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The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
目錄 |
德國心理學家、實驗學習心理學的創始人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1850年1月24日 - 1909年2月26日)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他認為"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並根據他的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即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
他在1885年發表了他的實驗報告表明:人腦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註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了人的短時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複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了及時的複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了人的一種長時的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著很長的時間。那麼,對於我們來講,怎樣才叫做遺忘呢?所謂遺忘就是我們對於曾經記憶過的東西不能再認起來,或不能回憶起來,或者是錯誤的再認和錯誤的回憶,這些都是遺忘。艾賓浩斯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是拿自己作為測試對象的,他得出了一些關於記憶的結論。他選用了一些根本沒有意義的音節,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單詞來的眾多字母的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經過對自己的測試,得到了一些數據。
時間間隔 | 記憶量 |
---|---|
剛剛記憶完畢 | 100% |
20分鐘以後 | 58.2% |
1小時後 | 44.2% |
8-9小時後 | 35.8% |
1天後 | 33.7% |
2天後 | 27.8% |
6天後 | 25.4% |
一個月後 | 21.1% |
然後,艾賓浩斯又根據這些點描繪出一條曲線,這就是非常著名的揭示遺忘規律的曲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圖中豎軸表示學習中記住的知識數量,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示記憶量變化的規律。
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丟掉幾個,轉天又丟幾個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的原則。觀察這條遺忘曲線,你會發現,學到的知識在一天後,如不抓緊複習,就只剩下原來的33.7%)。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後不久進行一次複習,乙組不予複習,一天後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後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
艾賓浩斯在關於記憶的實驗中發現,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覆16.5次;為了記住36個無意義章節,需重覆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只需要重覆8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記硬背,那也是費力不討好的。因此,比較容易記憶的是那些有意義的材料,而那些無意義的材料在記憶的時候比較費力氣,在以後回憶起來的時候也很不輕鬆。因此,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是關於遺忘的一種曲線,而且是對無意義的音節而言,對於與其他材料的對比,艾賓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質材料的不同遺忘曲線,不過他們大體上是一致的。
因此,艾賓浩斯的實驗向我們充分證實了一個道理,學習要勤於複習,而且記憶的理解效果越好,遺忘也越慢。
艾賓浩斯記憶曲線是艾賓浩斯在實驗室中經過了大量測試後,產生了不同的記憶數據,從而生成的一種曲線,是一個具有共性的群體規律。此記憶曲線並不考慮接受試驗個人的個性特點,而是尋求一種處於平衡點的記憶規律。但是記憶規律可以具體到我們每個人,因為我們的生理特點、生活經歷不同,可能導致我們有不同的記憶習慣、記憶方式、記憶特點。規律對於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為,只能起一個催化的作用,如果與每個人的記憶特點相吻合,那麼就如順水揚帆,一日千里;如果與個人記憶特點相悖,記憶效果則會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艾賓浩斯記憶曲線。
記憶是一種高級的心理過程,受許多因素影響。舊聯想主義者只從結果推論原因,沒有給予科學的解釋;艾賓浩斯則從嚴格控制原因來觀察結果,對記憶過程進行定量分析。
