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疾病控制是指降低疾病的發病率和(或)現患率。
發達國家下我國的疾病控制[1]
美、英、法、日等工業發達國家的疾病控制工作,其主要力量都集中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方面,象心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高血壓等,而我國的疾病控制還停留在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上,主要精力是控制急性傳染病 我們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是圍繞“急傳”在運作,一個急性腸道傳染病就讓我們興師動眾不得安寧,僅1998年的水災,要解決災區人口的衛生水問題,就使得我們防疫機構精疲力蝎,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還未納人我們的議事日程。美國的疾病控制中心,它既控制急傳,又控制慢病,包含了所有疾病,而我國的防疫站,大部分都是在控制急性傳染病。因此,發達國家從急傳控制向慢病控制所走過的路,也是我們必然要經歷的。日前,我國有些地方已開始將防疫站改為疾病控制中心, 後可能所有的防短站都要改成疾病控制中心,從名稱到內窖陸調統一。原衛生部長陳敏章曾提出:我們要一手抓急傳, 手抓慢病,要兩手抓,兩手都硬。
實際上我國早已進入人口老年化的社會,12億人口中60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10%。當前以高血雎、心腦血管病、腫瘤、塘尿病等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現在全國每天約有1.3萬人死於慢性病。所以我們一方面面臨急性傳染病的威脅,另一方面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問題已相當嚴重,這也說明我們疾控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同時也說明我們從事疾病控制工作的同志還太有可為,還有許多事情等著我們去作,而不是要失業。
疾病控制與抗衰老的未來前景[2]
在未來的幾十年,科學的發展可以提供更先進的治療方法來延長人類壽命,但是如果這種美好前景掩蓋了今天的現實。那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不利的。全世界總人口中食用水果和蔬菜最少的部分和最多的部分各占人口的四分之一,其最少部分人口的癌症死亡率是食用水果和蔬菜最多的人口的兩倍。僅以美國1998年死於癌症的500 000患者為例,其中40%~60%的患者可以通過良好的飲食、抗氧化劑的補給和戒煙而得到預防。就現在所具有的知識,可以肯定人類壽命和健康可以通過良好的措施而得到延長,當然,這種措施因人而宜。
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Harman在《自由基衰老理論》一書中寫到:“根據現在的數據,關於膳食和抗氧化劑補充的明智選擇可以增進健康,延長生命5~ 1O年或更多是有道理的。”今天,我們對抗氧化劑網路和抗氧化複合鏈理論理解更深,以及如何調控與健康衰老至關重要的基因的認識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