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心理時間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心理時間

  心理時間,主要指銀幕上人物的心理活動的 心路歷程,即人物的所思、所想,對過去的回憶,對未來的憧憬,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外化為形象的。但在影視中卻可以根據人的主觀需要,把人的各種心態外化為可見的形象。

  法國的柏格桑提出的空間時間和心理時間的概念。他把傳統的時間稱為空間時間,或客觀時間,這就是用空間的固定概念來說明時間。按照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依次延伸,發展,是表寬度和數量的概念。心理時間稱為主觀時間,是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互相滲透,表強度和質量的概念:他認為人越是進入意識深處,空間時間越不適用,只有心理時間才有意義,在心理深處從來沒有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界線。

  心理時間也是一種表現人的 意識流的意象化的時間,即心靈時間,或表現性時間流程

心理時間解讀

  相對於物理時間的主觀時間。物理時間是用鐘錶等計量的客觀時間,表現為無始無終的瞬間的連續。心理時間是個體主觀意識到、感知到的時間,是對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持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由於物理上繼起的幾個事件,可在心理上被感知為相對同時發生的(如極點的幾個繼起的鐘聲),即相斷事件知覺成相對同時發生的,這種體驗叫做“知覺到的現在”。“知覺到的現在”一般可持續3~4秒鐘。如果兩個聲音刺激之間間隔達到兩秒,則這種整體性就會消失。把時間間隔縮小,就會增加被知覺為一個整體的成分的數目。因此,時間上的接近會促進知覺的組合。“知覺到的現在”受到了知覺範圍內項目數和這些項目呈現的整個持續時間兩方面的限制。

心理時間推論

  (1)時間有質量:時間像一塊磚頭(或者一塊巨石)有重量。但它的質量只能作用於人的心理,現實生活中的稱量工具(桿秤、彈簧秤、磅秤、地磅、天平等)稱不出它的質量。一個普遍的規律是,時間(如從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時間)越長,它的質量就越大,對心理的壓力就越大。當時間的質量超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時候,人會發生一些特殊的言語和肢体變化,比如自言自語、抓耳撓腮,甚至發瘋。

  (2)時間有彈性:現實的單位時間是恆定的(如手錶的一秒鐘),但心理的單位時間卻有彈性。根據個人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的差異,同樣的一秒鐘,每個個體的心理時間和現實時間有出入。比如,你心理感知的時間過去了10分鐘,但你的手錶卻已經過去了20分鐘,或者相反,僅僅只過去了1分鐘。

  (3)影響時間彈性的因素:A、心理預期,即你希望時間變快或變慢的想法。大多數時候,心理預期與時間的實際變化相反。也就是說,當你有了希望時間變快的想法之後,時間卻往往會變慢。同時,心理預期越強烈,實際的變化就越大。即,你越希望時間變快,它就越是慢。B、心理狀態。一般來說(特殊狀態下的心理不在考慮之列),積極的心理狀態(如高興、快樂)會讓單位時間變快。反之則慢。C、註意力。高度集中的註意力會讓單位時間變快,但也會使單位時間變慢。而散漫的註意力(比如無所事事)只會讓單位時間變慢。

  (4)推論:時間質量的大小由時間的長短決定,時間越短,它的質量就越小,對心理的壓迫就輕;時間越長,它的質量就越大,對心理的壓迫就重。因此,要讓時間的質量變小,除了改變心理狀態,還可以嘗試將自己的註意力保持在適度的緊張狀態,比如做一做填字游戲、聽音樂等。

覺得時間過得快

  但要想象那種覺得時間過得太快的心理狀態,仿佛就要複雜多了。

  第一種,自身強制性需要使身體變得緩慢,企圖用身體的遲鈍換來時間的遲鈍,但時間不會因此改變,所以當強制性消失或暫時消失的時候,便發現時間跟心理預想的要慢,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自己覺得舒服或開心的時候,簡單舉個有趣的例子:跟一個絕色美人一起坐在火爐邊聊天——時間變快了,其實是身體刻意變慢了。

  第二種,半完全或完全忽略了時間。例如不分日夜地工作而且工作本身的確具有必要性,那樣的話時間便會繼續以不受註意的形式運行下去。這種情況每個人都會出現——一個人總有他變得很忙的時候,例如工作學習,尤其是流線型的工作跟學習過程會讓人忽略隨機應變的思考能力變得機械化,因為流線型的工作必然具有其固定規律,即使是腦力耗費量很大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固定規律,例如圍棋也有它的定式,考試也有它計算書寫中的必然先後次序,這些已經是約定俗成沒有必要通過思考來達到偶然的創新。在這種前提下,大腦自然會發出指令讓思考緩慢或者靜止。

  其實有些已經陷入思考緩慢的人都或多或少在機械過程中有過一些反思,這裡就要提到另外一個猜測:思考惰性。在長期的機械過程中曾經出現的一些反思過程會因為大腦太久沒有產生積極性而隨著本體大腦慣性而消失,這就是思考惰性。因為大腦不可能陷入全靜止狀態而會有一些短暫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多少會涉及自身機械性的反思,但這些反思會隨著惰性而消失。因為大腦也會同時判斷利益獲取與否,在同等前提底下,尤其是需要機械性行動的前提下大腦會自動判斷回覆機械是最佳做法,那麼一些偶然的思考也只是顯示大腦沒有陷入停頓的一個信號而已。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心理時間"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