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8个条目

情境社會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情境社會學

  情境社會學是研究人類在各種特殊社會文化情境中的心理和行為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主要包括情境的含義及其構成要素,情境的結構、類型,情境的社會和個人效應,等等。

情境社會學發展歷史

 情境社會學是社會學走向經驗研究的發展過程中產生的。19工紀末與20世紀初,社會學的研究涉及對社會文化現象的價值的理解等問題。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建立了理解的社會學,把社會學規定為研究社會行動者賦予行動的主觀意義。此後,社會學研究的重點轉向了社會行為,社會學界的註意力也從對典章制度的考察轉向對社會情境中人的行為研究上。社會行為是互動的,各種行為都是根據特殊社會情境中的角色地位、行為規範以及各種文化價值和意義產生的;特別是格式塔派心理學“場”的概念的發展,賦予人們行為動機以經驗形式的特殊性和思維的有效性,為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的場地、情勢提供了理論根據。美國社會學家W.I.托馬斯提出了對人的行為的社會情境的研究。他在與F.W.茲納尼茨基合著的《波蘭農民在歐洲和美國》(1918~1920)一書中,強調社會情境研究的重要性。在《生活失調的少女》(1923)中,托馬斯用求新奇、求安全、求感應、求聲譽4種願望分析了不同少女們的態度價值取向,以說明不同社會情境的界定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1927年托馬斯在《行為模式與情境》的論文中,進一步說明瞭社會情境對行為研究的重要性。1945年H.卡爾在《美國社會學雜誌》 9月號上發表《情境社會學》一文,正式提出學科名稱。

情境社會學理論

 情境社會學認為,社會情境是人類行為的共同體,是人類行為與文化相結合的可供觀察的單位。根據卡爾的意見,一個社會情境包含如下6種因素:

  • 行為主體的人;
  • 含有各種特殊意義的文化特質;
  • 特殊意義與人之間的關係;
  • 特殊的時間;
  • 特殊場合和地點。

  人們對社會情境的意義和價值的界定不同,導致了不同的行為和態度。這種界定過程,一方面是個人對所處情境的看法和想法,另一方麵包含對情境中的文化為社會群體共用的看法和想法。人是社會情境的客體,在社會互動中為情境所驅使,使自己的行為和態度改變;人也是社會情境的主體,併在互動中改變所處的情境。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情境社會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