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匯成本說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換匯成本說是中國原經貿部和理論界的學者,結合購買力平價說和中國的國情於70 年代未發展出來的一種匯率決定學說。它把購買力平價說中的非貿易商品加以剔除,而用國際貿易商品的價格對比來考察匯率的決定,這顯然比購買力平價說更切合中國的實情,因此,可以說它是對傳統的購買力平價說的一種進步。
換匯成本可以用兩種方式來表達,第一種是在國際市場上換得1 美元所支出的人民幣成本(加上適當的利潤);
第二種是在國內市場出售1 美元的進口物品所能獲得的人民幣收入(也包括適當的利潤)。
第一種換匯成本實際上是指出口換匯成本,第二種換匯成本實際上是指進口換匯成本。它們的表達方式分別是:
出口換匯成本 (1)
進口換匯成本 (2)
在等式1 中,P 是預期的利潤率,EY 是一定時期中以人民幣衡量的中國出口總值,ED 是一定時期中以美元衡量的中國出口總收入,EY 與ED 之比表示的是狹義的中國出口成本平價,表明中國在國際市場上賺得1 美元所需支出的人民幣代價。P•EY 與ED 之比表示的是預期的總利潤,在我們的理論探討中,它沒有意義(但是它對我國經貿公司來講,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在等式2 中,MD 是以美元表示的一定時期中的中國進口總值,MY 是以人民幣表示的一定時期中中國進口商品在國內市場的銷售總收入。MD 與MY 之比表示在國內市場銷售1 元人民幣所需支出的美元成本。因此,這個比例表示的是狹義的進口成本平價。同樣,P•MD/MY 是預期的進口總利潤,它沒有理論意義,只有經營意義。等式1 和等式2 的整體,分別表示了廣義的出口成本平價(出口換匯成本)和進口成本平價(進口換匯成本)。說它們是廣義的,是因為它們都包括了利潤在內。
表1 中國出口換匯成本及官方匯率走勢(1980—1993)
狹義出口換匯成本 利潤率 廣義出口換匯成本 人民幣牌價匯率 1980 2.31 10% 2.54 1.53 1981 2.48 10% 2.73 1.75 1982 2.73 10% 3.00 1.92 1983 3.12 10% 3.43 1.98 1984 2.80 10% 3.08 2.80 1985 3.10 10% 3.41 3.20 1986 4.12 10% 4.53 3.72 1987 4.56 10% 5.02 3.72 1988 5.00 10% 5.50 3.72 1990 - 10% - 5.22 1991 - 10% - 5.43 1992 7.20 10% 7.92 5.75 1993(10月底) 8.20 10% 9.02 5.77
出口換匯成本和進口換匯成本都是改進了的購買力平價。選擇哪種換匯成本作為匯率決定的基礎。取決於政府的政策取向和兩種成本平價之間的相互關係,如果出口換匯成本與進口換匯成本是相等的兩個值,那麼,取哪一個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反之,如果出口換匯成本與進口換匯成本不相等,那就要依經濟運行狀況和政府的政策取向來選擇其一了。在我國,由於國內外價格體系的差異,出口換匯成本和進口換匯成本是兩個不等的值,而鼓勵出口又是我國匯率政策的主要目標,因此,我國長期來一直採用出口換匯成本作為依據來指導人民幣匯率的決定。表2-7 列出了作者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及有關報刊資料所估計的我國狹義出口換匯成本和廣義出口換匯成本的數據,以供大家參考。
換匯成本和傳統的購買力平價的異同換匯成本說和購買力平價說的異同,可用一張表(表2)來加以歸納。
表2 換匯成本與購買力平價的主要特征比較
換匯成本 購買力平價 廣義基礎 單位貨幣的購買力 單位貨幣的購買力 狹義基礎單位貨幣對國際貿易商品的購買力 單位貨幣對一般商品的購買力 假設前提 一價定律存在於國際貿易商品價格之中 一價定律存在於所有商品價格之中 購買力的決 定貨幣數量、勞動生產率等等 貨幣數量
從表2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兩者的理論基礎是基本一致的。但是,換匯成本縮小了貨幣購買力的對比範圍和一價定律的適用範圍,它僅僅從國際貿易商品這一範圍來進行貨幣購買力的對比和承認一價定律的存在。同時,換匯成本沒有假定貨幣的購買力僅僅由貨幣的數量來決定,這也是它的一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