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科學實在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科學實在論

  科學實在論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一種承認科學理論實體的客觀存在並堅持客觀真理的學派。科學實在論是古典實在論的一種延續和發展,同時又是作為當代科學哲學邏輯實證主義的對立面而產生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塞拉斯,夏佩爾,普特南。

科學實在論基本概況

  科學實在論者總是在很多問題上產生爭論,他們反對唯心主義,甚至包括操作主義,此外,他們對邏輯實證主義、波普爾哲學、歷史學派的思想都持批判態度。某種程度上有點偏向實證主義的普特南和克裡普克同樣反對邏輯實證主義,而可歸到歷史學派的科學實在論者夏佩爾也反對庫恩和費耶阿本德。在科學實在論者內部,同樣也有激烈的爭論。

  不論是普特南還是夏佩爾,都要求科學與實在有聯繫,科學與真理有聯繫。在對科學的信仰產生危機和科學自身的可能性受到懷疑的時候,強調這些並非毫無意義,這些畢竟代表了一種探索的方向。

科學實在論的基本思想[1]

  ①科學實在論的基本思想:科學認識對象的存在和起作用與對該對象的認識無關。更一般意義上的實在論堅持某種有爭議的對象或事物(譬如一般概念、物質客體、科學定律;命題、數、概率等)也是存在的。

  科學實在論指這樣一種哲學立場:主張科學假定或理論實體,例如電子、誇克等具有獨立於人心的真實存在,科學的共相是對事實的抽象,因此它代表存在一個獨立於我們經驗世界的常識觀點。它認為任何科學理論都有本體論意義,正確的科學理論描述和說明外部世界的真實特征和客觀結構。在一個理論如何描述自然與它的其他特征(包括它的說明力)之間有內在的聯繫。這種觀點與科學哲學中的許多其他立場,如“操作主義”和“工具主義”等相對立,這些觀點一般主張理論實體僅僅是虛構。科學實在論的特征正如哈金(I.Hack-ing)所言:“由正確理論所描述的實體、狀態和過程的確真實地存在著。”

  ③在科學實在論者看來,科學研究是獲得不同於“形而上學”或日常經驗的關於世界的真知識的唯一可靠方法。在科學研究中,觀察和實驗所得的資料藉助於專為此目的創立的手段——科學理論——而得到解釋。科學理論的術語工具和陳述具有本體論地位,即這些指稱的客體(對象、過程、聯繫、屬性、關係、規律性,等等)被視為實際存在物,而對這些客體的判斷被視為真實的、虛假的或可能的。科學實在論的特點:實在論和反實在論的爭論根本上是關於科學理論實際上告訴我們什麼的爭論。實在論者相信,理論原則上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被如實地看待,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向我們提供了自然的基本結構的實際摹寫或實際的真理。反實在論者相信,理論不能夠、而且也沒有告訴我們這樣的事情。科學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東西,但是它產生的信息並不構成揭露的事物。

科學實在論的前提[2]

  科學實在論有兩個基本前提:

  • 科學與實在有聯繫,科學中的每一概念都是有指稱的,或者說科學知識都在外部世界中有相應的存在物。
  • 科學與真理有聯繫,科學理論真實地或近似地描述了外部世界。

科學實在論的內容[1]

  (1)相信存在某種客觀的、獨立於人的精神或意識的外在世界即本體實在,而且本體實在通過我們的理性和直覺是可以部分把握的,或者是部分可知的,這是一種科學信念或科學預設,具有形而上學的性質,但是科學的成功和科學預言的證實可以使我們相信,我們的信念和預設並非空穴來風。

  (2)科學的目的就是企圖藉助理論實在概念和與之相關的科學理論,理解或把握外在世界或本體實在,勾畫易於領悟的世界圖像,這是科學家追求科學和探索自然的積極動機和強大動力源泉。

