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9个条目

技術中性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技術中性論

  技術中性論認為技術本身無所謂善惡,它無非是中性的工具和手段;技術為人類的選擇和行動提供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對這些新的可能性的控制處於一種不確定狀態。技術產生什麼影響、服務於什麼目的,不是技術本身所固有的,而取決於人用技術來做什麼。梅賽尼本人就是技術“中性”論的代表,他的主要觀點是:(1)技術本身是工具和手段,不承載特殊的倫理和道義問題;(2)使技術成為“善”和“惡”的,是創造和使用技術的人;(3)技術可能帶來社會問題,但技術也在解決社會問題,而人類擁有管理和控制技術的能力。[1]

技術中性論內容[2]

  技術一詞最早來源於古希臘詞語“技藝”(Techne),在古希臘時期的偉大哲學家們眼中,技術即為技藝,如蘇格拉底認為花匠對樹枝的修剪、軍人對軍盾的使用以及統治者管理國家的方法都涉及到技藝。“技術是人類藉以改造與控制自然的包括物質裝置、技藝與知識在內的操作體系”。從這些對技術的定義來看,技術顯然只是一種為人類服務以達到解決問題的手段或工具,其本身並無善惡,而取決人使用技術的人,如前哈佛大學技術與社會研究項目主任梅賽納(Emmanuel Mesthene)曾說到“技術為人類的選擇與行動創造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對這些可能性的處置處於一種不確定的狀態。技術產生什麼影響、服務於什麼目的,這些都不是技術本身所固有的,而取決於人用技術來做什麼”,這樣對技術經典型的闡述使得梅賽納成為了技術中性論的代表人物,這就恰當地回答了何為技術中性論這個問題。

  技術因為在人類歷史上對人類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而被賦予生產力的功能,兩次工業革命先後都是以技術的發明(蒸汽機和電力)為標誌,技術的巨大優勢掩蓋了其潛在的“危險”因素,人們在育目崇拜技術的同時,對技術所導致的一些災難也會尋找“托詞”,如兩次世界大戰中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對人類的毀滅性打擊,從技術中性論的角度出發則會認為“最適當的防範措施就是那些控制技術的人必須保證技術被適當的使用”,這種技術中性論很好地讓其在早期受到人們的信任,但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因為技術所帶來的毀滅性災難的不斷增加,這種技術與政治、倫理毫不想乾的技術中性論開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

對技術中性論的批判[2]

  對技術中性論的態度學術界有贊同有反對,著名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就是技術中性論的溫和擁護者,他認為“技術在本質上即非善的,也非惡的,而是即可用以為善,又可用以為惡……,只有人才賦予技術以意義”,但技術的發展所引發的如地球氣溫升高導致海平面上升、化工技術的發展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過渡的資源開采等這些問題僅僅從技術中性論的角度去給技術做辯解恐怕遠遠不夠,技術中性論越來越站不住腳。

  首先,技術的社會屬性決定技術不可能是中性的。技術的社會屬性是指技術的需要和產生從來都不是獨立的,是在一定的杜會背景條件下產生的,“並且,任何技術目的的規定和實現,又都要受到當時特定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民族傳統等社會條件的影響和制約”。上個世界美蘇爭霸時代,軍事科技就因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而產生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航母、同時也推動了航天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兩個國家都先後把宇航員送上了月球。各國因經濟能力的不間,技術的發展也差異很大,如美國等西方國家因為經濟上的巨大優勢,其在科技的發展上也是處於壟斷地位,尤其是在電子信息技術上,美國擁有矽谷超高科技產業園,其所產生的經濟價值無法預估,而日本在汽車電子類消費領域也是遙遙領先,我國近年來隨著與周邊國家在領海領域的爭端不斷,航母技術也得到了不小的進步,所有的這些表明,技術的發展都極大地受到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各種因寰的影響,技術本身根本無法中立出來,“技術不僅體現了技術判斷而且也體現了更廣泛的社會價值和那些設計和使用它的人的利益”。

  其次,技術的設計著和使用者無法預料到技術的部分後果,即技術發展的不可預測性。不可否認,大部分技術的發明和創新都是出於“善”的角度,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給人類帶來了清潔無污染的新能源,但我們無法預料到核事故的發生,雖然科學家也和核電站的設計者也許會在核電站建設前做好防範各種事故的發生的準備,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根多不可預測的因素會導致事故的發生,前蘇聯的切爾譜貝利核事故幾乎波及到了整個歐洲大陸,近期由於地震海嘯引起的日本福島核電站事件引起了人類對於是否利用核能來發電引起了又一翻討論,引起災難或事故的不確定因紫包括工作人員的操作失誤等認為因素,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在生物科學領域,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被少數民族激進分子用來作為種族歧視的理論依據,這恐怕也是達爾文當初沒有想到的,而克隆技術的危險性更大,一旦被一些缺乏道德的科學家們用於人類本身其所帶來的後果我們不敢去設想,雖然各國都在法律上明文禁止這項技術用於人類本身的研究,就想上面所說的一樣,一些無法預料的因素總會發生,“一個發明與創新導致另一個發明與創新,新的發明可能與原來的打算無關……,但是即便如此,技術的生態與社會後果在技術使用後根多年甚至幾十年後仍然不可能覺察到”。

  所以說無論從技術本身所具有的社會屬性以及技術發展後果的不可預測性來說,技術中性論是行不通的。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17
  2. 2.0 2.1 陳向群.淺議技術中性論〔J〕.學術探討,2013:46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技術中性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