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1864年5月26日或1864年5月24日也有可能),是太平天國以宗教名義發動民變的領袖,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原名火秀,族名仁坤,廣東花縣人。清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於廣東花縣福源水村,後來移居到官祿布村。道光年間屢應科舉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思想,創立拜上帝會,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盛世。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稱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國在他死後不久滅亡。洪秀全以一鄉村塾師走上武裝鬥爭道路,領導了規模空前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洪秀全初名洪火秀,在1837年大病痊愈後,聲稱夢見天父著白袍於夢境賜寶刀璽印給他。天父指他名須避諱,必須用全(全拆字為人王,有自稱君王之意)代替火字,又說他有三種改名方法。一是隱匿,自稱洪秀;二是新創,自稱洪全;三也可以使用不犯諱的名字,叫洪秀全,因而得名。
洪秀全祖先居於今日江蘇,其祖先洪皓是南宋的名臣,與當時的岳飛都是同期的愛國民族英雄,而後南遷閩南,又遷居廣東,在廣州府花縣落腳。
洪秀全父親洪鏡揚,母親王氏。洪秀全生於耕讀世家,從小聰明自負,7歲起在村中私塾上學,熟讀四書五經及其它一些古籍。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府試都失敗落選,第三次在廣州落選後已經是25歲(1837年,當時把出生之時當作1歲)了,受此打擊回家以後重病一場,一度昏迷,他本人說病中幻覺有一老人對他說: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間來斬妖除魔。從此洪秀全言語沉默,舉止怪異。
此時洪秀全並不甘心於考試的失敗,在6年後的1843年春天再一次參加了廣州的府試,結果還是以落選告終。這時洪秀全翻閱以前在廣州應試時收到的基督徒梁發的《勸世良言》一書,把書中內容與自己以前大病時的幻覺對比,自認為受上帝之命下凡誅妖,自認上帝的幼子,耶穌的幼弟,並稱上帝耶和華為“天父”,稱耶穌為“天兄”,一氣拋開了孔孟之書,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的教義,索性把家裡的孔子牌位換成了上帝的牌位,。雖然未曾讀過《聖經》,洪秀全卻開始逢人便宣傳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義,稱之為“拜上帝會”。洪秀全說:“人心太壞,政治腐敗,天下將有大災大難,唯信仰上帝入教者可以免難。入教之人,無論男女尊貴一律平等,男曰兄弟,女曰姊妹。”洪秀全的“拜上帝會”在教義上模仿基督宗教,太平天國的十誡叫十款天條。
洪秀全最初在廣州附近傳教,但未取得很大成功。1844年洪秀全和馮雲山轉至廣西一帶傳教,洪不久便返回廣東,馮留下發展,在當地的信徒日增。1845年至1846年間,在家鄉的洪秀全寫下《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百正歌》等作品。1847年初,洪秀全來到傳教士羅孝全在廣州的禮拜堂學習了幾個月,曾要求受洗,但羅孝全不同意洪秀全對以前大病時所見“異象”的見解,並認為洪秀全對教義的認識不足夠,拒絕為他施洗。洪秀全4個月後離開。洪其後再到廣西會合馮雲山,並陸續制訂拜上帝會的規條及儀式。
洪秀全的拜上帝會與地方衙門的矛盾日漸加深,洪秀全等人在1850年決定反清,加緊準備,會眾在下半年間陸續前來金田團營。
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的金田村舉行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9月攻剋永安後,分封東、西、南、北、翼諸王,各王均受東王楊秀清節制;1852年太平軍離開廣西,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並定都在此,正式建立了與清廷對峙的農民政權。洪秀全一面派出軍隊西征北伐,一面頒佈《天朝田畝制度》等政策法規,試圖達到“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太平天國舉行第一次考試時,有史以來特為婦女參加考試設立女科,拔取了女狀元、女進士等,把婦女地位推上歷史頂峰。
當時的清朝許多國民由於抽鴉片而體質虛弱,難於戒癮,導致白銀大量外流,國庫虛空,民生困苦。 洪秀全通過制定嚴厲的刑罰來禁止鴉片的買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主權上,洪秀全承認了英國的長江航行權,到後來進軍上海最終導致與外國列強決裂,才宣佈不承認航行權。
定都天京後,洪秀全主張把四書五經列為禁書,東王楊秀清不同意,借“天父下凡”迫洪秀全讓步,洪只好同意四書五經在修改後可以刊印流傳,然而直至太平天國滅亡仍未曾刊行。後來洪秀全又修改《聖經》,按照政治上的需要及個人喜惡改動內容,在太平天國內頒行。
