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就緒指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網路就緒指數(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
目錄 |
網路就緒指數是一個國家或團體加入信息化發展並從中受益的就緒程度。網路就緒指數由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信息科技報告》發佈,對全球主要經濟體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推動經濟發展及競爭力的成效進行打分和排名,從而對各經濟體的信息科技水平進行評估。這份報告自2002年出台以來,每年發佈一次,研究範圍從最初的75個經濟體擴展到2006年的122個經濟體,成為研究信息及通信技術影響各國發展及競爭力的權威報告。
世界經濟論壇與美國哈佛大學的國際發展中心(CID)合作,採用信息化指數的方式,開發了一套“網路就緒指數”,採用數十個指標進行評價,為分析各國信息化的優劣因素、評價ICT政策和制度環境提供一套量化的參考指標。換言之,網路就緒指數就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融入網路世界所做的準備的程度,其中也包含一個國家和地區加入未來網路世界的潛在能力。這個指數的目的在於把複雜、泛化的信息化評價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指標。
總體來看,網路就緒指數的指標主要從三方面來衡量各經濟體對信息科技的應用:(1)信息科技的總體巨集觀經濟環境、監管和基礎設施;(2)個人、商界和政府三方利益相關者對使用信息科技,並從中受益的準備就緒程度;(3)個人、商界和政府實際使用最新信息科技的情況。
具體來看,網路就緒指數的指標由網路使用指標、網路支撐指標兩部分構成。網路就緒指數=1/2網路使用指數+1/2網路支撐指數。其中,網路使用指數由相關的信息通信技術應用指標組成,如與互聯網連接的電腦百分比、每台主機的互聯網用戶、每100名居民中估計的互聯網用戶、每100名居民中的行動電話用戶、公共互聯網接入的可獲得性等。網路支撐指標則由網路接入、網路政策、網路社會、網路經濟等子級指標構成。這些子級指標又可細分為一系列微觀指標。如網路接入指標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軟硬體和其他支撐條件與環境;網路政策包括信息通信技術政策、商業和經濟環境等;網路社會包括網路學習、信息機會和社會資本等;網路經濟包括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和一般性基礎設施等。
2001年,WEF和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合作,推出了信息化就緒指數,並於2002年發佈了相應的測評分析報告《全球信息技術報告(TheGlobalInformationTechnologyRe port)2001-2002》。2002年,WEF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合作,對NRI進行了改進。改進後的NRI分3個維度,即環境、就緒度和應用,共有64個指標:
2003年,WEF發佈了利用改進後的NRI指數進行測評的研究報告《全球信息技術報告2002-2003》。此後,NRI的結構框架就固定下來,儘管WEF每年在發佈全球信息技術年度報告時,會對NRI的指標作些微調,但其結構沒有改動過。至2010年,WEF已連續發佈了9捲《全球信息技術報告》。
2010年,WEF在其發佈的《全球信息技術報告2009-2010》中對NRI作了細小的修訂。最新的NRI指數由68個指標構成。
網路就緒指數的概念模型[1]
WEF基於三個方面的假設來建立NRI指數的概念框架:
- 信息化發展和應用的最重要參與群體是個人、企業和政府;
- 信息化發展要有一個通常的巨集觀經濟和法律環境,三個參與群體在該環境中發揮各自的作用;
- 三個參與群體的信息化應用程度和他們的信息化就緒度以及他們從信息化發展中的獲益是緊密相關的。
WEF認為,環境是信息化的關鍵性引擎,整體環境對信息化杠桿作用的發揮具有極大的影響。多個參與群體的努力是關鍵,儘管政府的努力是其本職工作,但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才能真正形成一個良好的環境並達到比較高的信息化就緒程度。高的信息化就緒度促進信息化應用,社會各方參與者越是有高的信息化就緒度並對信息化發展越有興趣,那麼他們的信息化應用將越是有效和廣泛。基於這樣的認識,WEF將NRI的概念框架構建成見圖。
- ↑ 王益明,李廣建.兩大國際組織的信息化測評指數的比較與分析.圖書情報工作.2011年9月第18期.