  (3)科學中具體的理論實在概念是有所指稱的,它原則上對應於本體實在,並力圖摹寫本體實在。

  (4)科學理論是建立在科學公理(包括理論實在在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設)之上的,由於科學公理具有某種虛構特征,因此科學理論是可錯的,但是它畢竟是對本體實在或客觀世界的近似描述,具有一定的似真性或相對的真理性;

  (5)科學方法即實證方法、理性方法和臻美方法是達到這樣的似真理論的最佳工具,真理符合觀、真理融貫觀以及真理必美觀是其判斷真偽或正確與否的標準;

  (6)科學的進步表現在理論實在的概括能力不斷增強,科學理論越來越逼近比較完善的真理乃至本體實在的某些方面,此時理論實在(作為科學理論的基本概念)和相關的其他科學公理具有更高程度的統一性和簡單性。

科學實在論的基本觀點[2]

  科學實在論包括以下六個基本的觀點。

  (1)外在世界的獨立性。

  科學實在論之所以是一種形式的實在論,從根本上講取決於對一個獨立於我們思想、經驗、信念和語言的客觀世界的承認。按照傳統的看法,實在論是關於外在世界的一種形而上學觀,認為世界是由客體和事實所組成的存在,外在世界是獨立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的,其存在方式和性質不依賴我們的思想、經驗、信念和語言。科學實在論承諾了這種形而上學觀,認為科學所探究的世界是一種獨立於我們而存在的客觀實在,其存在方式、結構和性質都不依賴於我們。因此,科學所力圖去揭示其真理的世界是客觀的,外在於我們而獨立存在的。科學實在論的這個立場決定了其關於世界的真理的性質。

  (2)科學實在論所主張的第二個基本觀點是真理符合論。

  真理符合論主張關於事物的斷言與被斷言的事物之間存在對應和符合關係。使一個命題為真的必要和充分條件是,這個命題所斷言的事物必須就是命題所陳述的樣式。因此,使對於理論實體的斷言為真的必要和充分條件是,理論實體的存在方式和性質如對它所斷言的一樣。對於真理的本性而言,除了作真理符合論理解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理論,它們是融貫論、實用主義和內實在論。按照這些不同於真理符合論的對真理本性的理解,真理是一個信念根據它的某種認識特性所可能擁有的特性,這些特性如內在融貫一致、實際效用和理想化的合理的可接受性。

  (3)科學實在論的第三個基本觀點是關於科學的目標方面的。

  科學的目標與科學進步的本質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科學有一個目標,那麼科學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朝著那目標進步的過程。科學實在論認為,科學的目標是發現關於世界的真理,科學發展或進步的本質就在於朝著揭示世界的真理的這個方向邁進。然而,這並不等於說科學發展的每一個步驟都是朝著真理的目標邁進,科學史上那些偏離科學發展主流的例子比比皆是。此外,從邏輯上講,完全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雖然在人看來科學的目標是去揭示世界的真理,而科學本身的運行方向卻並不朝向這個方向,即所謂科學的發展或進步並不是指向真理。但科學實在論者並不這樣認為,他們在這點上所持的是樂觀主義態度。科學實在論者所主張的是從科學發展或進步的總體方向來說的,也就是說,只要科學的探究達到一定的程度,只要科學達到一定程度的成熟,我們就可以說在這樣的科學領域里已經發現了大量的真理。

  科學關於發現世界的真理這一目標不是一次性就實現和完成的,而是通過科學理論似真性的不斷提高而逐步實現的。科學實在論者普特南主張保留真理的概念,認為科學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接近真理,理論的更替就是朝著真理的方向進步,即後繼的理論比其先前的理論更接近真理。科學實在論的核心概念是科學、實在和真理,其主要觀點就是通過這三個概念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表述出來的。對於科學實在論者而言,科學探究是對真理的尋求過程,科學發展的方向是指向真理,科學的每一個進步都意味著更加接近真理。