首先,他註意到識記材料有長有短、有難有易、有生有熟,必須嚴格加以控制。為了排除舊經驗對識記的影響,使識記材料處於同等難易的程度,他創造了一種無意義音節。
其次,在學習時間或誦讀次數以及識記間隔時間和識記方式等這些中以影響識記效果的條件都加以嚴格控制。至於主觀條件,艾賓浩斯以自己為被試,力求做到生活一律化,使主觀條件保持一致。艾賓浩斯就是這樣從控制影響識記的因素入手,用節省法對記憶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定量分析。通過多年耐心細緻的實驗研究,他得到了以下幾個主要結論:
(1)音節組的長度與學習速度的關係:音節組的長度增加時,誦讀到能正確背誦所需的次數就急劇增加。如識記12個音節只要誦讀16.6次就能背誦;而識記36個音節就要誦讀55次才能背誦。
(2)材料的意義性對學習的影響:艾賓浩斯發現學習有意義的材料比學習無意義的材料速度要快得多。艾賓浩斯設計了一些實驗來確定各種條件對學習和保持的影響。這些研究之一是查明記無意義音節的速度與記有意義材料的速度之間的差異。為了確定這種差異,他記拜倫的《唐·璜》(Don Juan)一詩中的節段,每一段有80個音節,他發現大約需要讀9次能記住一段。然後他記80個無意義音節,發現完成這個任務幾乎需要重覆80次。他得出結論說,無意義材料的學習比有意義材料的學習在難度上幾乎達到9倍。
(3)記憶保持和誦讀次數的關係:誦讀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則記憶保持越久。
(4)保持與遺忘和時間的關係:學習後經過的時間越長,保持越少,遺忘越多,但遺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根據艾賓浩斯實驗所得的數據而成曲線,就是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5)分散學習比集中學習優越。如對一個12個音節的音節組集中學習需要育讀68次才能達到正確背誦,而分散學習只要35次就夠了。
(6)音節組內各項的順序和記憶保持的關係。這是他對接近聯想、遠隔聯想、順序聯想和反向聯想所做的實驗項目。他認為通過學習,不僅緊鄰的音節能夠形成聯繫,就是遠隔的音節也能形成聯繫;音節之間不僅按順序能形成聯繫,而且反向也能形成聯繫。不過保持的程度,音節組內各個音節彼此相鄰的較優於遠隔和反向的。
艾賓浩斯對記憶的研究,對心理學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它不僅豐富了實驗心理學的內容,而且激起了各國心理學家研究記憶的熱潮,大大地促進了記憶心理學的發展。艾賓浩斯的記憶研究取得的成果在心理學中有著持續的影響。在他的研究之後,許多學者對他的研究結論進行了驗證性的研究,都得到了同樣的結論。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心理學有關記憶的研究仍然以艾賓浩斯的研究為基礎,今日心理學的教科書關於記憶的內容大部分仍然是艾賓浩斯的研究結論。當然,他的研究就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樣,不可能是完善無缺的,主要缺點有以下三點:一是他對記憶過程的發展只作了定量分析,對記憶內容性質上的變化沒有進行分析;二是他所用的無意義音節是人為的,脫離實際,有很大的局限性;三是他把記憶當作機械重覆的結果,沒有考慮到記憶是個複雜的主動過程。
在美國1999年世界記憶學大會上公佈了一個成果,是“關於艾賓浩斯記憶曲線的定量性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在人類大腦記憶過程中,在某一時間內,會形成三種記憶,即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聯想記憶。
這個是一個記憶事件,我們以一個記單詞事件為例,當記單詞事件發生後,你在幾秒中之內會產生一個“感覺記憶”,這個感覺記憶轉瞬即失,每個人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在3、4秒之內,這個在記單詞時不會感覺太深,在什麼時候感覺深呢?感覺記憶之後還會有一個“短時記憶”,也叫“工作記憶”。這個記憶的延續時間也各不相同,大概在4~16個小時之間,不同的人相差四倍,這個在什麼時候用到呢?比如:老師在課間給學生說:下節課要聽寫昨天學的單詞,你特彆著急,下課後趕緊背,管不管用,管用!但是放學回家吃頓飯或玩了以下,就什麼也記不起來了,這是短時記憶,也是記完後馬上會消失掉。在這兩個記憶消失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個長時記憶痕跡,這是我們最關心的東西,也是最有用的東西,你真正的記憶,學習一個單詞,學習任何東西,都會用到長時記憶痕跡,它是一個拋物線,就會有個最頂點,是個最高點,這是你這次記憶單詞的記憶最強點,這是你這次學習單詞產生的記憶最強的一個點,這個點能產生一個記憶強度,在這,還能產生一個記憶時間,在某個時間段,你對這次記憶單詞會產生一個這次的一個最強點,那麼,我們簡單的來說,如果有誰能找到這點,在這進行第二次的拉高複習,這是最有效的,我們翻書,我們看小紙片,其實是在模擬這個T,這個重覆時間,即記憶黃金序列是由每個遺忘點排列而成。在99年世界記憶學大會上,這個T終於找到了,科學家通過人機對話的方式找到了這個T。
由於每個人的記憶曲線各不相同,導致記憶遺忘點(亦是最佳記憶點)也不同。記憶核系統通過簡單的人機交互,利用人腦記憶黃金序列法找到學習者的記憶遺忘點。然後會根據學習者的不同情況,逐漸調整到適合其自身的黃金序列,在學習時間接近學習者記憶遺忘點時,會重覆學習者還沒有形成長期記憶的內容,決定英語單詞出現的頻率和次數,直到記憶遺忘點消失,以達到母語式的終身記憶。
艾賓浩斯 真偉大啊 真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