聽狀態的人,也可能越容易只得聽見對方的攻擊。不僅如此,當他們開始主動攻擊對方時,還會導致對方也隨之陷入防禦性傾聽的狀態之中,雙方的溝通就變成了一種互相防禦-攻擊的惡性迴圈(Conley, 2014)。

進入防禦性傾聽狀態的原因

  他人在言語上的攻擊,就可能讓人們進入防禦性傾聽的狀態。不過有時候,聽者認為的來自對方的“攻擊”,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也可能是聽者主觀感受到的——Ta覺得對方在攻擊自己、對方對自己造成了傷害,但也許在場的其他人並不這麼認為,又或者當其他人處於ta的角色時並不會有類似受傷害的感覺。

  面對真實的攻擊,每個人都有可能做出“自我防禦”

  當他人在言語上貶低我們,比如說“你要是像我一樣能幹,也就不會被這種問題所困住了”,或者一廂情願地提供解決辦法,“你不會的,你就按照我說的去辦”,又或者指責我們,“你怎麼連這個都做不好啊”,等等這些都會讓人們自然地想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立場,阻止對方中傷自己(Conley, 2014)。

  但還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進入防禦狀態

  他們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受到攻擊,也更容易讓自己處於一種需要防禦的狀態。

  1. 人格上更不成熟的人

  人格上更不成熟的人,更難接受“人與人之間可能存在著許多不一致的看法,並且這些看法都有可能是對的”、“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他們更多時候是抱持著一種“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態度,即認為一件事情只有一種正確的做法,因此,當他人提出不同看法時,就會被他們當做是對他們看法的否定,是一種指責和攻擊。

  2. 高敏感人群

  他們對於生活中的細節有著異於常人的高度敏感,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過度刺激(Borchard, 2010)。也就是說,他們會更容易註意到他人言辭中可能存在的攻擊和指責,有時甚至會對一些語言、動作過度解讀,這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總是處於他人的攻擊之中。

  3. 低自我價值感的人

  他們習慣於處處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因此他們對別人的言辭十分敏感,生怕別人說了什麼更加證明自己沒有價值,不僅如此,他們還總是將自己內心對自己的苛責和攻擊,投射到他人身上,總是覺得是周圍人在攻擊自己(通過投射他們可以把造成自己痛苦的責任推卸給他人,來緩解一部分內心的痛苦)。

  其實,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遭受著的是自我攻擊的煎熬,而他們真正在防禦的是自己對自己的攻擊。

應對防禦性傾聽的方法

  防禦性傾聽不僅不能起到防禦和保護的作用,還可能會導致誤解和矛盾的產生。

  因此,你需要首先學會根據前文所提供的“信號”,及時覺察自己是否已經陷入了一種防禦性傾聽,不要讓自我保護的屏障阻礙你去聽對方真正要表達的意涵,不急於自我辯駁、反駁對方,或是逃避。

  當確定自己已經陷入了一種防禦式傾聽時,你需要澄清導致你進入防禦狀態的“攻擊”是否是確實存在的(Goulston, 2013)。

  比如,你可以問對方,“你剛纔說不如你來幫我做,是在指責我沒有獨立完成的能力嗎?”這樣,你們可以先就這種言語攻擊進行討論,你也有機會自我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Perper, 2014),“你剛纔這樣貶低我,讓我感到很難過,這讓我沒法專心地聽你其他的想法和建議”,這樣的澄清有助於避免雙方陷入防禦-攻擊的惡性迴圈。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你發現自己常常將他人的話語誤當作是攻擊:你需要明白,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當對方的看法是對的時,也並不代表你的看法就是錯的,反之亦然。更何況,很多時候雙方的看法也都是沒有絕對的對錯的。

  另外,你還可以嘗試有意識地把註意力集中在對方言語中客觀事實的部分(Orlov, 2017),而不是判斷評價的部分(但這並不代表忽略對方話語中的情感)。儘管這做起來並不容易,但卻可以通過不斷地努力練習形成習慣。

  另外,我們在與他人溝通的時候,也需要註意自己是否在攻擊對方。為了更好地達到溝通的目的,我們也可以學著以更沒有攻擊性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

  “是的,但是…”變為“是的,另外…”,同樣是想補充或提出不同的建議,後者聽起來更沒有攻擊性。

  儘量避免說“你從來都不能…”或者“你為什麼總是…”

  “你也太敏感了,我沒有這個意思”,這樣的話並不能讓處於防禦性傾聽的人感到好受。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防禦性傾聽"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