  (4)科學實在論的第四個基本觀點是對理論實體的解釋。

  對於主張理論實體實在性的實在論者而言,科學知識並不僅僅只局限於關於在可觀察層面所發生的事實的知識,科學是通過懸設不可觀察的理論實體而以因果聯繫來解釋可觀察的現象的,由此便獲得了說明所觀察到現象的機理的不可觀察實體的知識。科學實在論認為,外在世界中有與在科學理論中為解釋現象所懸設的理論實體相對應的實體存在,這些實體雖然是不可觀察的,但卻是真實的。最流行的科學理論中的核心理論術語實有所指,不完全是虛設的,理論實體所代表的是在我們所觀察不到的層面實際存在的實體,這些實體的存在方式和性質大概地與力圖去描述它們的科學理論關於它們的斷言相同。科學家對所觀察到的現象的解釋正是基於這些不可觀察的理論實體以及這些理論實體與現象的因果關係,因此不可觀察實體的存在方式和性質構成了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之所以如此這般的原因。

  (5)科學實在論的第五個基本觀點說的是真理的客觀性。

  所謂真理的客觀性指的是,我們關於世界的理論的真假完全取決於我們所探究的獨立於心靈的客觀實在中的事物,而不取決於我們的心靈。關於真理的客觀性這個論題,是形而上學實在論與真理符合論相結合的必然結論,但為了排除對真理符合論的非實在論和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解釋的可能性,我們將此論題單獨列為科學實在論的核心論題之一。在實在論者看來,存在有一個獨立於我們的外在世界,所謂的真理就是與這個世界相符合的理論。不僅如此,實在論者還認為,我們關於世界的斷言的真假唯獨取決於這個外在世界,是外在世界提供了我們關於它的斷言的客觀內容。理論命題的真假完全由科學所探究的客觀對象所決定。理論術語是否實有所指不取決於我們的觀念,也不取決於我們對這種理論術語所出現於其中的科學理論的信念,而是唯獨取決於客觀實在本身。因此,真理是客觀的,真理之所以成其為真理,就是因為它反映了客觀世界如其所是的本相;不管我們相信一個命題是否為真,這個命題的真值只能由它所斷言的外在世界的事物決定。唯心主義者可能也主張?真理符合論,但卻否認理論真理性的本質在於獨立於我們的外在世界所提供的客觀內容,認為符合的關係存在於命題與觀念所構成的事物之間。

  (6)科學實在論主張存在有一個獨立於我們心靈的實在世界。

  科學探究的目的就是去尋求關於這個世界的真理。不僅如此,科學實在論者還認為,在對這種真理的追求過程中,科學能夠獲得關於實在世界真知識,不像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科學知識只能涉及經驗的層面。如後經驗主義者範?弗拉森那樣,把世界劃分為可觀察的和不可觀察的兩個部分,認為可觀察的世界就是經驗世界,科學認識就是以可觀察世界為研究對象,正確描述可觀察世界的所有可觀察現象,而超出經驗世界的不可觀察的世界是不能被認識的。科學實在論者堅持認為科學知識也涉及非經驗層面,即對我們來說是不可觀察的對象;科學完全有可能擁有關於不可觀察實體在理性上得到辯護的信念,完全有可能擁有關於不可觀察實體的知識;科學探究能夠得到獨立於我們心靈世界的可觀察和不可觀察事物的客觀知識,至少可以得到在理性上得到良好確立的關於不可觀察實體的真理性斷言。這種觀點使科學實在論與科學哲學中一切主張關於不可觀察物的知識不可能得到有效說明和辯護的經驗主義者的觀點區別開來,也同那些認為人類無法認識超越我們經驗範圍的客觀外在世界之本相的康德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區別開來。

參考文獻

  1. 1.0 1.1 李醒民.再議科學實在,科學實在論和反實在論[D].哲學分析.2012
  2. 2.0 2.1 張鎮寰.科學實在論的核心論題及其辯護策略[D].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科學實在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