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模仿滯後假說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模仿滯後假說(Imitation lag hypothesis)

目錄

模仿滯後假說概述

  模仿滯後假說(Imitation lag hypothesis)由美國經濟學家波斯納M.V. Posner)於1961年在他的《國際貿易與技術變遷》一文中提出。他以模仿滯後和需求滯後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該模型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克拉維斯的技術差距模型,它們都把時間維度和技術變數引入到了國際貿易理論

模仿滯後假說的內容

  模仿滯後理論首先放寬了赫克謝爾——俄林定理中的一個假設:世界各國具有相同的技術水平。它假定各國並不是一直保持相同的技術水平。

  其次該理論引入了兩個概念:模仿滯後和需求滯後。模仿滯後是指技術領先國家發明出一種新產品到落後國(模仿國)模仿並能夠生產出同樣產品之間的時間間隔。需求滯後是指從技術領先國創造出一種新產品到模仿國的消費者瞭解了這種商品並開始有需求的時間間隔。模仿滯後其實是一個學習時期,包括學習技術、投資、生產,把最終產品推向市場等各個階段。需求滯後產生的原因則可能是信息的滯後以及人們現有消費習慣的改變需要時間等。

  在這個基礎上,模仿滯後理論說明瞭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關鍵在於模仿滯後和需求滯後的時間長短。如果需求滯後短於模仿滯後,國際貿易就會產生。在模仿滯後減去需求滯後這段時間里,模仿國的消費者對這種產品有需求,而本國又不能生產這種產品,領先國向模仿國輸出該產品。在模仿滯後結束後,本國廠商可以提供該產品,對進口國的產品需求就開始減少。領先國又會開發出新的產品,於是又開始另一輪的“創新—模仿—創新”迴圈,周而複始,創新流形成了不斷變化的動態技術優勢。也可以說,國際貿易就集中在新產品上。

  模仿滯後理論和技術差距模型一樣都強調動態技術優勢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是對H—O定理的動態擴展。它們對於新產品的國際貿易有著一定的解釋力。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Yixi.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模仿滯後假說"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