天王洪秀全與東王楊秀清的矛盾日漸加深。洪秀全知道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及燕王秦日綱對東王不滿,在1856年詔三人誅東王,9月發生天京事變,東王、北王與燕王先後被誅。翼王石達開在天京主政一段時間,為洪秀全所忌,洪秀全封自己的親兄弟洪仁發、洪仁達為王,以牽制石達開,引起石達開不滿。1857年石帶領大軍出走,脫離天王指揮。自天京事變及翼王出走後,洪秀全雖然掌握了朝政大權,太平天國卻開始走下坡。 晚年
清軍開始進迫天京,在陳玉成和李秀成等人支撐下,太平軍在數年間擋住了清軍的多次攻勢。1859年族弟洪仁玕抵達天京,洪秀全大喜,封仁玕為軍師、乾王,名義上總理天國朝政,卻不肯把軍事權力交給他。由於洪仁玕未有立功而封王,洪秀全怕其他人不服,再次封異姓為王。
1862年英王陳玉成被殺後,形勢急轉直下,天京附近據點逐一陷落。李秀成知道天京難以久守,向洪秀全建議放棄天京,轉戰中原,被洪秀全斥責。
1864年3月,天京遭到包圍後,城內糧食不足,洪秀全帶頭吃“甜露”(草團)充饑,因而致病。1864年6月1日(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病逝天京。一說為服毒自盡。洪秀全死後屍體被秘密葬在天王府的後花園內。
1864年7月30日,天京陷落之後,湘軍總兵熊登武得到一個天王府黃姓湘籍宮女告密,在她的指引下,曾國荃派人從天王府的大殿內挖出了洪秀全的屍體。8月1日,曾國藩斷然下達了最嚴厲的懲處方式:“戮屍,舉烈火而焚之!”於是洪秀全的屍體再次被拖了出來,被刀戮火焚。隨後,曾國藩根據湘軍將領李臣典的建議,命人把骨灰和以火藥,裝入炮彈,然後接連發射出去,目的是要讓洪秀全徹底灰飛煙滅,陰魂無歸。
太平天國前期,由於特殊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神權與政權形成了複雜的關係。太平天國起義前夕,楊秀清與蕭朝貴分別取得了代天父上帝與天兄耶穌傳言的宗教特權,從此,如同希伯來人須通過摩西之口來聆聽上帝的指示那樣,太平天國包括君主洪秀全在內的全體君民須通過楊秀清和蕭朝貴之口來聆聽上帝和耶穌的指示。蕭朝貴戰死後,仍有東王楊秀清能“代天父傳言”。
天王洪秀全是太平天國的君主,是政權的代表。天王是上帝教的教主,但卻沒有天父或天兄附身下凡、代天父或天兄傳言的宗教特權。當東王作為天父下凡的時候,楊秀清就是天父皇上帝,就是最高神權,天王須跪在東王之前,俯首聽命。從上帝教理論和教義說,只要東王願意這樣做,他就可以隨心所欲。從形式上看,太平天國前期確實表現出神權政治的特點,其主要特征和表現就是東王握有神權,而天王為一國之君,東王所掌握的神權卻凌駕於天王代表的政權之上。
東王府則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設尚書,每部尚書12人,共達72人之多,分掌國務;六部設承宣,共24人,主發號施令。東王府事多權重,有時一日頒發誥諭達300件之多。東王實際執掌最高政權在當時就引起了各方面關註和各種猜測。如向榮於1853年六月在《復奏洪秀全楊秀清形貌片》中稱:“洪秀全實無其人。”“或雲系刻木偶為之,實無其人。”又如,1854年6月,英國傳教士麥都思等訪問了天京,他們認為東王已“竊踞上帝的傳言人和神使這樣一個如此有權勢的地位”,並“使他的君主僅僅成為一個傀儡國王”。東王給麥都思等人的答覆也未能消除關於“太平王”的存在和及其是否在南京的普遍的疑問。麥都思並認為:“顯然,東王在他們的政治和宗教體系中是原動力。”張德堅也說:楊秀清“虛尊洪秀全為首,而自攬大權獨得其實。”所謂“虛君制”的說法正表明這一關鍵點,即東王既掌握著最高神權,又實際上掌握了最高政權,神權與政權合一,掌握於一人之手,就實質而言,太平天國前期又確實表現出非神權政治的特點。
1851年秋,太平軍占廣西永安州(今蒙山縣)。12月在永安城分封諸王,封原中軍主將楊秀清為“左輔正軍師”東王,稱九千歲,原前軍主將蕭朝貴為“右弼又正軍師”西王,稱八千歲,原後軍主將馮雲山為“前導副軍師”南王,稱七千歲,原右軍主將韋昌輝為“後護又副軍師”北王,稱六千歲,原左軍主將石達開為翼王,並詔令諸王皆受東王節制。
後期,在“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局面上,洪秀全選拔了陳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將領主持軍事,任命族弟洪仁玕提理天朝政務,形成了一個新的領導班子,使太平天國能繼續堅持鬥爭。
太平天國的教育是以宗教形式進行,每二十五家設一禮拜堂,禮拜堂兼學校。 關於司法, 《天朝田畝制度》規定每軍設“典刑法”官二人,一正一副,以師帥、旅帥兼任。不過,民間凡有民刑訟事,開始還是由兩司馬調理,如不能平息,則逐級覆審。
太平天歷,太平天國之曆法,由“南王”馮雲山於獄中所創製。太平軍於咸豐元年(1851年)閏八月一日攻剋永安(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始正式建號改元。十月,頒訂壬子二年之新曆法,名曰“天歷”,於永安正式頒行,開始實行於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丙申星期三,即清咸豐元年夏曆十二月十五日乙未,西元1852年2月3日。
咸豐二年實行的《太平天歷》雖然數據不夠準確,但頒行是對清朝“正朔”的公然否定,宣告與清朝朝廷徹底決裂,在太平天國早期的鬥爭中起了巨大的政治鼓動作用。其定一年為366天,單月31天,雙月30天。不設閏年,亦不置閏月、朔望,十二節放在各月之月首,十二氣置於各月之月中,如以正月初一日為立春,十七日為雨水;二月初一日為驚蟄,十六日為春分。以後清明、芒種、立秋、寒露、大雪皆在單月初一日。穀雨、夏至、處暑、霜降、冬至皆在單月十七日。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小寒皆在雙月初一日。小滿、大暑、秋分、小雪、大寒皆在雙月十六日。
