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感覺論強調感覺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的學說。是認識論的一種。由於對感覺所作的唯物或唯心的不同解釋,從而有不同的感覺論。
(1)唯物主義感覺論者,如霍布斯、洛克、狄德羅等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觀點出發,肯定感覺的內容來自客觀物質世界,是外界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而引起的結果。
(2)唯心主義的感覺論者,如貝克萊、休謨、馬赫等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觀點出發,則認為感覺是主觀自生的,否認感覺內容的客觀性。甚至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者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持“存疑”的態度。
不管是唯物主義感覺論還是唯心主義感覺論,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誇大感覺的作用,忽視或否認理性思維的重要性。因為感覺論同經驗論有密切的關係,有時感覺論也作為經驗論的同義語。
把感覺視為人類全部知識的源泉,認為感性認識比理性認識更可靠的認識論學說。在認識論上,感覺論與唯理論相對立。它反對唯理論所謂知識來源於天賦觀念或先天理性原則的唯心主義先驗論,認為一切知識均來源於後天的感覺或經驗;感性認識比理性認識確實可靠。由於對感覺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不同的解釋,所以哲學史上有兩種不同的感覺論,認為感覺是外部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的結果,肯定客觀的外部事物是感覺的源泉,這是唯物主義的感覺論;否認感覺來自客觀的外部事物,認為感覺是主觀自生的、唯一存在的東西,從而認為感覺之外沒有別的什麼存在或懷疑客觀世界的存在,這是唯心主義的感覺論。
感覺論的思想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久遠的歷史。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普羅泰戈拉和亞里士多德等人曾提出感覺是認識的開端和起源的觀點。中世紀哲學家中曾流行“凡是在理智中的,沒有不是已經先在感覺中的”這一感覺論原則。
(1)17世紀以來,隨著近代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經驗觀察和科學實驗在人類認識中的作用和意義日益重要,F.培根、T.霍布斯在唯物主義立場上強調人類認識起源於感覺和經驗,J.洛克對此進行了系統的論證。洛克批判天賦觀念論,提出白板說,論證了“白板”一樣的心靈如何在感覺、反省等感性經驗的基礎上發展出複雜的觀念和系統的知識。
(2)18世紀法國哲學家C.A.愛爾維修、P.-H.D.霍爾巴赫等人沿著唯物主義方向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洛克的感覺論。而G.巴克萊和D.休謨則歪曲感覺的本性,把感覺論引向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巴克萊認為感覺依存於精神實體,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感覺觀念的集合,感覺是構成世界的唯一實在。休謨不僅把印象即感覺,當成人類認識的出發點,而且把它說成是人類認識的唯一對象,認為人類絕不能越過感官印象而認識它之外的任何事物,印象之外是否有作為其源泉的客觀實在是不可知的。
(3)19世紀以後,唯心主義的感覺論在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實用主義、新實在論等哲學流派中得到繼承。
感覺論不瞭解感性和理性的辯證關係,輕視了理性認識,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因而感覺論者往往步入歧途,達不到對客觀事物本質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