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赫爾學習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内驱力理论)

目錄

赫爾學習理論概述

  赫爾學習理論又稱內驅力減弱論(drive redution theoty)。 赫爾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赫爾認為,有機體是藉助於對環境的適應而生存的。有機體對環境的適應依靠兩種S-R的聯結。一種是神經組織中固定下來的不學而能的S-R聯結,它是有機體在面對經常發生的緊迫情境自動作出適當行為的機制,是學習的起點。另一種是進化過程中最引人註目的成就,是後天確立的、通過學習得來的S-R的聯結,是在一定的需要及內驅力水平下發生的。

  赫爾認為,學習的根本目的就在於降低內驅力和滿足需要,使有機體與環境保持平衡。因此,其系統行為理論也稱內驅力降低說。

赫爾學習理論的基本假設

  赫爾系統行為理論的最基本假設:

  Ser(反應潛能)=K(誘因動機)×D(內驅力)×H(習慣強度)

  習慣強度(habit strength),是指傳入與傳出神經衝動之間的動力關係,亦稱習慣反應的力量,用sHr符號來表示。他認為,時間上的接近是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若效應器的活動與感受器的活動在時間上緊密接近,則從感受器發生的傳入神經衝動在其後被足夠重覆,就會加強引起該反應的傾向。赫爾指出,習慣強度的形成除受刺激與反應之間在時間上接近的影響外,還受強化的強度(次數質量)和強化與反應之間的時間間隔所制約。它是隨強化而發展的,是反應被強化(次數和質量)的函數。表現為強化次數愈多、質量愈高,則它的上升曲線也愈高。但強化與反應之間的時間間隔與習慣強度則呈負相關,即強化延遲時間愈長,其效應也愈弱。"

  該公式的要義是:只有個體對刺激反應之後獲得強化從而減弱了他有的內在驅力,他才會學到該種反應。這說明瞭強化作用在學習歷程中的重要性;只反應後得到強化,個體的內在驅力才會減低,隨內在驅力的減弱而強化了學習反應。因此赫爾的學習理論又稱內驅力減弱論(drive redution theoty)。 赫爾理論的局限性在於簡單地機械地把學習過程和結果都歸結為習慣的形成。但該理論有助於說明和解釋非認知行為方式的形成。

赫爾學習理論分析

 赫爾主張通過分析由環境提供的客觀刺激(自變數)和由有機體作出的行為反應(因變數)來推導制約環境與有機體的相互作用的各種因素(中介變數),並把驅力還原作為他的理論體系的基礎,這樣,有機體就成了環境中的一個自動化的學習系統。這與當時在美國學術界很有影響的達爾文進化論和機能主義心理學強調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吻合的。

 作為一個行為主義者,他試圖把各種中介變數都還原為自然科學的術語,目的是不給意識、映象等心靈主義的概念留有地盤。例如,他提出的rG-sG機制,"實際上涉及了從前被看作心靈的核心東西:興趣、計劃、預見、預知、期望和目的等"(Hull,1952)。

 由於赫爾把驅力還原作為行為系統的基石,因此,沒有驅力這個概念,就無法說明學習的過程。這一觀點導致他不重視有機體固有的反應模式,而是重視那些能成功地還原驅力的行為反應。他強調指出,驅力並不指向特定行為,而只是激活行為,行為是受環境刺激指引的。"適應性"、"調節"、"競爭"和"生存"這些觀念在這裡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

 從赫爾把學習理論主要集中在強化的原則上這個角度來看,赫爾的理論與桑代克的效果律較為接近,而與格思里的鄰近理論與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相對立。

 應該承認,赫爾的大多數公設現在看來都是有錯誤的,但另一方面,由於赫爾提出了一個無所不包的行為系統理論,促使人們從事大量的實驗研究,從而使我們現在認識到比以前更多的東西。所以,我們在批評赫爾的理論時要註意到"儘管它有缺點,但成績是主要的"(Koch,1954)。

 在我們看來,赫爾理論體系之所以經不住時間的考驗,主要原因有兩條:第一,他試圖形成一個包攝一切的理論體系是不切實際的,從當代學習理論發展的趨勢來看,趨向於建立一種能抓住學習過程某些特點的學習模式,而不是大一統的理論框架(Atkinson,1968)。第二,赫爾過於醉心於用數學公式來構建行為系統,以致有人認為?quot;在某種意義上說,赫爾成了嗜好數學的犧牲者……只要一有機會, 他就把自己的陳述數量化,有時竟把問題弄到荒唐怪誕的程度"(轉自舒爾茲,1981年)。

赫爾學習理論的發展

  由於用本能來解釋人類行為陷入困境,20世紀20年代,武德沃斯提出用驅力概念代替本能概念。驅力指個體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種緊張狀態,它能激發或驅動個體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緊張,從而恢復機體的平衡狀態。

  驅力理論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霍爾(C.L.Hull)進一步發展。霍爾提出了驅力減少理論。他認為,某種生物需要觸發一種強烈的喚醒狀態,這就是驅力。這種未分化的驅力狀態為隨機活動提供能量;當某種隨機活動達到消除驅力緊張的目標時,機體便停止隨機活動。消除緊張作為一種強化,增強了目標刺激和有效反應之間的聯繫。霍爾認為,有的驅力來自於內部需要稱為原始驅力。這種驅力不需要習得。有的驅力則來自於外部刺激,稱為獲得性驅力。這種驅力通過條件作用獲得。霍爾指出,人類的行為主要由習慣支配,而不是由生物驅力支配。他強調經驗和學習在驅力形成中的作用,認為學習對機體適應環境有重要意義。

  霍爾認為驅力(D)、習慣強度(H)和抑制(I)共同決定了個體的有效行為潛能(P),它們的相互關係可表示為:

  P=D×H-I

  驅力理論提出後,得到許多行為主義者贊同。但是,這種理論無法解釋人類行為中的一些現象,如急中生神力、急中生智、人可以通宵達旦地工作,等等。在這些行為中,人的驅力不縣減少,而是增加了。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Zfj3000,Tracy,精英学生会,寒曦.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赫爾學習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出汗了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10月12日 02:07 發表

hao

回複評論
171.88.100.* 在 2017年12月7日 22:37 發表

為啥我書上Hall才翻譯成霍爾?Hull是赫爾?起初晃一眼詞條以為自己記錯輩分了....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