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效果定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反效果定律(opposite effect)
目錄 |
什麼是反效果定律[1]
心理學家庫(Cone)說一般人的頭腦受反效果定律所支配,我們會撞上那個我們儘力要避免的東西,因為我們所害怕的事會變成我們意識的焦點。它的大意是說:人的頭腦受反效果定律所支配,總是讓意識焦點去集中在我們所害怕的事物上。有點像常說的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哪壺不開提哪壺。
奧修在說反效果定律時,曾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在路上騎自行車的人,看見前方有一小塊石頭,他擔心自己會碰上去。他越是擔心那塊石頭,石頭的威脅就越大。結果,石頭整個占據了他的思想,使之不可避免地碰上去了。這就是人類的預感嗎?其實,人所盼望的、期望的,大多沒有發生。只是不願發生的一旦發生 ,就會成為強化的記憶。你看看,預見得多麼準,真的就發生了。這就好比彈簧,你越是用力壓,它越是要反彈,似乎要跟你作對。在愛倫坡的小說《黑貓》中,有人殺死了貓並砌進牆中。警察來調查,他緊張得聽到了貓叫,說不在牆裡。[1]
有個很現實的例子:一個剛學騎車的人,雖然路面又寬又大,但如果路上堆有一塊石頭,這個人就會潛意識地害怕自己會撞上那塊石頭。其實路面很寬,撞上的幾率很小,但因為他總是把焦點集中在那塊石頭上而讓心理產生恐懼感,最終他真的撞上了石頭。
(1)逆向思維
“反效果定律”就是讓我們的意識焦點去集中在那個不好的事情上。那麼反過來,我們把思維逆轉一下,把意識焦點去集中在與不好事情相對立面的好的事情上。這樣,我們的心理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2)轉移法
當我們對於反效果定律太過專註的時候,心理就會產生恐懼感。這個時候,適當地轉移自己的註意力,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當註意力被轉移的時候,意識的焦點就不會總集中在某一處,那麼那一處原來所帶給人的壓力和不安感就會淡化,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