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機遇指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信息化機遇指數(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Opportunity Index; 簡稱ICT-OI)
目錄 |
信息化機遇指數是由國際電信聯盟(ITU)在2007年公佈的信息化綜合指數。該指數不僅可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信息通信技術發展程度,也可以作為跟蹤數字鴻溝的一項重要工具。2007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發佈了信息化機遇指數(ICT-OI)測算報告,測算結果表明,從本世紀初以來,全球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以及所有領域的信息化發展都取得了重大進展。
信息化機遇指數(ICT-OI)可以全面衡量個人和家庭的ICT獲得和使用的情況,是解讀在全球信息社會環境下獲得和使用ICT的概念,從而確認信息化機遇是社會發展的重要部分。信息化機遇指數(ICT-OI)的主要目標是發現數字鴻溝,並幫助人們瞭解它自本世紀初以來的演變情況。
信息化機遇指數(ICT-OI)是由兩個著名指數合併得到的,被合併的兩個指數分別是數字接入指數(Digital Access Index,簡稱DAI)和數字鴻溝指數(Digital Divide Index,簡稱DDIX)。合併後的信息化機遇指數(ICT-OI)由信息密度指數和信息應用指數2個一級分類指數和4個二級分類指數及10個具體的指標構成。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機遇指數(ICT-OI)與數字機遇指數(DOI)具有極大的相似性,數字機遇指數(DOI)是應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的戰略舉措而提出的,旨在衡量世界各國縮小數字鴻溝所取得的成果,它從機遇、基礎設施和利用3方面建立了一套信息化發展的評估體系,用以進行國際間的比較,涵蓋了182個國家和地區。兩套指數雖然都引用了國際電信聯盟ICT核心指標集,但除“每百人行動電話用戶數”外,這兩套指數並沒有重疊的指標,數字機遇指數(DOI)主要測量國家建設信息社會的成果和進展前景的方法,而信息化機遇指數(ICT-OI)的側重點在於發現數字鴻溝,二者並非完全一致的指標。
隨著國際電信聯盟的信息化機遇指數(ICT-OI)和數字機遇指數(DOI)的各自發佈,各國要求統一信息化指數、進一步發展和改善信息化評估體系的呼籲開始進入信息社會全球峰會的議題。因此,國際電信聯盟在2007年將ICT-OI指數和DOI指數兩個合併,建立了信息化發展指數(IDIITU)。
ITU在2007年測算了182個國家(地區)的信息化機遇指數(ICT-OI),併發布了測評報告。主要結論包括:
第一,經濟發達國家的ICT-OI指數水平較高。國際電信聯盟將182個國家的ICT-OI指數劃分為4個等級,即高水平、較高水平、中等水平、低水平。其中,高水平的國家數有29個,其中包括17個歐洲國家,亞洲的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中國澳門、南韓以及日本,北美的加拿大、美國,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以色列等也在此列。許多較小的發達國家憑藉較小的人口和國土規模而進入到高水平的國家行列中,例如中國香港;較高水平的國家數目為28個;中等水平的國家數為63個國家;而另有63個國家的ICT-OI指數處於低水平,基本上是那些經濟欠發達的國家,以非洲國家居多。
第二,欠發達國家的信息化機遇指數(ICT-OI)高速增長。信息化機遇指數值較低的國家都是欠發達國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亞洲。此外,美洲的海地、古巴、宏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的機遇指數值也較低。但近年來,許多欠發達國家都擁有較高的ICT-OI值增長率。在肯定這一積極發展的同時,報告指出應以客觀的觀點來看待增長速度,因為高增長率並不一定足以剋服數字鴻溝,特別是對那些信息化水平非常低的國家而言。
第三,各國信息化機遇指數(ICT-OI)水平在寬頻指標上差距最大。通過對國際互聯網帶寬(kbps/人)指標的分析,多數國家在寬頻使用方面的表現欠佳,尤其是信息化水平較高與較低的國家差距更為明顯。因此,對政策制定者而言,有必要加大投入整合寬頻建設和制定相關促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