將“醜”、“卯”、“亥”改為“好”、“榮”、“開”。星期順序仿西法,並刪除舊曆書上禍福吉凶宜忌等。
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把每畝土地按每年產量的多少,分為上、中、下三級九等,然後好田壞田互相搭配,好壞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歲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數量的土地,15歲以下的減半。同時,還提出“豐荒相通”、以豐賑荒的調劑辦法。
《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1853年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今南京)後頒佈。主要內容: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規定了農民平分土地的原則;在農村設立兵農合一的鄉官制度;廢除封建買賣婚姻。綱領主張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具有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精神,但帶有濃厚的絕對平均主義的空想,實際上並沒有實行。1、土地分配問題: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分配方式:以戶為單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太平天國還將土地按產量的多少,分為九等,然後好壞搭配分配各戶,並提出了豐荒相通,以豐賑荒的調劑方法。
聖庫制度在首都天京也推行於軍隊以外的民眾。太平天國占領南京的初期﹐曾將城內居民分隔男女﹐按年齡﹑技能分別編入各館各營﹐財貨收歸公有﹐衣食等由公庫供給。實際上﹐編入各館各營的民眾是為太平天國服務﹑服役的﹐他們已被看作太平天國的成員﹐所以在他們之中實行聖庫制度﹐仍是在軍中推行聖庫制度之意。 聖庫制度:是太平天國政權對全部社會產品按絕對平均主義原則進行分配,並集中管理和支配所有剩餘產品的國家機構.
聖庫制度的基礎是人無私財和大致的平均分配﹐它的實行對太平天國初期的勝利起了積極作用。它保障了將士及其家屬的生活﹐也吸引了許多貧窮的人民參加。但事實上﹐聖庫制度並沒有嚴格實行。隨著軍事勝利﹐克複城市鄉鎮日多﹐財貨來源豐富﹐將士們各有自己的私財﹐人無私財的原則日益不能堅持﹐所以又規定私藏不得超過五兩銀。高級將領生活日奢﹐任意取用於公庫﹐供給配額漸失去實際意義。
太平天國後期﹐名義上仍繼續實行聖庫制度﹐由聖庫供給各王﹑各將領和士兵以各自份額的食物﹑錢﹑衣服﹐但由於他們大多都有私財﹐並不依賴於這些份額。聖庫制度名存實亡﹐蛻變成為一般的後勤供給制度。
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的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其疆域最廣闊之時曾占有中國半壁江山。因此它有著當時時代的顯著特征。另一方面,洪秀全在這次起義假借了當時從西方宗教傳入的新興宗教基督教,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鮮。這可能與當時老百姓希望求變的思想有關。
太平天國的理論綱領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覺世訓》、《原道醒世訓》等幾本書之內。然而,很出奇地,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雖然聲稱結合西方基督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農民平均主義,但他其實對基督徒一無所知。他的思想,其實全部源於當時的中國籍傳教士梁發所寫的《勸世良言》。後來有外國傳教士知道了這件事,試圖向他講述聖經的道理,反而被洪秀全斥為異端。不過,洪秀全這些非基督教亦非儒家的“三及第”思想,對於當時處於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群眾有著很大的號召力。
太平軍按《太平軍目》規定,在正副軍師的統率下,有丞相、檢點、指揮、將軍、總制、監軍各級指揮將領。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其中伍長統轄4人、軍帥管13155人。在武器方面太平軍引進大量的西方槍支火炮,已非傳統刀劍軍隊。
太平軍表定紀律甚嚴,按《定營條例》及《行營規矩》規定,必須遵守命令、愛護武器、保護人民利益、禁止私自藏匿金銀物資等;作戰號令按《行軍總要》部署。前期執行甚嚴,後期日漸鬆弛,在有將軍管理的地方軍紀較好,外圍軍隊軍紀不佳。
太平天國在從廣西轉戰到南京期間曾在軍中推行男女隔離的制度,並將這一制度在首都天京推行了兩年,其後全面廢止。但在南京以外的太平天國占領區,僅於1852年初一克武昌期間在武漢短暫推行過,其他地區並未將此制度推行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